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重大突破!专访科研团队牵头人:预计产业将很快跟进-中国...
专访科研团队牵头人:预计产业将很快跟进 十一假期,一则有关固态金属锂电池重要突破的消息引爆了产业界。 据悉,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为其走向实用化提供了
固态电池迎突破 专访科研团队牵头人 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界面难题...
十一假期,一则关于固态金属锂电池重要突破的消息在产业界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问题,为其实用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已于7日...
固态电池重大突破!专访科研团队牵头人:... 来自微博消费 - 微博
【固态电池重大突破!专访科研团队牵头人:预计产业将很快跟进】十一假期,中科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联合多机构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电解质与锂电极难以紧密接触难题,相关成果7日发表于《自然 - 可持续发展》。该工作是国际首次报道的“零外压硫化物电解质全固态锂金属电池”,通过加入碘离子形成富碘界面...
复兴固态锂电池——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
在此基础上,团队解决了锂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电池的产业化。 2023年,陈立泉院士团队利用原位固态化技术路线研发并商业应用固态锂电池。固态电池被行业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动力电池”。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陈立泉依然活跃在科研前线,...
固态锂电池领域,我国科研团队取得突破!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近日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提供了新路径。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固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传统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
21专访|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中国领跑固液混合电池赛道
而推动准固态电池商业化,离不开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朱星宝。朱星宝从事固态电池研究近20年,对固态电解质、固固界面、电化学催化剂、三相反应界面等有十余年的研究积累,早期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后来加入国轩高科,带领一帮技术人员攻克量产难题。8月中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合肥见到了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他衣着...
固态电池再迎重大利好,两大难题被攻破!10月三大主线十大龙头全解析
一、技术突破:两大核心难题被攻克的产业意义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的代表,其产业化进程一直受限于材料与界面关键技术瓶颈。2025年9月的两项突破性研究,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1、清华大学:破解界面接触与电压兼容难题 张强团队提出的"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策略具有重要创新...
【中国科学报】多维攻坚,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按下“加速键”---中国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研究员、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主任崔光磊团队传来好消息,研究团队在固态电池正极、负极、电解质三大核心材料领域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为深空、深海等极端场景提供可靠解决方案,更为民用动力电池打通安全与续航的“任督二脉”。
央视点名储能、清华大学固态电池新突破!反内卷之后,新能源赛道又...
固态电池一直以来存在一个问题:续航与安全不可兼得。但最近这个两难问题,被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取得重要进展!9月27日,清华大学官方公布了这一科研成果,还提到:这个成果发表在了国际科学界顶级杂志《自然》上。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的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不仅增强了固态界面的物理接触与离子...
清华大学团队引领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加速能源革命进程
然而,一支来自中国的科研团队,如同勇敢的夏尔巴向导,为攀登者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近日,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及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解开了固态电池商业化前的安全与性能难题,更让“登顶”能源革命成为可能。▍ 固态电池技术的瓶颈 在过去的十年里,液态锂电池等传统...
固态电池的主要痛点已经突破
一、核心研究团队孙学良院士团队(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主导研究,重点聚焦固态电解质创新、界面工程优化及全电池集成。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转化。二、关键技术突破电解质材料创新富空位β-Li₃N氮化物:通过调控空位浓度,实现室温离子电导率达 2.14×10⁻
柳明团队合作在全固态电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全固态电池因其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潜力,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关键发展方向。然而,固态电极内部复杂的电荷传输过程,尤其是离子与电子传输的不平衡,导致电极内部电化学反应严重不均,形成显著的锂浓度梯度。这如同在电池内部出现了“交通拥堵”,极大降低了活性材料利用率,加速了电池性能衰减,成为制约其性能提升和实...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芯片迎利好,A 股两大赛道吸金超 1.3 万亿...
固态电池的突破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阶段。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利用聚合物分子设计,制备出分子尺度界面一体化的新型材料。 基于此材料的一体化柔性电池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用作复合正极时能量密度提升86%。 先导智能新增4亿元全固态电池设备订单,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正式贯通,亿纬锂能计划2026年推出第...
陈立泉:推动锂电突围 从跟跑到领跑 | 大国科学家
意识到中国不能在这个技术上落后于人,陈立泉立即投入到了液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并前往日本学习考察。1998年秋,依靠自制的设备、国产原材料和中国人自己的技术,科研团队建成了第一条年产量20万只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中试生产线,解决了规模化生产锂离子电池...
突破2万次弯折!中国固态电池颠覆性创新引爆资本市场
一项让电池能弯曲两万次的材料突破,正在掀起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引爆资本市场。该所科研团队成功制备出分子尺度界面一体化聚合物材料,解决了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基于该材料构建的柔性电池展现出惊人的机械稳定性,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而不影响性能。当将其...
固态电池成热点!中科院在固态电池材料实现突破,多家公司透露固态电池新...
根据中国科学院官方的信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提出了一个固态锂电池界面调控新方案,可以实现一体化电极-电解质材料,进而改善电极与电解质界面阻抗大、锂离子传输效率低等问题。 除了科研院所,锂电池公司也在不断加速全固态电池发展速度,部分公司有望在未来2-3年实现量产。
中国锂电池“突围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鲜为人知的是,到达这一“里程碑”之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科研团队已经在锂电池领域潜心耕耘40余年。 40多年前的中国,自行车都还未普及,汽车对普通人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陈立泉带领的团队见微知著,意识到固态锂电池的重要性,并前瞻性地进行布局,历经...
电池技术革新与快速充电:王升威团队的创新之路
王升威指出,在快充技术中,温升控制和充电速度是两大核心要素。他透露,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电芯在短短不到12分钟内即可完成80%的充电,这一突破性进展令人瞩目。王升威兴奋地宣布:“现已达到100%满电状态,测试圆满结束。这一成果意味着,采用此电芯的电池包仅需充电15分钟,便能赋予汽车长达400公里的续航能力...
陈立泉的固态电池之旅:从创新到量产的坚守与突破
◉ 重启固态锂电池研发 但陈立泉并未止步于此。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接近极限、安全问题频发以及锂资源有限性等问题日益凸显,液态锂电池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行业的挑战,陈立泉决定重新研发固态锂电池。2016年,陈立泉团队突破性地提出了“原位固态化”的技术方案。◉ 技术瓶颈与创新解决 通过“原位固态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