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袭,城市如何筑起“气候防线”? | 南方周末
事实上,极端天气渐趋常态之下,如何更好地预警应急、增强城市在气象灾害中的“韧性”建设,正被气候水文、建筑设计、应急管理等各方关注。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大树在狂风中轰然折断,儿童充气城堡砸向街道,烧烤店桌椅在空中飞旋——2025年8月17日晚,一场强对流天气袭击广西南宁市区。 已在南宁生活近八年的市民张笛,第一次见到这
锻造城市气候安全韧性
极端天气增多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气候变化使冻雨带、覆冰区域北扩,北方多地需提升电网韧性;雨涝灾害频发促使更具韧性的筑路材料研发应用。 为实现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较多城市为基础设施注入“智慧”韧性,在电网、燃气管网、交通路段、通信设施布设智能感应、监测、预警系统。比如,上海在下穿式...
极端天气频发 如何更好应对气象灾害风险?-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面对极端灾害不断刷新极值、灾害影响区域边界扩大、多灾种叠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测难度不断加大等挑战,巢清尘建议从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致灾机理研究、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三方面发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估精准度。”巢清尘说,应加强对极端事件的跟...
特大城市如何筑牢“气候韧性”防线?_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极端天气常态化,已成为特大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的新常态。正如《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4年—2035年)》所强调的,应对气候变化已从传统的“防灾减灾”向更高层级的“风险治理”转变。筑牢“气候韧性”防线,是守护特大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石,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这不仅需要政府主导、科技支撑、社...
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适应变化形势严峻 我国多维筑牢气候适应保障防线
加强气候变化战略研究,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与新技术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融合应用。自主研发“琅琊”海洋大模型,实现对全球海洋状态变量的中短期高精度预报,对极端天气、海洋灾害等复杂海洋现象的预报能力和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持续增加面向农业、水利、能源、健康、生态等行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开发区域和行业气候变化经济...
看广西,以气象之力衔接“防—抗—救”全链条-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以“强内功”为筑牢天气防线增底气 5月18日至19日,广西出现暴雨到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达到713.4毫米,仅19日一天全区就有30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暴雨以上量级,日暴雨范围为2017年以来同期最广。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迅速启动“11631”递进式精细化服务模式,于11日提前一周预报18日至20日...
极端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怎样应对?
当前,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和科学应对还存在一些短板:气象监测能力无法满足极端天气监测需求;极端天气预报业务科技能力仍待提高;早期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受限,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制度不完善;极端天气灾害防御的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周兵认为,新的技术和突破将在三方面实现: ...
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超前主动应对极端天气灾害-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根基在人民,要依赖社会公众的安全素养和主观能动性,筑起“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思想防线。为此,要广泛开展极端天气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网络教育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推动安全文化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的安全意识、知识储备...
极端天气愈加频繁,需通过系统性改造增强城市气候韧性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要求城市建设和运行必须改变以往的风险应对策略,通过系统性改造提升城市韧性,最终增强适应并抵御风险的能力。适应型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工程叠加”,而是对城市空间、生态、社会系统的重构。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传统城市建设过多依赖...
极端天气突袭,城市如何抗住?
一方面,高温热浪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都在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导致的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排水管网密度下降,老龄人口等脆弱人群占比升高等,都让城市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快速上升。这些脆弱因素正在成为城市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短板”。 城市该如何应对气候危机? 面对愈演愈烈的气候危机,我们是否束手无策...
如何应对激增的极端天气事件?看看超大城市的计划|界面新闻
超大城市正在出台适应气候变化的举措——近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4—2035年)》。 “超大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其实还没有系统的视角去研究探索过。上海拥有优秀的智力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坚实的经济条件,可能面对的问题类型会非常多元,可以做很多适应气候变化的探索,从而给其他城市提供
增强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探索与实践
一年多来,这些试点城市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在政策创新上寻求突破,力求将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在生态修复方面,这些城市致力于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同时,他们还加强了风险防控措施,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此外,试点城市...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赋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
面对极端天气事件突发频发带来的城市气象灾害风险,以及日益增大的城市治理难度,深圳市气象局在龙华区等3个区试点开展区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水平调查评估工作。 深圳市气象局减灾与服务监督处处长刘源介绍,通过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机制,推动各区(新区、合作区)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应急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区域及重...
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城市如何弹性应对?_绿政公署_澎湃新闻-The...
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城市如何弹性应对? 2024年9月16日,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路面积水,电动车驶过溅起很高的水花。视觉中国 资料图 在北京几个小区走访调研时,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赵琳发觉,像气候变化这样的宏大概念,到居民生活中其实是非常具体甚至琐碎的“小事”。
全球极端高温与城市应对策略
这些实践为特大城市在统筹发展与安全方面提供了“北京方案”。在极端天气日益常态化的今天,特大城市治理必须直面这一新常态。正如《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4年-2035年)》所强调的,应对气候变化已从传统的“防灾减灾”向更高层级的“风险治理”转变。筑牢“气候韧性”防线,不仅是守护特大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石...
以优质气象服务构筑气候风险坚实防线
更多证据还表明,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发生改变,大大增加了一些地区发生热浪的概率,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尺度的强降水增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尽管寒潮、极端低温等冷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减少,但极端冷...
建设韧性城市 应对极端天气 _光明网
一是,城市当局和市民群体对极端天气的危机意识欠缺。虽然极端天气确确实实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威胁和挑战,但因气候变化的缓慢性以及极端天气发生的偶然性、空间差异性,许多城市或地区的人们,对极端天气尤其是极端高温的认识还不够广泛深入、准备不足,甚至在一些从没经历过极端天气事件的地方或城市,人们可能不认为高温是个...
蒋国翔:迎接气候挑战 中国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中国市长协会
完善城市气候观测网络。按照立体综合、天气气候一体化的原则完善优化城市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加强对城市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等动态观测,推动城市生态气候舒适度监测评估。 强化城市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开展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分析,构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灾害预测预警技术。建立和完善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平台和分灾...
全国两会之声丨强基固本 科学应对极端天气
全国人大代表亢德芝:建设韧性城市 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讲韧性城市建设,武汉很有代表性。”被问及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更好地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韧性城市时,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主任亢德芝表示,作为我国首批海绵城市、气候适应性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在过去几年应对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以及新冠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