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4亿人吃饱饭!袁爷爷,我们想您……
5月22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2021年的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深爱的这片沃土。从此,春种秋收,都和怀念有关。稻田里的“追梦人”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他马上在这株水稻上作了标记
2009年,袁隆平在毛主席水晶棺前说:咱们的稻子能养活十四亿人了
2009年夏天,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里静悄悄的。 袁隆平站在水晶棺前,一动不动看了五分钟。 临走前,他低声说了一句:“咱们的稻子,能养活十四亿人了。 ”这句话轻得像稻穗落地,却压着半个世纪的奔波、三万次失败,和一个民族端稳饭碗的底气。那天,袁隆平没献花,没鞠躬,就盯着水晶棺。 五分钟后那句低语,...
“稻菽千重浪,皆是追梦人” 我们这样守好大国粮仓
今天,距离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已过去整整四年。“稻菽千重浪,皆是追梦人”。来看今日之中国,如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诠释着守好大国粮仓这份沉甸甸的承诺。 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了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400公斤,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在当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
四年了!好好吃饭,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专注科学研究。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 1997年又开启“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 历经数次失败 终创造出中国粮食连年攀升的奇迹 袁隆平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中国人要把饭碗 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如今,中国靠着全球6%的淡水、7%的耕地 养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 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 曾有...
国之脊梁袁隆平,用7%的耕地让14亿中国人吃饱吃好 - 人民资讯
袁隆平院士的追悼会将于5月24日在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国家功臣。袁隆平院士1930年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1953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农学院。建国初期,自然灾难频发造成的大面积饥荒,始终伴随着袁隆平。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而袁隆平与水稻的缘分,开始于1960年。那年夏天,田里...
格外想念!
今天,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 国士已去,精神长存 缅怀袁老 “中国人的饭碗 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中国人的饭碗 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这份信念 让他都倾注毕生精力于稻田之间 从育成三系杂交稻到攻坚超级稻工程 创造中国粮食连翻增产的奇迹 ...
...爷爷的水稻田”水稻守护志愿者2025年清明追思袁隆平院士
屠家慧、屠家凝、李沛知、李冠君四位小志愿者将“爷爷的水稻田”南京溧水基地的稻谷敬献给袁隆平院士,那金黄饱满的稻谷象征着丰收,也是对袁老最深切的慰藉,正如《金饭碗赋》所祈愿:“金穗映日,永照神州之地;稻香绕梁,长佑禹甸之邦!”志愿者们一致表示,我们应永远铭记袁隆平院士的卓越贡献,用心守护好这来之...
致敬,麦田的守望者——袁隆平!我们的饭碗,因您更踏实!
给我们的感觉就像自家的老爷爷。后记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般的人物。他的成就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的精神,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袁隆平帮我们做到了!
风吹过稻田,我们又想起您
袁隆平说,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母亲。“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如今,无数人用同样的方式给天堂里的先生“写信”:“先生,稻子熟了……我们想您了。”的确,“稻念”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2023年7月24日上午,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安江研究基地在...
将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袁隆平院士团队利用杂交水稻、远缘杂交等多种技术手段,创制了一批耐盐碱水稻新种质。以海水稻为例,按照最低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新增粮食300亿公斤。——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坚持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近日,新一轮粮食补贴陆续发放。今年,国家下拨200亿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轻风拂稻浪!袁爷爷,我们想你了……
袁隆平曾在采访里 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而这份初心 不但袁爷爷自己始终坚守 今天的年轻人们 也没有忘却 袁隆平曾经像呵护稻子一样 爱护并寄予厚望的年轻人 已经成长起来 新一代的农学生们 正沿着袁隆平的脚步 继续追寻着“禾下乘凉梦” 2018年10月 袁隆平曾提出超级稻 每公顷18吨(亩产1200千克)的产量目标 2018年,亩产1116.3
整整四年,从未忘记想念!长文回顾袁隆平院士与他的杂交水稻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正因为袁隆平将人生根植于泥土,才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榜样在身边】袁隆平——良种济世 粮丰民安-河南省信访局
对袁隆平来说,下田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平常。为了缩短杂交水稻育种周期,几十年来,袁隆平师徒几人背着干粮,在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 “袁老师常常对我们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李建武说。如今,几代年轻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接过种业振兴的担子,继续攻坚在一块块水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深深感到,粮食安全若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中国人必须端牢中国饭碗。他毅然选择了学农,响应国家“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教学之余还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研究探索。“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
“稻”念袁隆平,您播种的梦想,我们来守护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还记得您遗像里的样子——面带微笑,目光坚毅有神,虽然打着领带,但身上仍葆有一种中国农民的朴素气质;我们牢记您的叮嘱——“多下田”“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我们铭记您的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海水稻多种一亿亩地养活八千万人”,并努力...
袁隆平诞辰94周年:稻田中的丰碑,我们永远怀念您!
袁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94载春秋,袁隆平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载史册。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的小行星,它静静地守望着这片星空,仿佛在诉说着袁爷爷的传奇故事。每当秋风送爽,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位在稻田中辛勤耕耘、为人类粮食安全献出毕生精力的老人。1930...
怀念袁隆平: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袁隆平:为了我们的饭碗,他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
这篇文章,仿佛是与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如今,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位为我们的饭碗努力过的伟大科学家。袁隆平,为我们的饭碗,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永不磨灭。袁隆平,这位中国现代农业的奠基人,他的一生仿佛是一部为中国的饭碗而写就的传奇史诗。文章中深情回顾了...
写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精华) - 百度文库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您的故事,并给我们看了您去世前的视频,袁隆平爷爷,您辛苦了!写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2 亲爱的袁隆平爷爷,您就这么突然地离我们而去,我们心里是那么难过,那么伤心,那么不舍。我记得爸爸从小就教导我,碗里不要剩饭,因为粒粒皆辛苦,他们都是袁爷爷用心血换来的。中国当时很落后,许多人都...
袁隆平院士说:“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在自己手里!”_澎湃号·政务...
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在自己手里 不要靠人家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决保护,绝不能突破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