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验证防御方案_央广网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海洋介绍,可以采取比如说动能撞击的形式,稍微改变小行星的速度,这样它后面就可以跟地球错开。此外还有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很多种方法。撞击的相对速度一定是要很快的,但同时小行星又比较小,一个高的相对速度撞一个小的目标,是一个技术上的难点。 危险和价值并存 小行星值得探索 小行星虽然很危险,但
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近地小行星是太...
中国小行星动能撞击任务:以科技筑盾,守护地球安全的深空探索
技术储备:从“被动预警”到“主动干预”通过验证动能撞击技术,中国为未来应对潜在威胁提供了可行方案。例如,若发现直径约50米的小行星可能在10年后撞击地球,可通过提前数年实施撞击任务,将其轨道偏移至安全范围。预警能力升级:延长“黄金响应期”任务需优化地基观测站网与天基卫星组网的协同,提升小行星轨道预报精度...
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准备好了吗-新华网
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猛烈撞击如今的墨西哥湾附近,引发全球性气候灾难,改写了地球生物演化史;1908年,一颗直径约5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亚通古斯河上空爆炸,焚毁2000多平方公里森林;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一颗直径约17米的小行星爆炸,冲击波导致近1500人受伤……这些罕见却致命的事件警示人类,近地...
我国正规划撞击小行星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这才是星球大战!中国欲使用撞击器改变小行星轨道,美国还跟不?
吴院士团队现在最头疼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找一颗合适的小行星当靶子。既要大小合适,又不能太远,还得确保撞了之后不会引发连锁反应。这难度,不亚于在春运的火车站找张空椅子。不过中国航天人向来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当年能在月球背面放中继卫星,这回估计也能在太空里玩出花儿来。美国宇航局那边最近放风说...
人类能如何防御小行星?中国科学家提出“以石击石”!
在诸多防御方案中,动能撞击法占据着重要地位。该方法的原理是借助高速运行的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从而改变其轨道。2022年,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成功验证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在DART任务中,撞击器以每秒6.1公里的惊人速度直冲向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由于距离地球极为遥远,控制信号的...
我国正规划对小行星高速撞击,验证防御方案可行性_哔哩哔哩_bilibili
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据介绍,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将向全球伙伴...
深度科普-中国撞击小行星计划:守护地球的太空防御
测算显示,若对2015 XF261实施撞击,可使其速度改变约5厘米/秒,轨道年偏移量超900公里,最终实现“百年无威胁”的防御目标。三、技术突破:从“精准命中”到“轨道改写”深空导航:千万公里外的“毫米级”瞄准 如果把地球比作靶场,小行星比作1000万公里外高速移动的30米靶标,那么中国撞击小行星计划的航天器就是...
上游科考室|中国要撞击小行星,目标是谁?为什么撞?怎么撞?
招是利用激光烧蚀小行星,这一技术尚待发展;第四招是利用万有引力,缓慢牵引改变小行星轨道,不过需要较长预警时间;第五招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可行的手段——动能撞击,即利用飞行器撞击小行星,不用直接摧毁小行星(目前也远没有这个能力),仅需施加外力将它稍微推离威胁地球的轨道,即可让万有引力带着它错过与地球的撞击...
中国小行星防御计划曝光!“伴飞+撞击+伴飞”模式能否守护地球安全
更具前瞻性的是,防御技术与太空采矿存在技术共生关系。精确轨道修正、矿物成分分析等核心技术可双向转化。我国已着手研究利用撞击产生的溅射物进行原位资源利用,这种"防御-开发"一体化思路,展现出航天强国的战略远见。苍穹之上的中国答卷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如今的小行星防御,中国航天正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
不是科幻!中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_新闻频道...
吴伟仁表示,这项任务将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将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详细观测,获取其特性参数。随后,撞击器将以高速撞击小行星。整个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利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观测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以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_ZAKER新闻
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其撞击地球发生概率极小但破坏力巨大。而小行星探测与防御工程相比其他航天工程,具有体系构成复杂、技术挑战大、国际合作需求迫切等特点。 会上,我国科学家从监测预警、在轨处置、体系应对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相对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测防御体系构想。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吴伟仁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 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人类首次成功利用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背后的故事与影响
实际上,国际上把直径大于140米、绝对星等亮于22且与地球最近距离在750万公里以内的小行星归为“有潜在威胁”的类别,这类小行星大约有2200多颗。对于这些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人类已经提出了多种防御设想,如引爆、激光辐照和动能撞击等。其中,动能撞击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方案,其原理类似于“打台球”,...
我国计划对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进行撞击试验,如何才能精确撞击?
而中方选择与“DART”方案类似,实际上只是因为在初步阶段,人类对于小行星的防御技术手段十分有限。“摸着鹰酱过河”可以降低很多成本,更何况这里面可以有很多原创和创新。要做到类似于“DART”方案,对于中方来说也很简单,发射个类似于为卫星的组合体,靠近目标小行星,然后探测器与动能撞击器分离,根据时机进行撞击...
合肥发布撞击小行星规划,或开启万亿美元深空产业(附概念股)_财富...
本次会议以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利用” 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 40多个国家、400余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 参会,共同探讨深空探测的前沿技术与未来合作。会上,我国宣布将开展 小行星撞击演示验证任务,并签署多项国际合作文件,向全球发出深空探测合作倡议,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事业迈入新阶段。
中国推进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任务
载荷研制、数据共享等领域开展国际协作,展现太空安全领域的开放态度与大国担当。尽管面临精确导航、撞击效果评估、远距离通信等技术挑战,中国仍计划通过系列任务逐步掌握小行星轨道控制能力,最终建立完善防御体系。这不仅为地球规避小行星撞击威胁提供技术储备,更将推动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为未来小行星资源开发积累经验。
7年后会有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专家:言之尚早,当务之急是关注轨道...
李老师水煮宇宙,小行星防御领域学者;科普中国专家;博士生导师;搜狐视频关注流2024年度百大播主,入选搜狐视频2024年度最具影响力价值科普榜。著有科普图书《调皮的小行星》。 划重点: 1.由于2024 YR4小行星穿越地球轨道的周期大约是4年一次,因此,在2032年12月,这颗小行星会再次穿越地球轨道,从而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
主动出击“撞飞”小行星 能让地球更安全吗?
“一颗直径100~300米的小行星将于2027年4月29日撞上地球。”200多名天文学家、工程师和应急专家收到了这则虚拟预报。2019年5月,一场国际小行星撞击模拟演练在美国华盛顿附近展开。演练中,几个握有先进太空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决定制造6个“动能撞击器”,通过撞击小行星来改变其轨道。5年后,3个撞击器成功撞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