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目“瘦身”争议:减负良方还是教育失衡的导火索?
广州中考出现"700分暴涨133%"的奇观,揭示科目减少导致主科竞争白热化。海淀数学补习费飙至800元/小时,体育跳绳成新赛道,证明压力只是从多科目分散转向核心学科集中。北京十一学校教师透露,数学课时每周增加2节,甚至抽调高中教师支援。这种"减负≠降压"的悖论在数据中显现:北京中考高分段曾出现"655分以上517人"
中考“瘦身”背后的真相,学生负担真的减轻了吗?
面对这一局面,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减负到底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给了社会新的焦虑?许多人认为,随着中考科目的精简,分数的竞争压力应当随之减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减分科目并没有带来竞争的放松,反而引发了更激烈的校外补习热潮。那些本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反而通过课外辅导班再次被“补回”,...
专家建议:“取消中考给孩子减负”,你认为可行吗?
针对专家建议取消中考的观点,我持有保留中考的立场。首先,中考作为人才选拔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竞争中展现自我,也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基准。其次,取消中考可能引发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安排难题,如增加高中学校的需求、培养更多高中教师等,这对于整个教育系统而言都是一个挑战。最后,社会需要多样化的...
中考大“瘦身”:少考几门真能减负?学生家长吵翻了
智能时代对策:AI工具刷题,VR实验室学物理,省钱又高效 中考减负,越减越“父愁者联盟”?当北京妈妈为“小四科”退出喜忧参半,当广州学霸在700分人海中挣扎,中考改革的终极难题浮出水面:如何既减轻书包重量,又不让知识链条断档? 或许如网友@教育沉思者 所说:“改革不该是科目加减法,而是打破‘一分定终...
北京中考“瘦身”到6科:减负还是育“工匠”?教育岂能豪赌!
一、科目“瘦身”:减负还是“减智”?表面上看,北京中考改革确实在做减法。取消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四科,学生不必再为背诵元素周期表、默画地图而挑灯夜战,总分从过去的670分降到510分,考试时间也从三天压缩到两天。这不正是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减负”吗?然而,仔细一瞧,这减法似乎减得有点“偏科”...
北京中考“大瘦身”,其他省市跟不跟?
北京中考“大瘦身”,为其他省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但其他省市在考虑是否跟进时,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照搬。各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一些农村地区可能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师和完善的实验设备,如果盲目效仿...
中考科目瘦身“重文轻理”亦不可取
中考科目瘦身“重文轻理”亦不可取 王营 近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调整中考计分科目的通知》,明确自2026年起,中考计分科目将从现有的10科缩减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德与法治、历史、体育与健康7科,化学、生物、地理不再计入总分。这一调整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支持者认为这是落实“双减”、减轻学生课业...
中考大瘦身!教育改革背后的残酷真相 - 今日头条
北京某重点中学化学老师哭诉说:“现在学生连试管和烧杯都分不清!”西安砍掉化学生物后,课堂秒变自习室;广州历史课沦为“故事会”,学生直言:“背得再好不如数学多考1分!”这不是个例,江苏高考改革时物理被弃考,导致考生质量暴跌19名,如今悲剧正在初中重演。
中考改革新动向:减负与内卷隐忧
近年来,中考改革举措层出不穷,其中包括减少计分科目、调整科目分值和权重等。中考科目调整旨在减轻学生与教师的负担。这些变化的背后,官方给出的核心原因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实现减负目标 在2023年9月26日北京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新闻发布会上,市教委负责人坦言,当前存在教师和学生过早进入中考...
“生物地理不计入总分”,广东一地拟中考改革!一觉醒来生物和地理...
根据最新征求意见稿,从 2027 年起,东莞中考总分将从 800 分调整为 680 分,生物、地理两科不再计入录取总分,改为等级考试。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教育圈掀起波澜 —— 学生欢呼减负,家长忧心未来,最焦虑的当属生物和地理老师,一夜之间仿佛 “失去了职业存在感”。一、改革直击:科目大瘦身,总分降 ...
北京中考“砍掉”四门课!这场减负试验能让孩子喘口气吗?
今年北京中考的“瘦身套餐”,堪称近二十年最大刀阔斧的改革:语数外+物理、道法、体育组成新“六大件”,被移出主科的历史、地理、生物、化学改为等级考。用家长群里的话说,“ABCD代替分数,总算不用为了两分拼得你死我活了”。西城某重点初中班主任王老师算过账:往年带毕业班,学生要同时备战10门考试,现在重点学科
海报新观察|日照中考科目再“瘦身” 减负能否提质?
负担减下去了,教学质量如何提上来,实现加法?日照的解题思路,在于以评价机制变革撬动教学本质回归。等级评价与合格性考查的推行,为教学方式转型释放空间。在物理、化学等科目中,教师得以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转向引导学生探究真实问题。近年来,日照各中小学均开展了将课堂重心从知识点覆盖转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探索...
2025年,中考“减负”元年
但体育中考的指向仍不是为了制造区分度,而是鼓励人人满分,因为体育不是一门靠短期冲刺就能提高成绩的科目。 因此,各地体育中考普遍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现场考试的形式,鼓励学生时时锻炼。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体育教师侯帅辉近日撰文指出,北京2025年体育中考的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体质健康考核、体育与健康知识考核两个部分,其中,学...
中考改革:从唯分数到多维度,学生压力真减了吗?
中考评价体系,正从“分分计较”向立体多元转变。2023年9月,北京市发布中考改革政策,将道德与法治、物理科目的考试方式,分别调整为综合素质评价和实验操作考核。北师大附中的教师卫刚称:“中考改革后,学生减轻了应试压力,减少了机械训练,而且我们有更多时间进行学科素养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探索设计跨学科融合课程...
甘华田教授:建议取消中考,普及高中,赢得家长大力支持
甘华年称要想缓解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就要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所以甘华年建议取消中考、普及高中,实行小学到高中的十年制基础业义务教育。甘华年提到要取消“初升高”的遴选式的考试,要将学习和考试压力推迟到高中阶段,这样学生就可以没有中考的压力,就可以在初中阶段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更将有利于提高我国...
长沙中考大变革:生地退出、体育加分、总分直降70分!
昨晚家长群炸了!长沙中考总分直降70分,生地学科突然退出主科阵营!3月24日,长沙市教育局一纸新政引爆全网。这场被称为中考瘦身计划的改革,不仅调整了考试科目、提高了体育分值,更直接影响了2025届及以后的考生升学路径。究竟政策背后是减负还是增压?生地学科退出后,学生该如何调整学习策略?本文将为你深度拆解...
2025听两会丨全国人大代表唐景丽:建议减少中考记分科目,减轻中小...
唐景丽称,地方性中考改革在各地政策变化频率大、标准不一,且部分省市考试科目设置上有做“加法”倾向,尚未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让招生考试焦虑仍是中小学生最大负担。建议减少记分科目,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唐景丽介绍,2023年,北京中考改革方案首先打响了“减法”第一枪,考试科目只保留...
中小学减负工作建议 - 知乎
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减负三十条)(教基〔2018〕26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减负三十条》的基础上,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减负实施方案,抓好组织落实工作。2019年12月11日,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浙江省中小学生减...
山西某地把视力和体重纳入中考,是减负还是增负?家长们不淡定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而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业压力确实比较大,因此每一项教育改革,我们都会从“减负”还是“增负”谈起,比如为了学生减负,部分地方明确规定让老师给学生留合适量的作业,不能让学生做到深夜12点还做不完吧。那视力和体重纳入中考成绩,是减负还是增负?这个真不好说,...
再谈我国中考“瘦身”,真正的减负难行? - 知乎
我国中考“瘦身”与减负的困境,本质上是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中多重目标冲突与制度性矛盾的体现。结合当前政策实践与研究分析,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考功能定位的复杂性 中考既要承担初中毕业水平检测功能,又要作为高中选拔依据,这种“两考合一”的定位导致考试内容需兼顾基础性与选拔性 。当政策要求“全学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