要知道,李显龙的话绝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在当前中美博弈的形势下,作为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新加坡,一旦中美“撞车”,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夹缝中的小国。比如20世纪30年代《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引发的贸易战,不仅加剧了当时的经济大萧条,还间接成了二战的导火索,因此李显龙也担心,今天的中美博弈一旦失控的话,可能会比当年还惨烈。但李显龙头脑也很清醒,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还呼吁中美通过务实对话建立“工作安排”,哪怕只是权宜之计,也总比刹不住车好。
新加坡为什么会有如此这番想法呢?这就要从新加坡立国以来的历史说起了。1965年,新加坡在被迫脱离马来西亚时,李光耀在记者会上都哭了,担心自身太渺小了,都不知道如何活下去了,对当时没有资源、连淡水都依赖邻国的弹丸之地来说,只能选择“左右逢源”。
1979年中美建交后,他敏锐捕捉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潜力,立马押注中国发展。与此同时,新加坡还允许美军舰艇停靠,成为美国在亚太的“非盟友伙伴”。靠着这套“骑墙”策略,新加坡愣是从第三世界混成了发达国家,人均GDP比日本还高。
可是,到了李显龙执政时期,中美关系和两国地位已经截然不同了,那一套估计是不能适应了。2013年,他曾因在东海、南海问题上给日本、菲律宾“站台”,在东海、南海问题上暗怼中国,引发了中方不满;但到了2020年,他却公开表示“没几个国家愿加入排除中国的联盟”,原来,当时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包括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让新加坡外贸遭受了重创,而中国“一带一路”的缺席又让其感觉到了孤立。
其实,新加坡也心知肚明,美国提供安全感的代价,就是让盟友在外交、经济甚至主权上让渡利益,可是近年来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和拜登的“小院高墙”,让亚洲国家也逐渐认识到了,美国的“安全承诺”根本是靠不住的,而中国则能提供真金白银的贸易合作,这两相比较,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有趣的是,李显龙的这番话,也有着“未雨绸缪”的意思在里面,毕竟美国不断挑起关税贸易冲突,而中国则选择更加务实和深入的区域合作,因此新加坡这样的小国不能只当“墙头草”,而要自己握紧方向盘、系好安全带,才能扛住中美之间可能的“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