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陈槐:#建议学术不端行为入... 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 微博
研究所副所长陈槐建议,推进科研诚信立法进程,制定统领性法律规范,加大惩戒力度,构建多元法律责任体系,惩治“论文工厂”等第三方机构,将论文买卖主体纳入征信系统,明确非法行为并结合法律与征信处罚,将学术不端行为与其他造假行为一样入“罪”,同时健全评估体系,破除“以论文论英雄”评价机制 ,从根本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079号建议的答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
接下来,国家将通过继续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制度落实到位、严格规范管理措施、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科研诚信宣传和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教育部也将根据国家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坚守责任意识,履行好自身职责,主动作为、真抓实干,进一步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力度,露头即查、...
学术造假怎么破?全国政协委员陈槐:加快科研诚信立法 切断论文...
将论文买卖双方主体的行为性质视为欺诈,采用现有关于欺诈的法律条文进行处罚,同时结合现行征信系统,上传其违法信息。将学术不端行为与其他造假行为一样入“罪”,切实落实监管和执法主体,严肃处理和打击组织买卖、代写论文,以及以“润色、修改、翻译”等为名的学术不端行为,切断论文交易“产业链”源头。此外还应“...
人大代表建议设立“学术欺诈罪”
人大代表建议设立“学术欺诈罪” 本报北京3月8日电(记者董伟)近年来,造假、抄袭等丑闻萦绕着学术圈。“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闫希军建议,应设立“学术欺诈罪”。 闫希军说,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科学研究的社会公信力,个别院士的卷入,更使人们对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产生怀疑。 同时,他还提出,学术不端为腐败提供了...
我国首次将科研不端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 科学技术部正式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 ...
今后,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以及在科研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不端行为,将受到官方最新出台的重典的惩治。科学技术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处理办法》),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将科研不端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也充分表明政府进一步端正学风的基本态度。
【法学热点】学术造假入刑是否可行?从学生举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孙思予对“学术造假入刑”做了提案建议,他提出要明确学术不端行为与其他造假行为一样入罪,切实落实监管和执法主体。 事实上,上述黄某某造假一事超出了学术共同体的职权范围,关于...
甘华田代表:加快推进科研诚信立法,用法律严惩学术不端
甘华田建议:国家要加快推进科研诚信立法,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投诉举报制度及独立调查机制;建立独立专门机构,受理有关科研不端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建立科研信用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使科研诚信接受社会的监督,严厉打击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坚持零容忍,建立终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给予相应刑事制裁,追究...
闫希军:应设立“学术欺诈罪”遏制学术造假行为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 刘元旭)近年来,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在国内外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天津天士力集团总裁闫希军呼吁,应设立“学术欺诈罪”,对以造假形式骗取科研经费或奖励,甚至以虚假成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等学术不端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学术不端可能犯什么罪
学术不端可能构成的犯罪主要取决于其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一般来说,学术不端行为如果涉及侵犯他人著作权或相关权利,并且以营利为目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此外,如果学术不端行为涉及伪造、篡改数据或事实,并以此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可能构成虚假...
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管理,对学术不端等“零容忍”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多条建议提案办理。其中教育部在答复“关于建立科学学科评估系统营造高校创新性学术氛围的建议”中提到: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管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学术不端和科技违规行为时刻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破除“五唯”顽疾,...
翟天临事件刷屏,专家建议将学术不端行为与个人信用挂钩
“应当严厉处罚学术乱象。”夏学民研究员建议,不仅要取消学术不端者以前取得的各项荣誉和待遇,也要将学术不端行为与其公民个人信用挂钩。 (原题为《论文抄袭、“冒名骗奖”……学术不端行为是否违法?》)
学术不端,狂澜再起,何解?
什么是学术不端?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学界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和界定。在我国,2006年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第40号教育部令《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文件,将学术不端行为概括为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
我国制定学位法保障学位质量,2025起实施,重点整顿学术不端行为
2024年4月26日,《学位法》通过表决,将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过往实行的《学位条例》同步废止,也就是说,未来学术不端行为将被纳入违法行为,学校若是存在违规授予学位问题,也将承受一定的处罚。目前国内无论是择偶还是就业、干部任免,都非常看重学历水平,这就要求学位授予工作必须经得起考量。《学位法》实施...
学术不端是否应该入刑_律临
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 法律分析: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一)通报批评;(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查看全文 张倩妮律师 执业11年 资质认证 2022-04-26 法行宝 ta获得超过...
中国应不应该把学术不诚信定为刑事犯罪?_律临
中国不应该把学术不诚信定为刑事犯罪。犯罪一般流程如下:1、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发现犯罪行为时应当立案侦查,接到报案时需要审查,经审查发现可能构成犯罪的,应当立案侦查;2、审查起诉:侦查阶段结束之后案件进入审查起诉环节,公安机关经过侦查之后,将案件卷宗移送到检察院,由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
对学术不端,法律怎么管?
同时,学术不端的相关法律规范在民法典、刑法等基本法律中亦有所体现。例如,民法典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和名誉权来规制抄袭、非法署名等违法行为;刑法的侵犯著作权罪,可以处罚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出版、传播他人作品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第二,政策指引层面。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多项政策来指导科研诚信建设,规范学术研究...
学术不端的严重后果,你知道吗?📚
🔍 会不会被开除? 如果你第一次被查出有学术不端行为,通常不会被开除,除非涉及严重欺诈,例如伪造成绩单、使用假证书获得学位,或是主动发起大规模学术不端行为(如组织集体抄袭)。 🤔 承认还是不承认?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关键在于是否有充分的证据。如果证据不足,建议不承认;如果证据确凿,建议承认,以减轻处罚...
我国应该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_律临
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他人遭受经济损失,声誉损害等.受害人可以要求学术不端行为者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例如,因学术不端行为导致的撤稿,项目终止等后果,行为人需要赔偿相关方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我国主要通过民事责任来规制学术不端行为,以确保学术研究的诚信和公信力.然而,目前并没有将学术不端行为直接定为刑事...
“学术不端”被通报,正视这份耻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近日发布《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三批次)》,涉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2名学者。严肃治理“学术不端”绝非小题大做。“学术不端”不仅违背基本的学术诚信,逾越起码的科研底线,而且影响人们对科学家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