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转折看科技中心的变迁:中日对比与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日本都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自强。然而,中国仅仅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层面,并未深入到政治制度的变革。相比之下,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不仅学习了西方的科技知识,更借鉴了其政治制度,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材料科学的研究
诺奖24:1,日本科技真的碾压中国? 2025诺... 来自庚白星君 - 微博
总体上,23:1的诺奖差距,记录的是日本曾经的辉煌;而科研经费、人才规模、自然指数与战略领域的突破,则中国科技强力现状和明显更强。中日科技竞争早已不是日本更牛,而是“全面领跑与局部优势”的格局博弈。当前日本正面临科研“断层危机”,年轻学者因经费削减转向应用研究,基础科学后劲不足。日本真实情况不乐观。甚至不...
陈鸿斌:无缘诺贝尔科技奖项,日本科研能力滑坡有多严重?
从文化上看,日本社会长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导致在AI算法和软件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 从教育上看,日本的教育和研究体系更侧重于传统的工程和技术教育,而不是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导致人才供给不足。 从学术上看,日本在最前沿的算法研发上相对滞后,在AI领域的顶级会议如NeurIPS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美国、中...
日本的科研体系与技术转移
20世纪,日本在本土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如能源等)高达99%的情况下,创造了80年代的经济神话;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停滞;在一系列政策调整,特别是政府结构改革和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以及充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移,2000年日本经济初步复苏。当前,重视知识、全面开展科研成...
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变迁及新动向
日本面临着人口减少、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地球环境问题和国际科技加速变革等诸多压力,以及确保其国民就业、消除贫富差距,确保和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实现社会价值等问题,要实现每个人的健康幸福,需要进行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创新。 为了解决全球变暖和新型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
日本科技政策的演变与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经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日本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政策顶层设计和产业引导方面,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例如,借鉴日本的科技政策制度,中国可以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构建更加完善的发展框架。◆ 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评价体系,强调基础研究和人才...
日本科技政策体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日本科技体制1995年发生重大变革,自此其逐渐构筑了系统、独立、连续的科技政策体系。同时,日本每5年制定一期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指导,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科技政策制定的法律保障、决策机制及评价体系等,政策目标、内容不断升级,日本也逐步确立在基础科学、核心技术领域的国际优势地位。
日本诺贝尔奖盛宴背后:一个黄金时代的落幕?—新闻—科学网
许多日本科研界人士认为,日本的科研体系正面临深刻危机。至于诺奖领域,近期该国获奖的学者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大学,其奠定获奖基础的核心研究也主要是在2004年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之前完成的,而那场更注重短期竞争的新自由主义式改革,深刻地改变了日本大学的生态。
日本科研资助体系调整对中国博士生的影响及深层矛盾
综上所述,SPRING资助体系的政策调整,既受到了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也反映了国家利益考量的需要。这一变革将对该体系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对日本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地位产生重要的影响。1.3 ▲ 连锁反应与结构困境 新政策引发了留学生的经济压力和焦虑,日本的科研体系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表面上看,政策...
日本科技真的衰落了吗?
如果仅从21世纪以来日本科研产出的指标来看,日本科研的确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们能否就此得出结论——日本科研衰落了。仅就论文产出而言,中国在2022年已经位于世界第一,据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能否就此得出结论——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显然,直接得出这种结论有些草率与武断,正如日本科技前瞻与...
为何昔日科技强国日本的光环不再?其科研之路屡屡碰壁的背后原因是...
其科研之路屡屡碰壁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日本曾是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但近年来在互联网科技领域逐渐沉默。尽管早期如TRON等系统曾有潜力挑战微软等国际巨头,但因外部政治干预、国内市场限制、技术路线的短视选择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日本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屡屡受挫。尤其是受到主权独立、人才和资本、巨大国内市场的限制,使得日
“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日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3) 获奖成果产出时间段相对集中。日本的诺贝尔奖成果以20世纪70—90年代的科研成果为主。 (4) 获奖研究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实际应用转化并取得成效。由于...1995年是日本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95年11月,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从重技术转向了科学...
二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策略开始转向自主科研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
==**题干描述“转向自主科研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是正确的**==。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在消化吸收欧美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形成“科技立国”战略,推动电子、汽车等产业技术领先。 --- ### 历史背景解析 - ==**战后初期(1945-1960)**==:以技术引进为主,通过...
曾经连续获得诺奖的日本,为什么总在谈研究能力下滑问题? - 新浪财经
日本的科研能力真的下滑了吗?昭和:前人栽树的自由时代 到2020年诺奖发布之前,日本共有25人获奖,另外有3人出生在日本,但现在已经获取了日本之外的国籍。25人中,物理奖9人,化学奖8人,生理学医学奖5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经济学奖0人。笔者查阅了2010年以后的获奖情况,其中:物理学奖获得者为赤崎...
日本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特征及启示 - 信息科技 - 信息科技 - 中共...
图2 日本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 1.1 顶层设计决策制度 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CSTI)是日本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门,由内阁总理大臣亲自参与决策,成员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政策担当大臣以及科技行政机关、日本顶尖大学、科研院所和部分大财团的主要负责人。CSTI主要审议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基础研究重要领域推进方案、...
日本科技政策体系概况研究
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国家经济、社会及科技研究一定程度脱离有序状态,纺织、钢铁、船舶等第二产业技术普遍落后美国10-30年。在此背景下,日本先以“贸易立国”的战后战略路线迅速发展经济,再以“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科技领先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实现由技术追赶型到技术领先型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动态演变
摘要:科学技术政策与经济发展状况的适配度是影响国家实力的要素之一。日本正式且体系化的科学技术政策始于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的颁布,以及随后五年制《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执行。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外局势均发生重大变动,政府着手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统筹引导,...
日本科研陷困境?
但这并不代表日本科技真的走向衰落。要全面考察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与潜力,关键在于科技韧性,即丰富的知识储备、稳定的科技投入、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成熟的组织架构以及进步的科研文化。韧性越好,科技体系就越不容易断裂。从这个角度看,日本的科技整体上仍然具有很高的韧性。为验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科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