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其精神与中国科学“千里共同途”|黄河时评
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从事基础理论物理的他没有像邓稼先那样选择回国,而是继续留在美国从事研究,客观而言,杨振宁所从事的领域并非是国家急需的工程应用,加之复杂的历史与学术因素,其选择留在美国对他本人的研究生涯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他百岁诞辰时,他曾借邓稼先的一封信来剖白心迹,“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
杨振宁: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同途-清华大学校史馆
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庆贺会与会人员合影。 所以那天他就去跟组织接触了,组织告诉他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做的。他就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在第二天派专人到上海,到的时候我在上海大厦,在吃饭的时候信差送来了这封信,这封信现在已经出版在...
科学家的友谊:杨振宁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与李政道是“最成功...
据新华社,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上游新闻梳理公开报道发现,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留下跨越世纪的科学传奇与令人动容的友谊篇章。他与邓稼先少年相识、异国相伴,在“千里共同途”的约定中,用不同方式践行科学报国的理...
科学的星空,他已归航——追忆杨振宁先生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杨振宁亲自募集资金设立的“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下,近百名国内学者赴美进修。葛墨林难忘:在纽约石溪,有一家中餐馆叫“满庭芳”,杨先生总愿意在那儿请客,让到访的国人吃出家的味道,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新变化,那里不像一个餐厅,更像一个服务中国、展示中国的窗口和舞台。“每当...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就是他们的千里共同途 - 国际在线移动版
82岁上课的杨振宁:我当指路松 “千里共同途”是好友的瞩望,还有一句话他同样铭记于心。“有生应感国恩宏”,这是他父亲杨武之教授的嘱托。从1971年到现在的50年时间里,杨振宁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筹款资助中国学者访美、培养和延揽人才。
感动中国丨杨振宁用50年回应邓稼先千里同途之约-中国新闻网
在致辞中,他再次提起早已因为核辐射的伤害而离世的邓稼先早年给他写过的一封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位百岁老人,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对着当年共同意气风发许下报国志愿的儿时同窗深情喊话。 杨振宁:这50年,我符合这“共同途”的期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杨振宁百年诞辰:回顾“共同途”的旅程与成就
杨振宁与邓稼先分别在欧美与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大放异彩,各自成就国家的科技事业。邓稼先在给杨振宁的信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话深深寄托了他对杨振宁的思念与期盼。在20世纪60年代初,邓稼先先生回到祖国后,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汇聚了几位大学毕业生和尖端科研人员,共同面对重重挑战。
邓稼先的一封信为何让杨振宁热泪盈眶?
1971年8月13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收到一封信,写信人则是他多年的老友邓稼先。在这封信中,邓稼先为杨振宁解开了心中一个疑惑——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是否有外国人的参与。而信末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不仅承载着两位科学巨匠心有灵犀的情谊,更成为科技领域一则跨越国界、超越时代的佳话。
邓稼先与杨振宁:千里共同途-清华大学
2002年春,我采访杨振宁,这位科学的巨子侃侃而谈,但当说到邓稼先时,神情立刻凝然。 今年9月22日,杨振宁发表了百岁生日演讲,在其中以恳切的深情向国人再提“稼先”:“……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
...党人的精神谱系丨“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1年,作为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回中国访问。他向邓稼先求证,中国的原子弹制造到底有没有外国人帮忙。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回复了一封长信。信上,邓稼先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没有外国人参与。信的末尾,邓稼先嘱愿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当时,杨振宁并没有明白“共同途”的含义,直到后来他也回到祖国。
杨振宁清华百年华诞演讲杨振宁曾怀念邓稼先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清华百年华诞演讲##杨振宁曾怀念邓稼先千里共同途#】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此前,第一次回国的杨振宁没忍住向邓稼先求证,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邓稼先写了一封长信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没有外国人参与。信的末尾,邓稼先对挚友
百年物理巨擘,一世家国深情!致敬杨振宁先生!
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他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他用自己的人生告诉年轻人: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什么是一生的坚守。今天,我们送别这位世纪老人。他的肉身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路。正如他在百岁生日时所说的那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先生千古,精神不朽。
杨振宁百岁忆邓稼先: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在讲话中回忆他与好友邓稼先的往事。 “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
杨振宁百岁演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温璐、孙竞)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 中国军网
1971年,作为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回中国访问。他向邓稼先求证,中国的原子弹制造到底有没有外国人帮忙。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回复了一封长信。信上,邓稼先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没有外国人参与。信的末尾,邓稼先嘱愿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当时,杨振宁并没有明白“共同途”的含义,直到后来他也回到祖国。
科学家的友谊:杨振宁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与李政道是“最成功...
据新华社,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上游新闻梳理公开报道发现,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留下跨越世纪的科学传奇与令人动容的友谊篇章。他与邓稼先少年相识、异国相伴,在“千里共同途”的约定中,用不同方式践行科学报国的理想;...
告别杨振宁: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我们通过他生命中的许多个重要片段,回望这位见证了世界百年巨变的智者,如何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夜,坚守着对真理的热爱与追寻。梦开始的地方 杨振宁与清华园的联结,得从1929年说起。那年,杨振宁7岁,随父亲杨武之住进清华园,从此扎根这片培养他、成就他的土地,以科学精神和坚韧意志灌溉,迅速长成世人瞩目的大树。...
感动中国丨杨振宁用50年回应邓稼先千里同途之约
在致辞中,他再次提起早已因为核辐射的伤害而离世的邓稼先早年给他写过的一封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位百岁老人,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对着当年共同意气风发许下报国志愿的儿时同窗深情喊话。 杨振宁:这50年,我符合这“共同途”的期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感动中国》颁奖辞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
理解杨振宁(二)千里共同途 | 袁岚峰 - 知乎
理解杨振宁(二)千里共同途 | 袁岚峰袁岚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 5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导言:他是在告诉大家,他五十年来一直和这位老朋友走在同一条路上,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超越生死。2022年10月1日是一个好日子,既是国庆节,也是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2019年,我写过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