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诺贝尔奖评委:中国科学家不要在国内卷,要去国际上卷
邹晓冬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自2020年起开始担任诺贝尔奖的评委。作为一位结构化学家,邹晓冬介绍了本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金属有机框架(MOF)的特性与应用前景。 而作为诺奖评委,她认为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诺贝尔奖已经越来越近。中国科学家需要有发现一个空白且重要的领域的能力,能够把精力用到这个领域上
诺奖评委:中国科学家要去国际上卷 发挥优势专注创新_新闻频道...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M·亚吉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开发方面的贡献。诺贝尔化学委员会评委邹晓冬在接受采访时寄语中国科研工作者,要发挥自身强项和优势,保持专注,最终会走向成功。他还表示,科学家的初衷不应只是为了获得诺奖,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
诺奖评委称:MOF论文一半来自中国,但中国... 来自麒炜投资 - 微博
诺奖评委称:MOF论文一半来自中国,但中国科学家没在国际会议“卷”起来!#2025诺贝尔奖# http://t.cn/AXzttZNO
诺奖倒计时!3 位华人科学家或将冲顶,陈志坚、卢煜明张涛能否打破...
科睿唯安研究主管 David Pendlebury 指出,“中国科学家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在诺奖预测中清晰可见”。大连化物所相关负责人更直言:张涛的原创概念让中国成为单原子催化 “国际高地”,三位学者的入围已打破 “华人科研集中于物理领域” 的传统,覆盖化学、医学应用等多元方向,折射出中国科研体系的全面突破...
诺奖倒计时:10年空白,中国下一个“屠呦呦”最可能是谁?
带着这个悬念,我整理了全网声量最高、学术公认度最强的TOP10中国科学家诺奖候选名单。这些名字,你未必都熟悉,但每个人的科研成果都可能在今年登上世界的最高领奖台。先破案:诺奖评委的 3 个 “潜规则”近 5 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清一色踩中 3 个标准,少一个都没戏:原创性突破:得是 “从 0 到 1” ...
华人科学家冲诺奖,张涛入围“风向标”,本土化学家能突围?
化学奖方面,去年的奖项颁给了蛋白质设计领域,按照诺贝尔奖委员会不太喜欢“炒冷饭”的习惯,今年肯定会换个方向。这时候,咱们中国科学家的机会就来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涛院士,成功入选了2025年度的“引文桂冠奖”。这个奖来头可不小,它被很多人看作是“诺贝尔奖的精准预测器”。它是通过分析全世界...
华人女科学家的“开挂”履历:当选上院士,还是诺贝尔奖评委
此举,或许是诺奖委员会意识到了亚洲生命科学正在蓬勃发展,评委中有一位华人,或许能更好地挖掘更出色的科研工作。 实际上,潘教授与国内互动也较多,她是华人女科学家在国际科学舞台上的佼佼者之一。 周晨| 撰文 01 潘嫱被评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
诺贝尔奖背后的真相与中国科研的现实挑战
这不是赛跑,是钻迷宫,需要绕道抄近路,还得拼脸皮厚度。说到中国科学家的崛起,就像最近几年女排从谷底爬上巅峰一样,让人既振奋又揪心。一方面,我们终于开始频繁看到熟悉面孔站上领奖台;另一方面,如果只盯着这些荣誉数字转悠,那真是离现实太远。在科研领域,把全部希望压在几个金牌身上,好比篮球队只看...
我所科研人员入选国际期刊Nano-Micro Letters青年编委--中国科学...
近日,新疆理化所赵鹏君研究员入选国际期刊《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青年编委,聘期自2025年7月至2027年12月。入选国际期刊青年编委对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助力研究所学科建设、提升研究所在材料学科的学术影响力起到积极作用。 Nano-Micro Letters是由Springer Nature出版社出版,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2024年影...
最新,2025诺奖预测出炉!中国科学家有望拿下化学奖?
三位参与该药物(通用名:司美格鲁肽)研发的科学家Svetlana Mojsov、Joel Habener和Lotte Bjerre Knudsen,都荣获了2024年拉斯克-德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该奖项常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Mojsov是洛克菲勒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和副研究教授,Habener则是...
2025诺奖预测出炉!中国科学家首次入围引文桂冠奖意味着什么?
形成从基础研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到产业转化(中石化催化剂公司)的完整链条。青年科学家梯队建设同样亮眼,该领域35岁以下中国学者占比超四成。正如科睿唯安学术研究总监所言:"引文桂冠奖不是终点,而是标注了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坐标。"无论10月8日诺奖花落谁家,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的聚光灯下已站稳C位。
2025年诺贝尔奖即将到来,今年会有华人获奖吗?
而从近2年华人学者在国际上的一些获奖履历,以及结合今年诺贝尔奖可能的授奖领域来看,今年可能是近些年华人学者最可能获奖的一年。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今年有哪些华人学者有潜在的获奖可能?本文所选取人选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华人学者;二是具有中国国内(主要指内地)高等教育经历...
为何两项诺贝尔奖都颁给“AI”?诺奖评委亮相抖音直播间做解读
多位诺奖评委也首次独家参与到抖音直播之中,三场直播累计吸引了超440万人次在线观看。 谈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MiRNA? 10月7日,最先揭晓的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获奖。奖项表彰他们在发现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
震惊!这次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奖...@锤叔胡侃的动态
震惊!这次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奖以后,德国方面居然为中国说话,认为诺奖数量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真实实力! 说实话,中国从未把诺贝尔奖当作衡量自身科技水平的标尺。这个奖从根子上讲,是欧美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掺杂着太多政治考量和文化偏见——我们不靠它证明自己,更不靠它定义价值。真正有底气的国家,只看实打实的发展成...
诺贝尔奖2025揭晓在即华人科学家今年有多大获奖可能?盘点关键人物...
每到十月,诺贝尔奖的悬念总能牵动全球科学圈和的目光。过去十年,华人学者距离这一顶级荣誉已有不小的时间间隔——上一次摘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是2015年的屠呦呦。如今,随着2025年颁奖季临近,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或许是华人科研力量最接近新一轮突破的一年。这种期待背后,有哪些真实依据?如果你关心中国科技...
华人科学家距离诺奖还有多远?张涛院士的“单原子催化”突破与东西...
诺奖不是终点:中国基础研究的未来路径 张涛团队的突破证明,中国科学家完全有能力做出诺奖级工作。但要实现从"零星突破"到"群体涌现"的转变,需建立更宽容失败的基础研究机制,真正落实"破五唯"后的新型评价体系。当前张涛团队正将单原子催化技术拓展至生物质转化领域,这一持续创新的姿态或许比获奖本身更具启示意义。...
主编面对面 | 中国青年学者如何“卷”向国际?《柳叶刀》亚洲高级...
这几年临床研究的“井喷态势”也表明,中国学者近些年在心血管、脑卒中、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都在做能改变国际临床指南和实践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并且能提供最佳临床证据的好研究。不仅得到了全球科学界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说明中国科学家...
诺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此次当选不仅是对屠呦呦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也体现了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科学家的高度认可。 医学领域!2025两院院士增选名额确定 重点选题征稿:新媒体赋能科学家精神传承&新媒体驱动科技与文化融合 《科技传播》2025年第9期目录 致敬新时代•讲好新故事 |...
2025诺奖前瞻:中国科学家能否突破“诺奖魔咒”?
翻开诺贝尔奖百年历史,华人科学家获奖者屈指可数。从杨振宁、李政道到屠呦呦,每一位获奖者都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验证。数据显示,从1901年到2024年,自然科学类诺奖得主中,仅有不到5%是华人科学家。这种"诺奖魔咒"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科研体系与国际评价标准的差异。2025年的"中国身影"今年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家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