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群: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生于这样一个家学深厚的大家族,杨念群从小便在祖父的引导下学唐诗,熟读《史记》《资治通鉴》。1981年,17岁的杨念群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相比于同代学者,他没经历过上山下乡,一路从学生到教授,治学经历单纯平顺。选择历史研究,家学影响只是一部分原因,他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个人选择。 “有的人觉得历史是一个职...
杨念群:“我的招式不是名门正派,但是威力很大”_万维书刊
杨念群:现代历史学家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思维,把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看作近代史,将清史跟近代史割裂开来,但是鸦片战争是1840年,那时候清朝还远没有结束,后面还有好几十年呢。 清史与近代史是需要打通的,不要受鸦片战争的影响,它有内部贯通的逻辑在里面。但按照近代史的分法,清朝自身的历史被中断了,所以我力求把它重...
微博正文
【#东西问#·人物 | 杨念群: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在一些学界同仁的称呼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有时会被唤作“杨公子”。杨念群有意与先人拉开距离,不过,家族基因有时还是会在他身上流露出些许痕迹。他自幼不缺书读,不仅祖父有藏书,周围的邻居都是大学者,每家的书房都是他的阅览室。在...
杨念群,不愿被大众“绑架”_半月谈网
2011年,杨念群在海南 采访杨念群教授是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家咖啡馆里,这位历史学者一身利落的休闲装扮,外表看来儒雅谦和,言谈中却不时迸出犀利的观点。一向以学术文章见长的他,最近出版了一个随笔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书中,他一改以往静坐书斋研究历史的作风,而是紧跟热点,去追溯今人戾气的来源,探讨时下热...
#东西问#·人物 | 杨念群:贯通性地理解这... 来自中国新闻网 - 微博
【#东西问#·人物 | 杨念群: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在一些学界同仁的称呼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有时会被唤作“杨公子”。杨念群有意与先人拉开距离,不过,家族基因有时还是会在他身上流露出些许痕迹。他自幼不缺书读,不仅祖父有藏书,周围的邻居都是大学者,每家的书房都是他的阅览室。在...
专门史教研室 _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杨念群 杨念群,1964年1月出生,首批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
杨念群_中国人民大学教授_艾思科蓝
杨念群 所属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 所属院系: 历史学院 职称: 教授 导师类型: 博导 招生专业: 研究领域: 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杨念群,男,1964年1月生于北京。1981--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
川观夜读| 学会用“无用之用”的态度对待残酷的人生 - 川观新闻
这篇文章是杨念群教授在人大博士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除了分享自己的经验、对学生寄予厚望外,还给人大一个新的定义。推荐一看!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典礼演讲 文| 杨念群 同学们好,面对济济一堂身穿靓丽毕业服的你们,祝贺是必须的,今天面对这么齐刷刷的漂亮的礼服方阵,触动了我的一个情结。我是1991年毕业的,对你...
中华文史网-杨念群
编者手记:杨念群,念群之名颇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意味。这或许就是杨教授提倡“中层理论”的一个缘由吧!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学者,他的研究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不是瞄着社会上层政治舞台,而是转向大众、民间和基层。目前史学界有一批这样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从新的视角研究历史,关注过...
【读书报告】论文系列:中国人民大学杨念群教授访谈录 - 哔哩哔哩
杨念群,男,1964年1月生于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清末民初名人杨度的曾孙,晚清名人梁启超的曾外孙。1981-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 1988-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
杨念群的介绍 - 百度知道
杨念群,男,1964年1 月生于北京。晚清名人杨度的曾孙子,晚清名人梁启超的曾外孙。1981--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88-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从世家子弟到独立思想者:杨念群如何诠释“少年中国”?
00:00 / 00:00 倍速 当前设备不支持播放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70017001.199-416df48af4b508ad24aa4632b404abf5 从世家子弟到独立思想者:杨念群如何诠释“少年中国”? 2025-08-04 10:11 发布于北京|16 观看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AI边看边聊 ...
杨念群个人简介 - 智能助手
专著与编著:《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自选集》、《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阶层精神世界的变异》等。 译著:包括巴林顿·...
杨念群:学术志业如何汇成一条生命体验之流_爱思想
“文化”一旦上街流行就自然转化为世俗生活的一种形成,同时也像时装展示一样发出绚丽眩目但又转瞬即逝的光彩,没有什么真正精神意义上的流风遗韵泽被后世,这不得不迫使思想界实行文化讨论的内在转换,即从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批判,转移到对文化形态的物质化批判上面,同时开始反省80年代思想资源的有效性。
杨念群:我仍然主张对传统思想,应该继续保持批判和反思的态度
学人简介: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史学”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拓展中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再造“病人”:中...
人大 杨念群教授 中国思想的虚与实:在超越与世俗之间_哔哩哔哩...
薛伟强教授 如何基于经验快速理解历史大概念 如何依标据本凝炼大概念 8983 1 44:17 App 浙江优质课 陈法铸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2311 8639 1 39:59 App 高中历史优质活动课 何以中国:与文物对话 2051 0 02:07:16 App 【高中历史】“如何用教材教与学”案例交流研讨会 (名师与专家 丁丁点评 ) 2618 1 ...
学术动态_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9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主办的“朱锐教授追思会暨朱锐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会议第一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创建首席专家、朱锐教授同事刘晓力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
杨念群,不愿被大众“绑架”_半月谈网
记者:讲究故事性,会不会又导致学术著作出现流俗的倾向? 杨念群:不会。真正的大学者都是能上能下的,如钱锺书、周作人、费孝通等,既能写出深刻的理论文章,也能写出接地气的漂亮文章。现代学者反而不会去写一些很漂亮的文字了,只会做刻板狭窄的研究论文。
专访学者杨念群:“五四”是一个终结_读书频道_新浪网
早报:但几十年来,所有人都在说要传承“五四”精神。 杨念群:关键是看做得如何。“五四”无法超越,“五四”是最后的终结:中国文化和学术大师级的人物都是在“五四”前后出现,在此之后是一代不如一代。其他领域不也是如此?也许有进步的只有经济了。所以我这本书是祭奠也是在招魂。而招民主与科学的魂,招了半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