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生命里最后的19年,靠着什么撑下来?
“如果明年不幸无法见到各位,希望年轻的朋友们愿意做傻瓜,承担痛苦,抗拒财富与权力诱惑。”2006年,在著名的《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及未来世界的知识分子》演讲中,许倬云先生这样说到。 19年后,95岁的许倬云先生驾鹤西去。 这19年间,许倬云先生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表达更为活跃,仿佛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在抖音、小红书上开了账号、两次
许倬云临终遗憾“不见九州同”:一代史魂的家国赤诚
留给世界的最后礼物 全身仅剩两根手指能动,他却坚持直播到生命最后时刻。94岁的许倬云像握着火炬的马拉松选手,非要跑完全程才肯倒下。在《经纬华夏》的序言里,他写下:"这里有我的欢笑与眼泪。"如今我们终于懂得,那些欢笑是对文明生生不息的礼赞,那些眼泪是为所有未被看见的平凡生命而流。先生走了,留下未竟...
刚刚,许倬云先生去世,曾慨叹“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出自陆游的诗,穿越800年,被他用在生命最后的注脚上。对许倬云来说,“中国”不是地理,也不是政体,而是镌刻在骨血中的共同体。他在战争中成长,抗战、内迁、饥荒、断肢残体的景象铭刻他的一生。正因如此,他对“国家”的感知远比同代人深沉且赤诚:“我们什么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人格;我们什么都可...
许倬云:为苍生写史的历史学家
2024年4月,94岁的许倬云入驻微博,留下最后公共嘱托:学历史者的责任是“将其所感、所触呈现给大众”,希望年轻人“养成观察世事、观察往事的习惯”。彼时他刚完成收官之作《经纬华夏》,以口述方式坚持著述至生命终点。#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六六看世界 ...
告别许倬云:历史中的摆渡人丨面孔
长达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许倬云写下《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万古江河》《说中国》等作品,以“大历史观”闻名,年过九旬,依然笔耕不辍。2022年,他通过《往里走,安顿自己》等作品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指引,思想影响远超学界,成为华人世界的文化标杆;2024年,六卷本《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出版...
95岁史学泰斗许倬云逝世:残缺身躯书写完整人生 学术星光点亮
直至生命最后时刻仍在批注《史记》。这位用残缺身躯书写完整人生的智者,最终以思想星光点亮了无数后来者的精神旷野。许倬云先生留下的不仅是等身著作,更是一部如何在困境中活出生命高度的教科书。当《旷野呼唤》的诗句渐渐飘远,那个坐在轮椅上的挺拔身影,已成为中国学术天空中最明亮的星辰之一。
#历史学家许倬云逝世#史学巨擘许倬云先生逝世:以残缺之躯丈量文明...
#历史学家许倬云逝世#史学巨擘许倬云先生逝世:以残缺之躯丈量文明经纬 2025年8月4日,95岁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永远放下了拐杖。这位被誉为“华语世界最 具穿透力的历史观察者”,用跨越三个世纪的生命,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坐标。 生于厦门鼓浪屿的许倬云,先天残疾让他终身与拐杖为伴。7岁经历的...
许倬云最后时光曝光,95岁仍写书,中国史学痛失一座高山
其实,这位历史学家体弱多年,2012年以后只能够靠口述完成学术创作,2022年更是卧病在床。但让人动容的是,他非但没有中止学术生涯,反而在病榻上靠口授写完了《经纬华夏》,就像一位老工匠,哪怕手脚不便,也还在咬牙雕琢着最后的作品。许倬云出生在1930年9月的厦门鼓浪屿,一个海风轻拂的南国小岛。谁能想到,那时...
缅怀丨许倬云的书,是一颗定心丸
更难得的是,无论治史、著书还是育人,许倬云一生都在主张为常民写史,把目光投向一个个具体的人。虽身体受限,却以心灵穿越历史波涛,「拿全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作自己走过的路之一。」 当已过鲐背之年的许倬云再次出现在节目里,彼时的他,必须要用手臂靠在桌子边缘勉力支撑,才能与人长时间交谈。 但他依然在赶...
许倬云:以残缺之躯丈量五千年,用治学之光刺破时代迷茫
当一位94岁的老人离开时,为何整个知识界都在集体致敬?当年轻人沉迷于"躺平""内卷"的争论时,谁在为我们保存文明的火种?许倬云用一生给出了答案——这位先天残疾的史学巨人,用拐杖支撑身体,用思想站立人生,最终以95岁高龄完成了他对五千年文明的丈量。 命运以痛吻我:残疾身躯里的史学巨人 2岁罹患小儿麻痹...
许倬云遗言“但悲不见九州同”!95岁史学巨匠的未竟之痛
在A时空:2049年无锡惠山墓园,青年将《万古江河》放上许倬云墓碑;页间夹着两岸统一号外,标题写道:“先生,九州今同矣。”在B现实:某大学历史系撤销典礼上,教授捧着他签名本痛哭:“我们弄丢了安顿灵魂的锚!”当最后一盏人文学科的灯熄灭,我们终将懂得:许倬云带走的不是生命,而是一个民族在工具理性中沉沦前的最后警钟。
年轻人的又一个「精神导师」,去世了__财经头条__新浪财经
许知远曾在《十三邀》中问许倬云,“人的归宿是什么?” 后者的回答是,“我伤残之人,要能自己不败不馁,唯有向内走,安顿自己。” 大师已逝,但他留下了答案——“向内走,安顿自己”。这或许正是他一生治学与生命的注脚:在历史的洪流中,为普通人寻找立足的根基。他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句点,但他追问的问题仍在...
95岁许倬云去世:他一生的智慧,就藏在这10句话里
据澎湃新闻消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于2025年8月4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图源网络,侵删)许老的一生,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幸运,生来便拥有健全的身体。他生而残疾,不良于行,13岁后才能勉强行走。就是这样一位天生残疾、命运多舛的人,没有机会读小学初中,硬是靠着后天的努力,以插班生身份直接入读...
缅怀许倬云|“我不在书斋里,我在人中间”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逝世,享年95岁。 早在五年前的一次访谈中,90岁的许倬云就已发出感慨:“我早就该死了,能活到现在是赚来的。”先天性伤残的许老在生命的最后这几年里彻底瘫痪、难以站立,只剩右手食指还能动,吃饭要靠太太孙曼丽喂食,写作只能靠口述。
94岁史学巨擘,用7个字治好了年轻人的焦虑
▲1970 年,许倬云赴美国科学院学术交流 他要与天性肌肉萎缩的病痛周旋、要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保持关切、还要在一点一滴中寻求进步可能的治学风格。有人说,许倬云的思想之所以能跨越时空和代际,在于他心里的关怀足够大,大到整个世界,以及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他看见美国社会的退化时感慨,城市之中处处是人,却...
许倬云:往里走,安顿自己的内心世界
🏫 19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学习历史学,硕士毕业后远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第一位汉学家顾立雅,融合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宗教学多个学科理论,写出了第一部作品《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先后在台湾和美国的多所高校任教,完成了大量的学术专著。
送别许倬云!他说: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
「在那种经验里长大的孩子,快乐不起来」,许太太说。 但也是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许先生看到了中国人的坚韧与大爱。 在《十三邀》里,他回忆起战时农村的疾苦: 「我们打8年抗战是靠农村撑起来的,很多人从前线撤到后边农村,农村人没有一句闲话,接纳难民,多少粮食拿出来一起吃,没有粮食一群人就一起饿。满路的人...
94岁许倬云喊话年轻人:面对惊涛骇浪,不慌张不放弃__财经头条
如今许倬云再度做客《十三邀》,94岁的许倬云已过鲐背之年,2019年年底因身体抱恙,需要依靠轮椅支撑身体和进行活动。谈到自己的新书《经纬华夏》时,许倬云表示自己前前后后“改了六次”,“有时候我脑子变了,晚上一睡觉起来变了,前面一段重来过。”如今由于身体瘫痪,他只剩下两只手指可以活动,已经无法用手写字了,他表示...
许倬云:用一生修己安人
📚书名:《往里走 安顿自己》 🔍作者:许倬云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92岁高龄,却依然活跃在学术界。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挑战和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过。他的个性就是坚韧不拔,即使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他也在寻找解决方案。许倬云一出生就高度残疾,又赶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8岁开刀后才能走路。求学于台湾和美国,16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