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他写的《万古江河》《许倬云说美国》等,在年轻人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他把大历史讲得非常清楚,而且提出启发性的思考。我做的是微观史研究,但也喜欢读大历史,理解大历史就必须用更长远的眼光,通“古今之变”。 许先生有家国情怀。他离开家园这么长时间,还在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未来。他虽然是在讲历史,但他希望能从历史中汲
许倬云:用历史的智慧照亮现代世界
许倬云先生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他认为,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感。他主张,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他在《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历史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强调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观点让我们明白,历史教育的真正意义在...
深切悼念许倬云先生:中西交融的历史巨匠,时代的静观者与深思者
许倬云在南京中研院史语所旧址 许倬云先生的离去,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场巨震,但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万古江河”,将长久流淌。他的学术遗产不仅在于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刻剖析,更在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呼唤。他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历史,以深思者的智慧洞悉未来,以行动者的勇气参与社会。他的...
许倬云:从“文明三书”看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尽管行动不便,许倬云却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思考,专注于大历史的研究与写作。如今,他的视野更加广阔,对全球和全人类的发展路径给予了深切关注。▲ 出版背景与目标 站在93岁的人生新起点,许倬云教授立志要开创一项前无古人的学术壮举:他计划以系统的视角,深入剖析过去3000年的世界文明,将古今中外的文明脉络与未来...
纪念|许知远谈许倬云:自历史中来,又如此关切现实
对于年轻一代,他的思考与表达,自历史中来,却又如此关切现实 。许先生也帮我再度确认了历史精神与人文意识的重要性。”《十三邀》第八季第一期拍摄于2023年春天,王小波忌日那天。1984年,王小波赴匹兹堡大学求学,在那里遇到了许倬云。图片来自“单读”微信公众号 许知远曾在文中写道:我为许倬云而来。在北大读书时...
观照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看见未来 - 知乎
许倬云1930年生人,生于江苏无锡,现居美国。通过许老的出生年份,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战乱的纷争历史,而通过许老身体的秘密,我们看到一个人一生不停地求索、回馈的模样。许老先天残疾,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都没有放弃求学。最终在91岁高龄之际说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这不是一种谦逊,而是他那种时不我待的感受一直在促使...
许倬云的智慧:从历史到未来的人生探索
许倬云在“文明三书”中,凭借其独特的大历史观,对全球化大变局进行了深入解读,从而俯瞰了世界文明体系的全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的著作通过全球化视角来审视历史,提出独到见解。▣ 精神空虚与科技的未来 我们为何在物质丰富的同时,却感受到越来越深的孤独?许倬云对此深表关切,并在《世界何以至此》中...
许倬云:历史洞察与未来视野
后来在《十三邀》节目中看到许倬云先生的访谈,被他和夫人的学术态度和人生观点深深折服。他们的学术关怀让我回想起读钱穆先生作品时的感受。🌱 许倬云的《许倬云十日谈》是基于当下,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讨未来的一些想法。以前有老师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我回答了好几条,其中一条就是学历史可以预见未来。虽然这么说,...
许倬云:真正懂历史的人不相信历史会重演
这就是一个思考方式,通过这样的思考去理解历史大方向。 懂历史的人会认为历史不会重演就是这个道理,每一次历史中的要素不同,结果会不同,不会有完全一样的历史,至多相似,可仍然有各自的特点。 谈未来 许倬云对历史的掌握与回顾是一种系统性思维,整本书涵盖经济、文化思想、政治、社会。这个总揽在第一章就很明确...
许倬云:历史回顾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你知道过去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未来要到哪里去。过去发生的事情,会决定我们今天的脚步,也会影响我们未来的方向。这是我们学历史的,总是要瞻前顾后、做检讨的一个主要理由。”—— 许倬云最近,小破站独家上线了许倬云老先生的历史课程。92岁的许老先生,人生经历丰富,向我们讲述了500年的历史变迁。他精通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以及中西方文明比较等领
许倬云说历史的个人空间-许倬云说历史个人主页-哔哩哔哩视频
日子每天都在变动,保持机动和反思,生活不会没有意义。 13.1万 76 21:12 许倬云教师节寄语:要理解人生、懂得人生之苦,要理解年轻人的困惑。 12.6万 268 05:35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遭遇什么样的待遇 。 12.6万 39 05:27 禅让是假的,是历史学家的设定【许倬云】 12.1万 103 13:45 焦虑年代,如何找寻自...
写史者已逝,读史人何为?——从许倬云的一生,看普通人“读史成事...
这段“在磨盘上长大”的经历,对许先生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当他日后在书斋里读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两行冰冷的铅字,而是儿时亲眼所见的倒毙路边的尸体。当他研究社会变迁、族群融合时,他思考的底层逻辑,源自于在台湾初期,亲身感受到的资源匮乏与人群冲突。历史,于他而言,...
许倬云逝世:一位历史学家的背影,与这个时代的叩问
许倬云一生著述等身,从《汉代农业》到《万古江河》,他的笔触既深入中国历史的肌理,又始终带着全球文明的比较眼光。他常说:“历史不是过去的尘埃,而是未来的镜子。”在全球化退潮、文明冲突加剧的今天,这句话显得尤为沉重。他的去世,不仅是一位学者的消逝,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隐退。当算法推荐和碎片阅读主宰...
许倬云:从历史的旁观者到文化的全球观察者
早在四十年前,许倬云就敏锐地察觉到世界正逐步走向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化趋势已然显现。他在书中表达了对 西方文化衰象的忧虑,认为西方文明虽然曾引领世界进步,但其扩张本性导致的巨大消耗使其面临危机。他提出,中国的“和而不同”观念更适合目前的全球格局,是对未来世界更为合适的思想资源。许倬云的作...
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虎嗅网
他写的《万古江河》《许倬云说美国》等,在年轻人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他把大历史讲得非常清楚,而且提出启发性的思考。我做的是微观史研究,但也喜欢读大历史,理解大历史就必须用更长远的眼光,通“古今之变”。 许先生有家国情怀。他离开家园这么长时间,还在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未来。他虽然是在讲历史,但他...
许倬云《说中国》:历史的智慧与未来的期许
📚《说中国》——许倬云历史就像一幅画卷,展开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过去的沟壑与坎坷。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英国脱欧到IMF对英国经济形势的预测,历史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合作才能共赢,分裂只会带来损失。好问之心让我们更加富裕,而自我满足则会让我们的视野变得狭小。发展...
许倬云:跨越时空的历史洞察
每一本书都凝聚了许倬云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字如同烛光,照亮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之路。🌍 历史大脉络,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许倬云将其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远古至1500年、近古1500-1840年、近代1840-1950年、现代1950-2000年。通过分析世界与中国历史的交融,他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因果与缘由,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纪念丨许倬云,站在世界看中国的史学大家
2022年,已经92岁高龄的许倬云,曾在媒体访谈中以“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一语勉励年轻人。从个体经验来说,许倬云确实有资格说出这句话。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祖籍无锡、1930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他,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一出生就手掌内屈,足背向地,13岁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