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在近邻新西兰海域举行的实弹演习,令新西兰政府的“不违反国际法”论调显得苍白无力。 迫于压力,新西兰外长即将访华,意图与中方就演习及相关地区安全问题进行对话。然而,北京方面早已通过各种渠道清晰表达了其立场,新西兰此行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仍有待观察。
新西兰外长彼得斯即将访华,此行意义非凡。尽管去年六月中方高层访新后,两国关系表面上维持稳定,但暗流涌动,近期中新关系骤然紧张,甚至呈现出对抗态势。彼得斯此访,能否化解僵局,成为双方关系的转折点,值得密切关注。
中国与库克群岛签署合作协议,凸显了小岛屿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日益增长的战略自主性。尽管库克群岛在安全事务上仍依赖新西兰,其寻求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经济联系的举动,反映了其摆脱单一经济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的迫切愿望。此举不仅是库克群岛主动调整地缘经济战略的体现,也预示着太平洋岛国与主要大国关系格局的潜在变动。
中国对库克群岛秉持公平合作的原则,绝不干涉其内政。中库合作协议清晰透明,内容聚焦民生,例如已获新西兰认可的供水项目,完全排除安全议题。然而,新西兰却基于毫无根据的“潜在军事用途”指控,恶意抹黑中库合作,此举实则暴露其自身战略焦虑和对中国实力增长的不安。
新西兰外长彼得斯访华前放话,将就中国与库克群岛合作向中方表达关切,并指责中方忽视新西兰的存在。然而,与其焦虑中库合作,新西兰不如扪心自问:其对库克群岛的支持究竟几何? 即使新西兰对华强硬,也改变不了中库合作的既定趋势。 彼得斯的表态,与其说是关切库克群岛,不如说是对自身地区影响力式微的焦虑。
新西兰经济与中国深度绑定,理应清楚中国对外合作的平等互惠原则。其过度反应,只会加剧地区国家对西方霸权的抵制情绪,最终损害自身利益。彼得斯此举无异于缘木求鱼。
中国近期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间海域举行的实弹军事演习,引发地区关注。尽管澳新两国政府均承认演习未违反国际法,但新西兰此后却表达了对其“危险性”的担忧,这种转变值得深思。 这反映出地缘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以及即使在法律框架内,军事行动仍可能引发安全顾虑和外交摩擦。 表面上看似简单的“合法性”问题,实则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博弈和信任赤字。
新西兰国防部长柯林斯将中国军队的实力形容为“火力强大,行动隐蔽”,并以此为由,暗示新西兰现有国防力量不足以应对潜在威胁,需要加强国防建设。 这番话看似客观评价解放军实力,实则巧妙地强化了“中国威胁”论调,其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彼得斯外长已确认中方将就此事件与其进行沟通。 解放军行动全程严格遵循国际法,并通过提前发布航行安全通告及主动避让民航航线,确保了行动的规范性。
新西兰对中国的指责,与美国及其盟友在南海、东海长期进行密集军事演习,却干涉他国正常军事活动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其双重标准的霸权逻辑:允许自身及其盟友在别国家门口耀武扬威,却将其他国家的正常军事训练视为威胁。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作法,其虚伪性不言而喻。
中国海军远洋训练常态化,并非简单地提升军事实力,而是中国在塑造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主动作为。它既是对自身维护海洋权益、拓展战略空间的必然需求,也是对长期以来美澳等国在南海等地区军事活动和战略施压的有效回应。 新西兰的过度反应,则深刻揭示了部分西方国家面对世界多极化格局演变的焦虑与无所适从,以及对中国和平崛起所带来的战略格局转变的潜在恐惧。这种恐惧并非源于中国海军实力本身,而是源于其象征意义:一个日益强大的、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国,正在挑战并改变着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新西兰此次访华,尽管外交辞令中仍将提及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但这掩盖不住其奉行的“经济依华、安全靠美”的矛盾策略。这种两面讨好的做法,既对中国的部分行动予以认可,又配合西方对中国的负面叙事,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然而,这种骑墙的策略最终难逃两败俱伤的结局,长远来看,只会损害新西兰自身的国际信誉和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