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拔村“最后的导演”乔秀玲:用短视频“留住”消逝的村庄
乔秀玲说:“那时正赶上家里的枣红了,还是脆枣,我家姑娘和外甥都在外地工作,为了给他们吃点脆枣,爸妈就把枣摘下来做了酒枣,那个场景挺温馨的,我就用手机拍了视频。” 在乔秀玲的短视频中,村里的每一位老人都有自己的特色。70多岁的“卖货婶子”每天早出晚归,骑着电动车出去卖土特产,是个风一样的女子;“万...
我宅在村里一个月才恍然大悟:原来回不去的故乡只是文人随便说说
宅在村里,只要你把脚迈出门,和你打招呼的父老乡亲们,和你沾亲带故的人,都会给你最善意的问候和热闹。平常都是从手机上获取新闻,但是宅在村你会发现,即使你不带手机,你出门一趟,你也能够获取大大小小各种新闻,有时政,有军事,最主要的还是村里的那些情感故事。可能是自己出去漂泊的日子有些长,虽然有...
回顾:90后女生拍煤矿纪录片,关注消失的故乡
也有留下来的外地人,不是想不想走,是能不能走的问题——回老家,没房子,没地方住;他们来梅田几十年,回老家的村里没几个人认识;老了,子女在城里,跟子女关系不亲密没法去一起住。本地人接手矿后,留下的外地人继续当矿工,有的得了尘肺病,也干不了力气活。有个寡妇,她老公在矿难中去世,矿里建议...
随着老人不断离去,大量闲置的旧宅让村庄的“心”空了
去看望了城里村里两头住的一位老哥哥。看到他家宽敞明亮又干净的房子和院子,不由感叹,还是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舒服,相比之下,城市的空间太逼仄狭小了些。老哥哥叹息说,可惜周围的房子几乎都空着了。年纪大的老人相继去世,留下的院子和房屋无人居住,日渐荒凉,出门四顾不见人,心情着实寂寥。确实,随着很多老人...
故乡再无故乡精彩文章
李先生这番操作,在村里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人说他傻,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非得回老家折腾。也有人说他念旧,对老房子有感情。其实,李先生自己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或许,他只是想给自己留一个念想,一个可以随时回去的地方。在城市里待久了,偶尔也想回老家看看,感受一下那份宁静和安逸。这老...
农村残酷现象:当最后一批留守老人离去,空心村何去何从?
李大娘握着手机,沉默了片刻,"行,你忙你的,别惦记家里。"放下手机,李大娘站在门槛前,望着远处的田野发呆。记忆中那片金黄的稻田,如今早已杂草丛生。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只剩下她这样的老人还在坚守。"大娘,又在想孩子们啊?"隔壁王婶端着刚摘的青菜走过来。"可不是,这都三年没回来了。"李大娘叹...
甘肃青年记录“最后一个村庄”:每个故事都是家庭消散史 - 中国...
王选的故乡在西秦岭大山的皱褶深处。幼时,村里近百户人家,鸡犬相闻,春耕秋收,邻里相守,但也有各种事端和趣闻。后来,随着时间流逝,那些跟他同龄的,长大进了城市,而年长者,日渐稀少。那一户户人家,也逐渐不存在了,同他们一道消失的,还有文化、传统、习俗……“我常想,那些年,那些人都去了哪里?”...
农村现象:留守老人离去,农村还能守住多少乡愁?
晚上,村民串门拉家常,小孩子在巷子里追逐嬉戏。如今的农村虽然基础设施改善了不少,但人却越来越少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也通了,太阳能路灯一到晚上就亮起来,可走在村里却很难碰到几个人影。"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啊,"马大哥掏出手机看了看儿子发来的信息,"你看我儿子,在广东打工,一个月七八...
空城和空村: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 知乎
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幻想,城市中流失的传统可以回到乡村去找。按照这个道理,城市中淡化的“年味儿”应该可以在村里寻觅吧。不过,荒寂的土路,闲置的房屋,寥寥无几的村民,瞬间打消了我的念头。空心化一直是中国农村的弊病,年轻人逐渐离开了村庄,奔向了繁华的都市,唯有老人带着孩童,守候着自己的故土。屋檐下不知...
回得去的故乡 挥不去的乡愁|一个村庄十余年的春节
以下图文来自刘磊《潘庄村》摄影专题的“过年”章节。 2016年2月8日,除夕夜,振才爷爷家的院子里冲起几束烟花,响彻夜空。我站在我家屋顶上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里的破房子也是他的。振才爷爷原来是我们家的邻居,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村子里,二...
有种感觉,乡下的村子快要消失了
小时候,乡下的村子是我满心向往的欢乐王国。每逢寒暑假,我便迫不及待地投身那片乡土,村口老槐树下,总有一群摇着蒲扇的老人,或唠着家长里短,或给围坐的孩童讲古。那时的黄昏,炊烟是无声的集结号,各家各户饭菜的香气,在空中肆意交织,召唤着田间劳作的人们归家。农忙时节,村子更是沸腾。金黄麦浪里,...
掌纹里的故乡正在褪色
手机导航在村口突然静默,屏幕上闪烁的蓝点与记忆中的坐标形成微妙夹角。归乡者握着发烫的金属外壳,发现那些刻在童年骨骼里的地理密码正在失效——歪脖子柳树被景观松取代,晒谷场变成停车场,连田埂的弧度都陌生得令人心悸。这不是简单的迷路,而是一场关于记忆与现实的残酷对位。 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原本是座由...
令计划被调查 他与他背后的令狐家族
他会给生产队的社员发放防暑药品,给周边村子的赤脚医生免费培训,也会给上门求诊的穷苦老百姓看病。但对于富农、地主,别说看病,他连自家大门也不让对方迈进来。 一位和令计划同龄的后村村民还记住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小时候,村里的男孩经常打打闹闹。如果是贫下中农的孩子和令狐家的孩子打闹,令狐野说这是“人民内...
新版逃离“北上广”?当“折叠的他乡”遇上“重叠的家乡”
每年春节后的第一期《IT时报》中,我们能看到同样的重叠。在一年一度的《返乡记》中,随着科技及基于技术应用的不断“下沉”,故乡和异乡正变得越来越相像:老年人学会了刷抖音、上淘宝,年轻人看到了5G、共享电单车、蜜雪冰城……当他乡仍在“折叠”,家乡悄然追上他乡。离开,还是留下,对于小镇青年而言,不...
新农村里的老房子:抖音“村落守护人”计划,留住家乡的记忆_凤凰网
麻功佐小时候,爷爷常说 "少壮不努力,长大卖蜂蜜"。爷爷希望他好好念书,长大去城里考个公务员,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摆脱家族世代村里养蜂的命运。最初的麻功佐也是这么做的。2011年,大学毕业的麻功佐选择留在省城杭州创业。然而生意越来越难做,坚持几年后,他意外发现了一个商机:他从家乡带给同事们品尝的蜂蜜,同事...
头条文章
阿淼向往大理,但没能留下来。(图/受访者供图) 他本来期望在大理找到一处带院子的房子,但被价格吓退,便突发奇想到一家客栈做义工。客栈包吃包住,但没有薪酬。阿淼每天给客人办入住、搬行李,日子倒也清闲,但他很快就百无聊赖,因为守店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玩手机。
高跟鞋的旋律 - 瞭望丨塑形铸魂传统村落
50多年前,朱永良曾在此读小学。惠和堂前的两棵桂花树下,“藏”满他的独家记忆:“一个粗糙的布书袋、一个开裂的小板凳,都能激荡起内心的细微情感,这是我儿时的生活场景。不时重温,足够我慢慢回忆、久久品味。”陆巷村延续着传统起居形态。在村里住了一辈子的朱永良像很多久居乡村的人一样,一天是从凌晨...
格子 | 故乡的岁月温情_村子_奶奶_老家
故乡的岁月温情 文|格子 通往刘村的路崎岖不平,让人不想动身。如果从北京出发,需要提前两天买票,提前两小时出发去高铁站,历经一段飞速而迷幻的旅程后,在火车站外终年无休的叫卖声中找到一辆愿意下乡的车。还要在国道、县道、乡道和莫名其妙的坑洼道上忍耐两个小时,才能看到村头两个吉祥物一般的垃圾桶。那曾是全...
空心化的农村,已经没有一丝一毫年味年气
什么乡土情结?在现实面前都是玻璃心!70后早就算明白账了——种地不如送外卖,回村养老不如蹲县城看孙子。村里最后那点烟火气,全靠40后到60后用老命撑着,活生生演了二十年《留守老人求生记》。 你当老人真喜欢当钉子户?城里鸽子笼关不住乡土魂。楼上楼下全是陌生人,电梯按键比地里野草还难认。春节城...
寒假作品展 | 非虚构写作《回家的故事》
爷爷同我一路走着,不紧不慢地讲着他小时候的故事,讲着讲着,连黄昏的太阳也听得沉醉,不禁栽倒了晚霞中,橘色的暮光浸在云层里,不小心染红了半边的天。 回家的故事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这里或许没有闽粤的雅致风韵,比不上京沪的繁华亮丽,但这方土地的敦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