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擘的世纪回望,一文解读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密码
3、杨振宁回忆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谈话内容 1973年7月, 杨振宁在第四次来华访问期间,向接待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拜会毛泽东主席。7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杨振宁。杨振宁说:“毛主席的兴趣非常广泛,那次一个半钟头的见面,从哲学到物理学,到怎么样做研究,都是我们谈的话题。最后
1973年,杨振宁做客中南海,事后他回忆:毛主席的物理造诣非常深...
1973年7月17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了杨振宁,周恩来、周培源陪同会见,他们一共谈了一个半小时。 聊天时,杨振宁提到了当时物理界一个很有意义的结论:即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叫“虚子”,任何物质都是由若干虚子组成的,虚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即有即无,飘忽不定,甚至可以用“从无中来,又到无中...
1973年杨振宁面见毛主席,临别一句话引主席大笑,主席:这不科学...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第三次回到了中国。在前两次的中国之旅中,杨振宁不仅和周总理一道,对很多科学问题进行了论证,还见到了自己的老友邓稼先。邓稼先在给杨振宁的信中,提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并说道: “我愿意引用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 和周总理的交谈,让杨振宁对中共领导人的风采感受颇深。邓...
【中国新闻周刊】杨振宁忆1970年代6次回国,与毛泽东谈基本粒子...
时隔40年,杨振宁已经记不清谈话的具体内容了,但他清晰记得自己对华国锋的印象——这是个厚道老实的人。“很多人说,杨振宁笨,这么好的材料没有记录下来。可我第一不是新闻记者,第二当时也没了解到这些经历的历史价值。”他笑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94岁的他需要借助助听器,但目光清澈明亮,记忆力依然惊人。回忆起...
周培源: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是科学的旗帜 ——忆毛主席的两次谈话_社史资料...
1973年7月17日下午,毛主席接见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周总理陪同接见,我也参加了。 当我陪同杨振宁博士进入毛主席的书房时,周总理前来迎接,向毛主席介绍杨振宁博士。我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脱口而出:“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很严肃地看了我一眼:“这句话不对,不科学,没有万寿无疆的!” ...
科学巨擘杨振宁:功在世界 心怀家国 - 中国教育新闻网
1973年,杨振宁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一个半小时,毛主席和他谈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哲学问题。临别时,毛主席说,“杨振宁能够对人类科学有所贡献,他很高兴。”毛主席会见华裔科学家,这是第一次。“杨先生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他常常谈起在中国生活学习的那些日子,对于抗日战争期间流离失所的情景记得非常清楚。多年...
宇称不守恒理论在中国的曲折遭遇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1973年7月,杨振宁第四次回国,他之前提出的拜见毛泽东的愿望得以实现。在7月17日毛泽东接见杨振宁的交谈中,毛泽东“不仅询问了宇称的守恒、非守恒问题,而且问到了光子的性质和质子的可分与不可分性”。“主席说,宇称也可以是守恒,也可以说是不守恒,对么?这显示他在这方面有很正确的看法。”从这次会见及谈话内容...
毛主席晚年与李政道谈物理学的对称,不料一开场却把李政道问住了
因为主席看问题,往往带有哲学的思考,所以他提出要立即见见这位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完全没有预料到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毛泽东主席,竟然会对纯物理学上的事会有如此大的好奇与兴趣,一时也颇为惊奇与欣喜。于是,在谈话的开场时,一直静静地听主席讲。突然,主席话锋一转,直接问李政道:“为什么对称是重要的...
杨振宁逝世:「我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
新华社消息,10月18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杨先生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共同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他与米尔斯先生共同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深刻影响了物理学发展。
杨振宁百岁生日演讲,提到了这位最亲近的朋友 - 澎湃在线
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 杨振宁先生亲临现场,感谢大家一起庆祝他的农历100岁生日,同时回忆了自己1971年第一次访问新中国时的感受。 杨振宁特别提及彼时自己向参与中国原子弹制造、同时是自己多年好友的邓稼先提出...
73年毛主席接见杨振宁,杨振宁的一句话让毛主席大笑:这话不科学...
另一方面,杨振宁又利用自己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劝说华人学者回国,力求为故国开创一片新天地。在杨振宁的推波助澜下,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回国,这股力量是极其庞大的。 在某次杨振宁的回国讲学时,杨振宁表达了希望见到毛主席的愿望。于是,1973年的某日下午,周总理陪同毛主席接见了杨振宁。杨振宁见到主席后特别拘谨,毛主席见状,笑着说,“代我向曾经的
1973年毛主席接见杨振宁,交谈中毛主席发问:“万寿无疆”科学吗...
1957年,随着主持人的声音落下,杨振宁和李政道斩获这一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家。 消息一出,举国沸腾。不...1973年,当时已经51岁的杨振宁受到了已年近80岁的毛主席的接见。 杨振宁非常激动,他一直想着要去见一见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 百度百科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根据《李政道传》所写,这一发现是由李政道先有思想突破的:1956年大约是4月底或是5月初的一天上午,杨振宁开车从长岛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看李政道,在李的办公室里进行了讨论。不久,杨振宁要移动他停在街上的汽车,他们就走到街上。把车停好后,由于饭馆都还没...
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十年前他曾谈及科学与艺术中的美
杨振宁,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至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8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杨振宁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三个字因此在中国家喻...
周培源与毛泽东、周恩来、杨振宁交往剪影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对许多事情都认识不清楚……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1973年7月17日,周培源陪同杨振宁走进毛泽东书房,周恩来出门迎接。见到毛泽东后,按照当时的流行语,周培源脱口而出:“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理论微课堂|杨振宁百岁演讲,特别提到一个人
1971年,杨振宁首次访问新中国,当时除了看望住院的父亲,他还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是杨振宁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更是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的“两弹元勋”。 杨振宁看到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
杨振宁:八十述怀,我所认识的物理学家_凤凰网
而我有幸认识了许多20世纪初年的大物理学家,他们比我年长20岁或者30岁,很多我都很熟识的,比如狄拉克,我跟他有很多次的谈话,很多是关于物理,也有是物理以外的。 这个是泡利,是发现“互不相容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的一个奥地利人,后来长期住在瑞士。他在50年代经常每年都到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普林斯顿...
归根!送别杨振宁先生
“我到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不到一个月,那时候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有200多个研究生,(我)立刻就变成了研究生中物理学的知识最多的一个人,所有这些都是拜了我在西南联大七年学习的结果。”杨振宁回忆说。 杨振宁曾对导师说:“我总得回中国去,回国后,我觉得理论物理没有什么用,中国需要的是实验物理,所以我要做这...
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十年前他曾谈及科学与艺术中的美|杨振宁|...
据央视新闻消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纪录片《西南联大》(2018)画面。 杨振宁,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至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8年于美国芝...
党史学习教育|杨振宁百岁演讲,特别提到一个人
杨振宁看到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他一直想求证寒春参加中国原子弹的研发的故事是真还是假?但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杨振宁难以开口。 在快要离开中国的时候,杨振宁终于没忍住向好友邓稼先求问,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