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杨振宁|凤凰聚焦
言语中透露着对儿子回国的期盼。但父亲也明白,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条件支持杨振宁继续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在最后一次见面临别时,父亲送给杨振宁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这两句话在日后成了杨振宁一生的激励。
科学巨擘的世纪回望,一文解读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密码
从1957年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领奖台,到21世纪初清华园的宁静讲堂,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与中国现代科学史紧密交织的壮丽篇章。他是一位在微观世界中探索宇宙奥秘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在宏阔历史背景下始终心系故土的智者。一文解读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密码——传奇人生 1、12岁立志要拿诺贝尔奖,35岁如愿以偿 1934年,杨振...
守望一座桥:杨振宁的百年求索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跨越战争与和平、冷战与科技革命,也跨越了从“相对论时代”到“量子信息时代”的科学史他的名字,刻在20世纪物理学的坐标轴上: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场、杨-巴克斯特方程……早已成为后人探索宇宙奥秘的通用语言,不仅塑造了现代物理的基础,也影响了数学、信息科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思考。从一粒细沙中...
百岁杨振宁:我的人生走了一个圈
杨振宁的一生,如三幕交错的戏:在事业中,他以理性丈量宇宙;在友情里,他与思想者共鸣,也经历疏离;在爱情中,他保有温柔的柔软。走出人间,他留下公式、信件,也留下那张静坐的容颜。在历史中,他终究成为那只飞出雨林的鸟。他的一生,从不完美的宇宙中寻找秩序,也在无序的人世里保持清醒。或许再过百年...
弦断有谁听 宇宙问何人 百年杨振宁
弦断有谁听 宇宙问何人 百年杨振宁 他的人生。画了一个圆。从清华园到清华园。七岁孩童到百岁老人。杨振宁的世纪。是物理的世纪。更是中国的世纪。时间在他身上变得粘稠。2021年。百岁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赠送花篮。祝福这位“大先生”。他安静地坐在清华园。听着昆曲。沙发边靠着黑色拐杖。物理...
杨振宁百年仙逝:一封信曾让他泪洒上海滩
此刻,在上海的宴会厅里,一名工作人员悄然走到杨振宁身边,递上一个信封。信封上没有多余的字,只有收信人的名字。他撕开信封,展开信纸。信很短,核心内容只有一句:他已经证实,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在1959年底前曾得到苏联极少的“援助”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1 杨振宁猛地站起身,对身旁的主人低声...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一位知识分子的科学跋涉与家国情怀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杨振宁始终记得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如今,我们或可从“圆”中截取几点,以窥...
百年求索,赤子之心 ——致敬科学巨擘杨振宁 | 每经网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这位以“宇称不守恒”撼动物理学界、以“杨-米尔斯理论”重塑人类认知版图的学者,用百年光阴书写了一部融合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的史诗。
百年科学巨匠杨振宁:诺奖辉煌到晚年争议,学界震动引深思
晚年,杨振宁最大的一次争议,是公开反对中国花200亿美元,造新一代大型粒子对撞机。他这一表态,瞬间炸了锅。因为从理论上说,这个对撞机最有可能验证和发展的,就是他自己的“杨-米尔斯理论”。支持这个项目,对他的学术声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站的角度,是中国的现实国情。他说:“我的同行对我很不满意,...
图忆|科学巨子杨振宁_快看_澎湃新闻-The Paper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物理学家戴森这样评价杨振宁:“他对物理学的贡献,是一只鸟的贡献。”杨老如同翱翔于雨林之上的飞鸟,以俯
杨振宁先生,用其一生诠释了“归来仍是少年”
左起:邓稼先、杨振宁(摄于1986年6月)要读懂这位跨越世纪的探索者,《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是一次温暖的相遇,也是一段深情的追忆。这部传记以珍贵史料为基础,以时间为序,勾勒出杨振宁先生的百年科学之路。从清华园的拿云少年到归根居的指路松,杨振宁用其一生诠释了“归来仍是少年” 的真谛——对科学的...
悼念,缅怀!回顾杨振宁先生闪耀的百年人生
悼念,缅怀!回顾杨振宁先生闪耀的百年人生原创栏目 精彩图片 热点推荐 精彩图片 热点推荐 精彩图片
杨振宁:百年科学巨匠,一生家国情怀
国际学界不乏对华人科研能力的质疑,而他的诺奖突破与规范场论的史诗级地位,彻底打破这种偏见。潘建伟院士说:“杨先生让我们相信,中国人能做顶级科学”。从西南联大的青年到归根清华的老者,杨振宁用百年人生证明: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的学术高度与家国担当,共同构成了中国科技史上不可复制的精神坐标。
百年传奇,星辉永存!送别杨振宁院士,103岁科学巨匠的一生
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早已如磐石般融入了现代物理学的根基。35岁那年,他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如一声惊雷,打破了物理学界延续百年的认知定式。这一石破天惊的猜想,起初连爱因斯坦都曾表示怀疑,直至吴健雄教授的实验完美证实,两位年轻科学家才于次年斩获诺贝尔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
悼念,缅怀!回顾杨振宁先生闪耀的百年人生
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杨振宁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起回顾杨振宁闪耀的百年人生。
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 - 百度百科
《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是由张苡芊、史蒂夫·伯恩斯联合执导的纪录片,2024年1月24日在北京中关村首映。影片筹备于杨振宁百岁华诞前夕,获其本人及夫人翁帆授权,使用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影像与历史资料。影片团队调阅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学术资料馆超22000份史料,涵盖1944年以来的文章、信札及照片,首次公开其拍摄的家庭成员...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逝世 | 《中华读书报》里的杨 ...
杨振宁曾指出:“儒家文化注重忠诚,注重家庭人伦关系,注重个人勤奋和忍耐,重视子女教育。这些文化特征曾经而且将继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勤奋而有纪律的青年。” 2021年底,《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入选《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该书汇集了2016年至2019年间数学家季理真对杨振宁的八次深度访谈,涉及200余个丰富话题...
巨星陨落——杨振宁:从科学灯塔到时代引航者的百年传奇
2025年10月18日,北京的秋风裹挟着银杏叶的馥郁,也带走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103载春秋,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巨擘,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重塑了人类对基本力的认知,以“宇称不守恒”打破了物理学的绝对对称教条,更以赤子之心书写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动人篇章。当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