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智驾狂奔:激进营销撞上死亡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开始,城市NOA功能上车、端到端等智能驾驶技术爆发式普及,2024年被看作为整车智能驾驶的元年。一时间,“高阶智驾”“智驾平权”似乎已经成为车企营销的标配。“车企接二连三推出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驾,并大肆宣传,核心还是为了打造差异化,目的是把车卖出去。”一名自动驾驶行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
小米SU7爆燃,遇难女生照片曝光,小米安全技术存质疑
激进营销撞上死亡红线,值得引人深思,“高阶智驾”“智驾平权”似乎已经成为车企营销的标配。网友称,车企接二连三推出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驾,并大肆宣传,核心还是为了打造差异化,目的是把车卖出去。是不是电池的问题?至今没有调查结果,网传消息很多,都在看小米的实际行动,雷军在4月1日回应,等到此时,我觉...
过度营销遭反噬,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遇难,谁该担责?
很明显,外界现在的争议点就是小米SU7的智驾上,但想要让小米SU7因此担责,基本还是不太现实。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6万人,几乎没有将交通事故责任推卸给车企的,只是小米SU7流量和热度太大,导致这起事故让小米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更何况,小米自己也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宣称自己的智驾是完全的...
3条人命拷问:车企狂卷智驾,安全底线在哪?
2025年3月29日,一辆开启智能驾驶的小米SU7在安徽高速撞上隔离带,3名年轻女孩被锁在爆燃的车内活活烧死。事故过去4天,公众的怒火仍未平息——当车企疯狂内卷“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时,为何连一扇能打开的车门都成了奢望?一、血淋淋的事故现场:车门锁死成“杀人帮凶”家属的控诉字字泣血:“撞击后车门锁死...
自动驾驶撞死人谁买单?车主背锅还是车企赔钱?2025年最残酷真相
目前90%车险条款未覆盖自动驾驶事故,车主需额外购买“智驾责任险”(年费高达车价1%)魔幻现实:某车企推出“智驾无忧包”,年费1.2万,宣称“事故全额赔付”,但条款注明“系统未升级至最新版本不赔”4. 技术缺陷的“系统性谎言”佛罗里达大学研究显示:自动驾驶在弱光环境事故率是人类的5.25倍,转弯时风险高出98...
新能源汽车智驾致3死背后的中国消费者的决策困境_懂车帝
行业反思:从营销内卷到安全敬畏 小米事故发生后,舆论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质疑新势力“重流量轻安全”,另一方则强调驾驶员操作责任。这种争议背后,是车企在技术激进与用户教育之间的失衡。 - **宣传克制**:如特斯拉将FSD(完全自动驾驶)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避免误导; ...
小米汽车进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最终的结果是,越信赖智驾的消费者越容易遇上小概率的“致命bug”,越标榜智驾的车企注定越容易遇上用户“智驾事故”。以国内近期另一个智驾事故为例,一位曾登顶的华为智驾大师赛(华为用户智驾季度智驾里程的比赛)第一,总智驾里程超过26000公里的资深用户“秦风”上星期在鸿蒙智行的社区中曝光,自己在NCA的状态下...
智能驾驶的生死时速:小米车祸背后的警示与反思
2. 激进营销与保守技术的错位:车企将L2级系统包装成“准自动驾驶”,而实际技术仅能处理50%的极端场景;3. 数据闭环的缺失:小米收集了海量驾驶数据,却未用于优化夜间识别算法,暴露出“重流量轻研发”的短视。欧盟已强制要求智驾系统标配激光雷达,而中国仍允许纯视觉方案上路。这种标准差异背后,是发展中国家对...
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夸大其词,消费者生命安全红线如何坚守?
部分车企在宣传中过度拔高智能驾驶功能,给消费者造成车辆具备高度自动驾驶能力的错觉。而现实中,智能驾驶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事故前一秒突然退出智驾,这无疑将消费者置于危险境地。智能驾驶技术本应是提升行车安全和便利性的创新手段,但夸大宣传不仅误导消费者,更在实际使用中埋下安全隐患,...
三条人命,不是技术的代价,而是价值观的苦果
车企的营销:不再关注底盘、调教和安全,而是强调加速、智驾、沙发彩电。这种差异化的竞争,当然有合理性,但是也有误导的嫌疑。就智驾来说,普通消费者,特别是追求新奇刺激的年轻人,根本不懂L2和L4的区别,他们狂热相信新车发布会上的大嘴巴:社交媒体上不时就曝出深夜高速前排无人后排睡觉靠智驾开车,甚至副驾放...
小米车祸敲响智驾警钟:智能驾驶不是自动驾驶,科技狂奔下的悬崖
这次小米事故中,系统提前1秒发出警报,但烧焦的遗体证明:从机器预警到人类接管的“死亡两秒”,足以让三个家庭坠入深渊。二、车企的“罗生门”:营销话术与安全底线的博弈 翻开新能源车宣传页,“遥遥领先”“第一梯队”的标签满天飞,仿佛智驾已是万能保险。但现实是,99%的“自动驾驶”仍停留在辅助阶段,法律更...
2 秒生死时速!小米 SU7 爆燃事故给车企和消费者敲醒了这6个警钟
二是,我呼吁车企在营销层面要针对车辆智驾功能给予相对客观的宣传,需要为消费者交代清楚智驾的功能边界。在涉及到安全的地方,不应该有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述。建议像越野分级、能耗分级一样形成明确的智驾功能安全分级。三是,我呼吁车企在销售层面也要对终端销售人员进行充分的智驾安全性培训。要让销售人员清晰的掌握...
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夸大其词,消费者生命安全红线如何坚守?-有驾
部分车企在宣传中过度拔高智能驾驶功能,给消费者造成车辆具备高度自动驾驶能力的错觉。而现实中,智能驾驶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事故前一秒突然退出智驾,这无疑将消费者置于危险境地。智能驾驶技术本应是提升行车安全和便利性的创新手段,但夸大宣传不仅误导消费者,更在实际使用中埋下安全隐患,一旦...
致命倒车背后的灵魂拷问: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为何卷入夺命事故...
2025年2月,长春地下车库理想车疑似智驾失控撞毁百万保时捷; 本次事故中,"无智能介入"的声明与车主对技术信赖形成强烈反差。 车企在宣传中刻意强化"未来感",却弱化"人机共驾"的过渡期风险。当屏幕里的炫酷演示片遇上现实中的混凝土立柱,技术神话瞬间崩塌。
华为智驾惹争议?三人死亡,问界M7追尾起火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基于竞争和宣传的需要,各大车企在对外营销的时候,基本都喜欢展现自家AEB和智驾技术的上限,而不是下限。严格意义上来说,车企公布的数据都没错,但这都是在比较理想的实验室、试驾场做出来的,而在日常真实复杂路况中往往做不到。我们认为人命关天,所有车企在宣传AEB和智驾技术之时...
小米汽车进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虎嗅网
最终的结果是,越信赖智驾的消费者越容易遇上小概率的“致命bug”,越标榜智驾的车企注定越容易遇上用户“智驾事故”。 以国内近期另一个智驾事故为例,一位曾登顶的华为智驾大师赛(华为用户智驾季度智驾里程的比赛)第一,总智驾里程超过26000公里的资深用户“秦风”上星期在鸿蒙智行的社区中曝光,自己在NCA的状态下,以...
小鹏汽车撞人致死,车企的自动驾驶营销不能信了?
但是,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概念属于近几年才被大众熟知,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更愿意将其视为车辆的卖点。比如在此次涉事车辆小鹏P7上,其X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6个版本中,只有480N及以上版本才配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功能繁多,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LCC、ACC或者ALC,但车企为了营销往往会将这些功能设为车辆卖点并进行...
赛力斯问界M9发生车祸,智驾问题引发安全关注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从电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技术成为了车企们竞相角逐的热点。据汽车之家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用户洞察》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智能驾驶的渗透率已高达50%。然而,在智能驾驶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近两年间,由智能...
小米智驾事故发人深省,莫用生命为智驾过度宣传买单!
行业狂欢的B面是责任伦理的失焦。车企在宣传中刻意模糊"辅助"与"自动"的边界,用技术奇观掩盖安全本质。当事故发生时,消费者往往成为技术局限的"替罪羊",而车企则躲在"辅助驾驶"的法律豁免条款后。这种责任转嫁机制,本质上是对生命伦理的漠视。构建理性的智能驾驶生态需要祛魅的勇气。车企应停止用科幻叙事替代...
又一车企翻车了!智驾系统惹大祸,车主怒讨说法!_懂车帝
其实啊,这不是第一家车企因为智驾系统惹祸。过去几年,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有的车主开着智驾,结果系统没认出前面的障碍物,直接撞了上去;还有的车主太信赖智驾,双手离开方向盘,最后酿成大祸。这些事儿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提醒咱们:智能驾驶听着牛,可现阶段,它远没到“万无一失”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