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题材不应商业化——评电影《731》 _光明网
但从架构上来说,《731》是一部非常标准的悬疑式的监狱类型电影,创作者把一部本应解密历史、昭示罪恶的厚重题材拍成了一部小混混带领受难同胞越狱的商业类型。这部作品以中国人的视角展开,男主角王永章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骗子,为了一口烤红薯都会骗人,并且厚颜无耻地说自己是抗日英雄王子阳。当他被抓进了731部队的“特设监狱”成为了“马
时尚作家怒批电影《731》!把民族伤痛包装成商业奇观,女大佐有美化...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表达形式,有责任和义务真实、严肃地呈现历史。在面对像731 部队这样沉重的历史题材时,创作者更应怀着敬畏之心,确保对历史的还原是准确且尊重的。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电影的商业属性,但商业成功绝不能以牺牲历史真实性和民族情感为代价。平心而论,电影《731》的上映,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
《731》50亿票房启示录:严肃历史题材如何打破商业与良知的边界?
当日本网民呼吁本土上映与教科书淡化史实形成撕裂时,《731》上映首日3亿元的票房成绩已成为最有力的历史证言。这部电影证明,严肃题材的商业成功不在于娱乐化改编,而在于对真实的极致忠诚 或许未来的"九一八历史反思日",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文化实践:用技术复活记忆,用商业传播真相,用全球视野缝合认知断层。当散场...
《731》营销疑云:别让民族伤痛成为商业棋子!
“导演死亡传说”——添加神秘色彩与“宿命感”: 为项目蒙上一层神秘、禁忌甚至悲壮的色彩。暗示《731》题材本身具有某种“诅咒”或“危险”,能拍出来就是“克服了巨大阻力”、“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提升话题度和观众的“敬畏”感。归根结底,《731》首先是一部需要盈利的商业电影。营销本身无可厚非。但利用...
731观后感,别让商业喧嚣淹没历史真相
《731》的问世,其核心意图无疑是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滔天罪行,让后世子孙不忘国耻。导演团队声称十年磨砺,查阅百万字资料,力求还原真实。但当预告片中充斥着现代商业电影的惯用手法,如过度强调视觉冲击、采用快节奏剪辑和煽情配乐时,其与《辛德勒的名单》那种直抵人心的沉重感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商业化包装,究竟...
《731》口碑扑街!上映仅一天,多名大V带头怒批,导演被骂惨
在电影的首映之夜,许多社交媒体上的大V都发布了视频,其中对《731》进行了激烈的批评。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的类型选择并不明确,时而讲述历史上的悲剧,时而又加入恐怖和惊悚元素,甚至还混有越狱的动作场面,但结果都没有达到预期。有些人更是气愤不已,认为这是将民族的痛苦当作“流量密码”,将沉重的历史悲剧商业...
《731》票房狂飙口碑崩盘:民族伤痕叙事与电影艺术的失衡
这些作品证明,历史题材的“难”,恰恰是创作的“动力”,而不是“遮羞布”。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平衡:严谨与严格永远是历史电影必须遵从之标准,从来如此,不可变更。历史电影其实是不能以商业化标准去处理的。严谨是因为它是对一段时空的客观的艺术化呈现,严格是因为这种复现是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唯有严谨...
《731》首映口碑惨淡!影迷评价高度统一,导演称十年精心打造
现场采访时,有人觉得画面既真实又震撼,也有不少人说逻辑乱七八糟,剧情看得一团糟。更有些观众看完电影直接写了千字长评,几乎全篇都在吐槽剧情太商业化,太套路了。在他们眼里,这片子不像是在揭露罪恶,更像是拿“731”当卖点,讲的其实是个越狱的故事。正是因为没把历史本身放在重点上,才让人看完戏后总...
《731》观影报告:立意沉重,却未能承载起厚重的历史
我不觉得这部电影特别烂,服化道、剧情编排、视听表达即便有很多瑕疵,但它终究讲完了一个勉强称得上完整的故事,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是成立的;同样我也不认可如部分网友评论所述,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需要向全国人民谢罪,《731》不论是谁发起、谁制片,都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观众交钱入场,是消费电影本身,历史教育...
《731》为何需讨论?严肃题材,沉重历史,值得公式化拍摄吗
这种“感动”,廉价且虚伪。 网络上,关于《731》的争议还在持续发酵。“731”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段无法磨灭的民族伤痛,是无数同胞的血泪控诉。 在商业化的浪潮下,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更应该坚守底线,尊重历史,尊重观众。流量为王的时代,总有人试图用争议博眼球。 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
《731》首映口碑惨淡!影迷评价罕见统一,导演称十年精心打磨
而且,为了弄清这片子的口碑是不是真的像网上说的那么两极分明,有家权威媒体的记者亲自跑到了现场。现场采访时,有些观众觉得画面既真实又震撼,可也有人说剧情乱七八糟,逻辑说不通。更有不少人在看完后,直接写了千字长评,里面几乎全是吐槽剧情过于商业化。在他们眼里,这部电影倒不像是在揭露罪恶,感觉更像是借着“731”这个噱头来讲...
《731》全球上映后,各国网友的评论为何让人泪目?历史真相面前...
三、电影引发的争议与思考 《731》上映后,口碑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电影首日票房就突破了4亿,成为中国影史单日场次冠军。另一方面,大批观众观影后,将矛头对准了导演赵林山,痛批他“没文化,借爱国题材拍商业片”。根据观众反馈,这部电影大到剧情,小到细节,到处都是槽点。把电影拍成“姜武越狱记”不说,...
老戏骨扛起30亿票房预期:《731》如何用实力派演员打破严肃题材...
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事业单位的包场热情。百丽宫影城接到的预订中,近四成来自党政机关和学校,这种自发形成的"教育刚需",让影片在二级市场获得30亿票房预期的底气。严肃题材商业化的破局启示 《731》预售奇迹印证了实力派演员对历史正剧的三重赋能:用姜武的表演担保品质,用孙茜的共情力建立情感联结,用王志文的台词...
《731》今日首映,中央电视台发表声明,十六字精辟点评直击人心
把731部队那段历史搬到大银幕上,实际上是一件相当困难又胆大的事儿。那段过去的底色实在太阴暗,那支在二战时期驻扎在中国东北的秘密细菌战部队,靠活人解剖、冻伤等狠心的折磨做实验,至少造成了三千多无辜平民的惨死。用电影艺术展现出这种极端残酷的场景,可得既真切还原历史,又不能变成对苦难的商业化炒作。这可是...
豆瓣不敢开分?《731》争议爆发:是铭记历史还是消费苦难?
那些批评电影艺术质量的人或许忽略了这一点:对于许多观众而言,《731》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接触”到这段历史。我们在评价这样一部电影时,需要保持一种双重视角:一方面承认其艺术上的不足和商业化的痕迹,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它在历史教育上的意外价值。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际上是对历史记忆复杂性的必要...
观影后个人觉得十分令我气愤失望的电影:《731》
然而,今天要说的电影《731》既然已经选了一个对我中华民族来说如此严肃沉重的题材,但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我个人觉得,甚至是及格的商业片都算不上,他反而是通过前期宣发等商业化手段大为造势,并利用了我广大爱国民众希望能将731这些极为沉痛但极具有警示意义的题材搬上大银幕的期待,而拍了这样一部个人觉得应该说...
《731》上映首日,令人忧虑事件果真出现,央媒犀利点评深刻人心
《731》首映当天,排片率差不多有99%,票房轻松突破3亿,这种严肃题材的片子里面,真是少见得很。影院里头观众个个脸色凝重,哈尔滨现场还冒出几位白发老人,手里捧着白花,朝着银幕深深地鞠躬,那是在悼念自家那些已逝去的亲人。这电影可不仅仅是个文艺片,简直就是历史伤疤的活生生再现。导演赵林山为拍这部影片,...
《731》影评两极分化:历史伤痛与商业表达的边界之争
终极之问: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历史电影?在125分钟的银幕时空里,《731》既呈现了冻伤实验的医学档案级还原,也保留了商业片惯用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这种撕裂或许正是当下集体记忆的真实写照:当"能上映就是胜利"遇上"艺术完成度不可妥协",当"勿忘国耻"的共识遭遇多元表达的需求,或许我们更该思考——铭记历史是否...
电影《731》上映引发的历史与商业化的多重争议
电影《731》聚焦于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罪行,虽然在艺术再现历史方面受到期待,却是上映争议不断。这部电影旨在还原历史真相,但其上映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观点认为,电影的公映对于警示后人、传播历史真相具有重要意义;而另一些观点则担忧,商业化的操作可能会淡化历史的沉重与苦难。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部备受瞩目的电影...
《《731》侵权风波:版权意识觉醒,严肃历史题材不容践踏》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涂了糖衣的掠夺,是对社会秩序的公然挑衅。更让人愤怒的是,恶搞、篡改和商业化二次利用的行为也存在。这些严重涉及文化创作的底线问题。说得直白点,你篡改、恶搞剧情,能不能稍微考虑一下电影所要传达的严肃主题和价值?创作者不仅需要自由,还得对自己的作品和历史负责。而那些动歪脑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