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河护坡塌陷多名居民掉入河中,里子工程何时经得起考验?

4月8日,牡丹江东宁一处人工河护坡突然塌陷,多名居民不慎坠河后自行爬出,所幸无人受伤。尽管事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护坡塌陷”这一关键词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当地城管部门回应称,已介入现场处理,但未透露具体原因。

此次东宁塌陷的护坡位于居民区旁的人工河畔,目击者称塌陷区域护栏随之倒塌,河道安全防护措施显然未能经受住考验。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屡见不鲜:郑州金水河一段斥资650万元改造的护坡,竣工仅半年便在暴雨中塌方,网友戏称“贴瓷砖不如夯地基”;甘肃天水一工地护坡坍塌致2死2伤,揭示施工安全监管的漏洞。

事件曝光后,有网友表示:“人没事就是万幸,但护坡塌得也太随意了!”更多声音则指向对工程质量的质疑:“为什么总在竣工不久就出事?验收环节形同虚设?”有网友将矛头指向公共工程中的“面子工程”现象:“河道贴大理石、护坡刷‘网红漆’,钱花在表面,里子却不堪一击。”

土木工程专家指出,护坡塌陷通常涉及多重因素:一是设计标准不足,如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或极端气候影响;二是施工工艺粗糙,可能存在偷工减料或违规操作;三是后期维护缺失,尤其对老旧护坡缺乏定期检测。

以郑州金水河为例,尽管官方强调塌方因暴雨导致,但专家质疑:“若防洪标准真达‘百年一遇’,为何半年内便失效?是否在材料强度、排水设计上存在硬伤?”此外,城市扩张中“重建设轻养护”的思维普遍存在。东宁2023年水毁公路重建时虽强调“挂图作战”,但日常维护机制是否健全仍待观察。

护坡塌陷事件表面是技术问题,实则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试金石。公众期待的不是事后“抢险表彰”,而是事前科学规划、事中严格监管、事后问责透明。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维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当城市管理者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态度对待每一寸基础设施,方能避免“塌方—抢修—再塌方”的恶性循环,真正筑牢公众安全的防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