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被割掉舌头,牙床被切去,狰狞的手术伤疤无情地撕裂了他们的脸庞,癌变的阴霾笼罩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曾经都是槟榔的忠实拥趸,然而,那颗黑色的小果子,却将他们推入了疾病的深渊。

——《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
在湖南,槟榔仿佛一种独特的社交货币。每当亲戚朋友相见,随手递上的一颗槟榔,如同递烟一般平常,甚至有些家长还会用来逗引儿童。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食品”,却正在悄然危害着至少6000万中国人的健康。

在湖南,一句流传已久的顺口溜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槟榔泡酒,永垂不朽。”然而,事实远非如此。近十年来,中国口腔癌病变率急剧上升,短短十年间涨幅高达20倍。

相关研究显示,咀嚼槟榔者的口腔粘膜病变率高达66%,远高于不咀嚼者的5%。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危害已显而易见,但嚼槟榔的人群并未显著减少。这种原本被视为“黑产”的农作物,如今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从湖南迅速蔓延至全国,甚至构建了一个千亿规模的产业帝国。

是续命还是害命?槟榔的毒性究竟有多深?在中国,超过60%的口腔癌患者都有长期嚼槟榔的习惯。他们因口腔癌而不得不接受割舌、切牙床等痛苦治疗,成为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
而实际上,槟榔在咀嚼过程中所声称的“提神续命”功效,远不及它所带来的诸多危害。数据清晰地显示,全球范围内食用槟榔的国家和地区,槟榔已成为口腔癌的主要元凶。特别是在槟榔消耗量最大的印度,其口腔癌发病率位居世界之首。同样,在人口仅700万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由于60%的居民有嚼食槟榔的习惯,导致该国口腔癌患病率高达千分之二,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25000。而在中国,湖南作为槟榔食用的大省,其口腔癌患病率更是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0倍。过去几年里,电视台频繁报道口腔癌患者,一询问病史,发现其中九成都是槟榔爱好者。
虽然有些槟榔爱好者侥幸逃脱了口腔癌的魔爪,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并不高。
还有这样一些老年人,他们的牙齿因长期咀嚼槟榔而腐蚀成黑渣,令人痛心。
在中国台湾,国民健康局积极推动民众远离槟榔。
加拿大已全面禁止槟榔的销售,美国则禁止各州之间运输槟榔,而印度则制定了相关法律,要求槟榔产品必须贴上显眼的警告标签。

在被称为“毒品大国”的缅甸,槟榔的销售方式独具特色。当地人会将槟榔包裹在一种特殊的叶子里进行售卖,这种情景在缅甸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

而另一个槟榔消费大国,则是中国。在这里,“软性毒品”槟榔并未受到有效遏制,反而催生了一个千亿级的庞大产业,推动着人们一步步走向深渊。
在生产车间里,那些棕黑色的团状物,自2003年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认为一级致癌物后,便一直备受关注。与之一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的,还有砒霜这样的剧毒物质。一级致癌物的危害程度究竟如何?相较于毒害幼儿的“三聚氰胺奶粉”(三级致癌物)和人们常吃的油炸薯片中的丙烯酰胺(二级致癌物),槟榔果的致癌性无疑是最强的。然而,这种高度致癌的槟榔果,并未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反而成为了社交场合中的必备品,男女老少皆将其当作口香糖般随意嚼食。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发布1类致癌物清单,其中明确指出三种致癌物质与槟榔密切相关。

近年来,央视在《新闻联播》及《新闻30分》等重要栏目中,广泛传播了“口腔癌发病率上升,与嚼食槟榔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
与其他癌症相比,口腔癌的治疗过程尤为痛苦。患者需要经历割肉切面的创伤,这种身心双重打击,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在悔恨与绝望中,有人甚至选择自杀来寻求解脱。
2013年7月,口腔癌患者刘桑果,在经历割肉切面的创伤后,发现癌细胞已扩散至肺部和大脑,最终在悔恨与痛苦中离世。他的妻子唐娜,面对这沉重的打击,整夜以泪洗面,却无力向“杀人凶手”和背后的利益集团哭诉。在如此确凿的证据面前,槟榔产业的获利者仍为这种被称作“夺命果”的食品狡辩,声称其无害且具有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此前,热播网剧《怒情湘西》中还出现了某品牌槟榔的广告植入,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槟榔危害的忽视。
某品牌槟榔已连续三年冠名湖南卫视春晚,其广告植入在热播网剧《怒情湘西》中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槟榔的危害,该品牌仍试图为其产品狡辩,声称无害且具有神奇功效,这无疑加剧了公众对槟榔危害的忽视。

在湖南卫视2018年元宵喜乐会上,主持人沈梦辰现场宣传槟榔时,充满激情地介绍道:
“只需一瞬,便能让你焕发活力,重现青春光彩。”
2018年,湖南卫视的两档明星综艺节目备受瞩目。快手斥资5亿冠名了《声临其境》,而金典牛奶更是豪掷5亿,成为《歌手》的独家冠名商。
而某槟榔品牌更是连续三年成为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春晚以及元宵喜乐会的冠名商,其冠名费用之高昂,可见一斑。这一消息在2018年10月被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所证实,该报道标题为《高端槟榔市场千亿规模可期》。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槟榔产业已日趋成熟,并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成功将市场从湖南扩展至全国。
一面是世卫组织和央视的严厉揭露,另一面则是槟榔产业商业化发展,预计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在利益驱动下,这一产业似乎并未受到太多负面影响,反而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态势。

从家庭小作坊到“高端零食”的转变,槟榔产业仅仅经历了短短10年。曾经,槟榔的生产还停留在手工制作的家庭小作坊阶段。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资本的介入,这一产业逐渐走向了规模化、工业化的道路。

2013年6月4日,潇湘晨报记者曝光了湖南一家知名槟榔企业,该企业竟然还在使用煤炭熏制槟榔,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然而,即便如此,槟榔产业依然在资本的推动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熏制槟榔的车间内,屋顶与四壁均呈现出一片焦黑,景象令人堪忧。

这种熏制方法不仅导致槟榔中的砷含量超标,还可能增加致癌风险。而砷,正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其毒性不言而喻。经过熏制的槟榔果,与车厘子类似,也存在着个头大小和成色好坏的差异。
在槟榔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槟榔生产加工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推出了“高端槟榔”概念,一包价格高达50元。然而,随着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张,关于“槟榔致癌”的争议也日益升温。

尽管业内龙头企业已经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创新,摒弃了传统的烟熏手法,采用了无烟熏技术和青果精制技术,但这些改变是否足以消除槟榔的致癌风险呢?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级癌症清单显示,无论是否经过烟熏,槟榔本身就具有致癌性。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时需要更加谨慎,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成分,以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
在资本的驱使下,“槟榔大亨”们盲目扩张,不仅使无数人深受口腔癌的折磨,更让整个城市都弥漫着癌症的阴影。在湖南湘潭,随处可见的槟榔汁液,猩红而令人厌恶,其腥臭气味更是让人难以忍受。
在海南万宁,槟榔的故乡,遍布着众多土灶熏制槟榔的加工小作坊。据统计,全省范围内约有10000多个这样的作坊。这些小作坊在熏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刺鼻的浓烟,导致海南各地“榔烟”弥漫,难以消散。
近300亿元的槟榔市场,湖南功不可没。2017年,湘潭的食用槟榔加工规模企业已达30余家,年产量20余万吨,年产值更是冲破200亿元大关。而到了2018年,湖南省的槟榔总产值更是飙升至500亿元以上,显示出“千亿规模可期”并非空口无凭。

然而,在这繁荣的市场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槟榔的致癌性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大量的科普文章和临床病例用铁证如山的事实警示人们:珍爱生命,远离槟榔。
最令人愤慨的是,嚼槟榔的行为并未像对待吸烟一样受到行业的有效规范,反而在一些电视媒体上得到了大肆宣传和鼓吹。在资本的驱使下,难道人的生命真的变得微不足道了吗?

举报/反馈

海盐幻想

5040获赞 687粉丝
还没有任何签名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