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青铜戈上刻蚕纹 这是古蜀人种桑养蚕的实证
于是,有了这件蚕纹铜戈 01 青铜戈上刻蚕纹 古蜀人种桑养蚕的实证 “化干戈为玉帛”戈是兵器,亦是战争的代名词 但这件蚕纹铜戈被古蜀匠人 造出了“新花样”蚕纹铜戈的戈身为长三角形 援部的正反两面 (注释:援部,即戈身的前半部分)布满狰狞的兽面纹 霸气十足 而内部的正反两面却“画风突变”(注释:内部,即
#古人的青铜兵器上刻着一只蚕宝宝#[哈哈]... 来自央视新闻 - 微博
【#古人的青铜兵器上刻着一只蚕宝宝#】现藏于成都博物馆的蚕纹铜戈,戈身为长三角形,前半部分两面布满狰狞的兽面纹,内部则装饰了方头圆眼、弓身蠕动的蚕纹图像。这件蚕纹铜戈纹饰繁复,无使用痕迹,应为礼器而非实战器。可可爱爱的蚕纹图像,实证了战国时期蜀人种桑养蚕、从事纺织的历史。看→O网页链接 #文化...
西汉鎏金铜蚕 - 百度百科
西汉鎏金铜蚕为西汉的文物,1984年在陕西石泉县前池河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汉鎏金铜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重0.01千克。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呈老熟蚕昂首吐丝状,颈背部刻出形凸线纹,腰背部横刻两道凸纹,尾部向背部翘起...
何尊与鎏金铜蚕:“中国”由此来,奔着幸福去
如果说遥远三代之时铭刻于何尊之上的中国二字,是炎黄子孙对自我的认知与认同,那么强汉时的鎏金铜蚕则象征着华夏儿女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一头是自立自强,一头是合作共赢,连接两头的正是中外人民对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共同向往。而这些文物珍宝,则无声又无尽地诉说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共同的秉性与情感;昭示着...
河姆渡的“蚕宝宝”象牙,萌翻...@稳赚是门学问的动态
文物名称:河姆渡“蚕纹”象牙柄端饰件 年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年) 出土地:河姆渡遗址出土 收藏地:浙江省博物馆 💎 推荐理由:这件河姆渡“蚕纹”象牙柄端饰件,雕刻着世界上最早的蚕纹,堪称史前最萌的蚕宝宝。它不仅是嫘祖缫丝神话的主角,更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 🐛 文物溯源...
龙的来源
从青铜器的发展脉络看,龙=野猪+蚕宝宝,这两种图腾融合而来。凤=野鸡。 龙凤的图腾化,体现了中国古人从游牧狩猎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转变。 1、早期的青铜器,例如商代或更早,有蚕宝宝浮雕,这是龙身子的早期形态。 2、早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商代,有饕餮的浮雕,一般是有獠牙的野猪面相,加上尾巴和四肢,唯独没有身子,因...
探秘→丨石泉“鎏金铜蚕”:蚕丝文化符号的起源
国宝鎏金铜蚕 蚕丝文化符号的起源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原始先民就开始饲养家蚕,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出土的不同形状的蚕纹陶罐和陶蚕蛹,充分体现了我国先民以蚕为图腾对象,是至少5000年前蚕丝文化萌芽的重要佐证。夏商周上古三代遗址出土的大量蚕...
这只身长不足6厘米的鎏金铜蚕,凭什么成为镇馆之宝?
其一,这只鎏金铜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唯一一枚鎏金铜蚕,全国首次发现,且仅有一条,弥足珍贵。其二,鎏金铜蚕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者!因为据《石泉县志》记载,石泉县本地的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铜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
【分享】古董器物的蝉纹,你认识几种?
古人把自己对蝉的喜爱及对蝉意的理解表现在各种器物上:直接铸刻在青铜器、玉器之上做以装饰,或是在菩萨造像上饰以蝉纹冠,或直接琢磨成蝉形器物,在不同器物上的蝉纹所表示的寓意也不同,其蕴含的审美意境和寓意,都表明了蝉纹具有极高的艺术参考价值。商周青铜器中...
成都博物馆国宝级展品:蚕纹铜戈的故事...@柠檬的动态
🔍 在成都博物馆,有一件令人瞩目的展品——蚕纹铜戈。这件铜戈的形状是长三角形,戈身前半部分(援)的中脊有一个圆形穿孔,阑部两端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援部的两面都装饰着兽面纹,显得非常神秘。🔍 铜戈的后部分(内)一端有缺口,近阑部处有一个水滴形穿孔。更令人惊奇的是,内的正反两面都饰有蚕形图像。这些图像不仅美观,
鎏金铜蚕的功能及象征 - 安康瀛湖生态旅游区管委会
“铜质,通体鎏金,长 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共分9个节段,胸脚、腹脚、尾脚全部完整,翘首仰头,像正在吐丝状,体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冀东山、梁彦民:《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青铜器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页214);西安汉代贵族墓葬鎏金铜蚕出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现藏西北大学...
蚕业研究所 行业资讯 战时干戈,闲时蚕桑
说到古蜀兵器,不得不提一件青铜矛,即成博先秦馆展览的“成都矛”。矛上铭文有“成都”二字,有可能就是成都制造的。1985年,它出土于雅安荥经县同心村一处战国船棺墓中。如果不是有“成都”二字,完全可以仿照“蚕纹铜戈”将其命名为“虎纹铜戈”。为什么?因为显而易见,其弓形双耳间的骹面上铸饰有一只浅浮...
纹饰精美的战国蚕纹戈_文化频道_凤凰网
1976年7月,成都交通巷出土了一件仅有少量绿锈、异常精美的铜戈。戈上的纹饰大都是商周至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图案,其纹饰线条刻画细腻,图案构思绝妙,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铜戈上的蚕纹,在四川地区出土的古蜀青铜器中很少见,在青铜兵器中则仅此一件。
蚕纹 - 百度百科
此类纹饰不仅体现了古代工艺水平,也为商代养蚕业的存在提供了实证。历史演变 青铜器蚕纹最早明确出现于商代,在周代继续发展。但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蚕纹艺术表现形式: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6000年)出土的象牙雕蚕纹饰件,以阴刻技法雕琢四组蚕形图案。该资料证明了早在距今7000-4000年前,...
蚕桑纹尊 - 百度百科
该尊通高21厘米,口径15.5厘米,重2.75千克,器身以蚕桑纹饰为核心主题,腹部饰四片桑叶形纹,叶面布满浮雕蚕纹。器物口沿铸有十余组首尾相对的立体蚕形纹饰,蚕纹双目圆突,身饰密点纹样,与甲骨文“蚕”字造型相似。其纹饰组合反映了春秋时期湘江流域养蚕业的兴盛,是我国现存最早以蚕桑为主题的青铜器实物。...
🐛探索文物:蚕纹铜...@Roblox有趣的林子的动态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壶上有一组采桑图像,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立人像服饰精美,成都平原战国墓葬中也发现过零星的丝织物痕迹。 🔍这件蚕纹铜戈不仅是蜀地丝织业发展的实物证据,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西汉鎏金铜蚕:皇帝的秘密法宝🔍
🔍西汉时期的鎏金铜蚕,通长5.6厘米,直径1.9厘米,高约1.8厘米,重量仅为0.01千克。它的体态就像一只准备吐丝的蚕宝宝,头部浮雕着两个圆眼,昂首挺胸,身体上有9个节点,大部分鎏金层保存完好,做工精致,形象栩栩如生。这件文物是西汉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品,就像现代的劳动荣誉勋章一样。🌱...
汉代鎏金铜蚕:丝绸之路的文化见证与交流
鎏金铜蚕的实物发现,为历史文献中关于随葬金蚕的描述提供了有力佐证,证明了汉代陕西地区养蚕业的繁荣。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西汉丝织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更远销至西亚、中亚乃至欧洲,成为汉代丝绸业与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重要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同时,它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养蚕技术以及汉代...
长安里的文物|见证古丝绸之路的“鎏金铜蚕”
鎏金铜蚕实物可以佐证历史文献关于随葬金蚕的描述,说明汉代陕西养蚕之风盛行,说明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且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是汉代丝绸业和丝绸之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文化符号和见证,也为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和汉代中西丝织品贸易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