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拓展人类观天极限_权威发布_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事实上,在建设阶段,“中国天眼”就向全球工程界贡献了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6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围内实时定位;超高耐疲劳钢索在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可达500兆帕应力幅,国际上尚无先例。 “中国天眼”也为国际科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促进了国内外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 2021...
王晓锋:破解宇宙“烟花”的秘密
展望未来,王晓锋认为,要做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我国还需要发展通用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至少要媲美欧美十米级的光学红外精测望远镜”。而接下来他最期待的,莫过于预计将在2024年发射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以此为基础,王晓锋将目标瞄准了哈勃常数的精确测量。 “美国能测量哈勃常数,是因为他们有哈勃...
大师课堂 | 对话院士汪景琇:吃好探日时代的“第一瓜”!
在天文学研究的设备上,中国已经建设国际领先的观测设施,例如国家天文台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和云南天文台的1米口径的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汪景琇院士介绍,中国用于恒星和星系观测的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设备包括郭守敬望远镜,也就是6米到8米的一个光谱巡天望远镜。 郭守敬望远镜 在射电波段,有中国天眼FAST,也就是500米口径球面...
全球天文学家相聚之江 共绘AI赋能的开放科学未来图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会议期间,之江实验室与国家天文台联合研发的天文领域基础模型AstroOne面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邀请使用。AstroOne可以运用天文科学知识进行复杂的科学推理与数据分析,同时还支持观测具身智能系统,实现天文观测协同。 大会还特别设置了天文模型展示,SpecCLIP恒星光谱模型、FALCO时域光变模型、开源天文大...
“中国天眼”为世界天文提供中国智慧__中国政府网
事实上,在建设阶段,“中国天眼”就向全球工程界贡献了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和创新实践:6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围内实时定位;超高耐疲劳钢索在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可达500MPa应力幅,国际上尚无先例。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柴晓明团队,用时近2年自主研发的“中国天...
“东方之眼”计划:看宇宙,更远更清楚
当前,光学望远镜正在迈向8米、10米乃至30米级,但中国在这个领域却尚存空白。如果我们不迅速填补这个空白,将会与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擦肩而过。天文望远镜:人类认识宇宙的魔镜 1609年,伽利略用一台简陋的折射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四颗卫星时,他恐怕想不到,这次“偷看”宇宙的举动,会给科学带来划时代的变化。在比...
图片新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会上,国家天文台台长刘继峰研究员介绍了全球开放瞬变望远镜阵列(GOTTA)。GOTTA项目旨在构建覆盖全球的百余台1米级广角光学望远镜网络,通过小时级高频巡天监测,捕捉超新星、伽马暴等极端宇宙现象的早期信号,揭示强引力场下的时空本质与宇宙演化规律。GOTTA项目同时将推动AI、大数据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跨界...
瞭望·瞭望访谈|子午工程提升空间天气预警水平——专访中国科学院...
王赤: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其完整的日地空间综合监测体系,使其具备对日地空间进行端对端的整体探测研究能力。工程二期新增了一系列探测能力国际领先的大型监测设备,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实现了最大视场达到10个Rs(太阳半径)的连续稳定的太阳射电成像与频谱观测能力以及日冕...
东方“巨眼”:深空探测的幕后功臣---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中国科学...
要进行VLBI测量,至少需要两台射电望远镜形成干涉信号,最好是3台。 叶叔华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在上海、昆明、乌鲁木齐三地建设观测站,形成中国VLBI网。这一三角形基本覆盖我国国土面积,最长基线为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约3200公里。 经过5年预研,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和四机部联合召开的论证会上,上海天文台正式提出这一技术方案...
仰望星空,呼唤更多大科学装置 --科普时报--数字报
“10米左右口径光学天文望远镜是天文界的‘温饱水平’,是生活必需品。”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韩占文7月13日在香山科学会议上指出,我国应尽快开展大型光学望远镜建设,加快光学天文的发展。 7月13—15日,聚焦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应用的香山科学会议“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题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除了广受关注的天文望...
图片新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射电天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自2016年9月25日落成以来,已经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科学成果,对推动我国天文学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FAST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灵敏度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分辨率和成像能力方面存在...
两大射电望远镜睁开“巨眼” 如何助力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
来源:中国之声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昨天(27日)在上海松江、西藏日喀则、吉林长白山三地同步举行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仪式。两个新建站位于我国西南、东北,建成后将显著改进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的构型,由“四站一中心”升级为“六站一中心”。这两个望远镜有着怎样的性能优势?“六站一中心”...
国家天文台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院...
2025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结果在南京揭晓。“天关”卫星成功发射并取得系列成果入选该榜单。“天关”卫星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代表团队出席发布会并领奖。国家天文台参与的“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同时入选。
“中国天眼”为世界天文提供中国智慧-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2024年9月25日,是“中国天眼”落成启用8周年。在距离“中国天眼”不到3公里的一处山头上,首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核心阵试验样机)正在进行吊装。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表示,他们计划利用“中国天眼”周围5公里内优异的电磁波环境,建设24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与FAST组成核心阵。
...| 这两天看了最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学2035发展战略》,书中剧透...
未来十年,中国天文的「大动作」 | 这两天看了最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学2035发展战略》,书中剧透了不少中国天文未来十年的「大动作」。 省流版:未来十年内我国会建成至少三台4~8米级光学望远镜,多台世界领先水平的专用型望远镜,并在空间天文观测与行星探测等方向做出重要突破。在中长期(2035年前后),则计划建成至...
又一“中国速度”!相距3800公里,15个月建成,它俩今天“开眼”_上...
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上海松江、西藏日喀则、吉林长白山三地同步举行日喀则、长白山两台40米口径VLBI望远镜的落成仪式。 两台望远镜落成仪式现场(许琦敏/摄) 到2026年,随着两台望远镜加入我国VLBI测控网,该网将完成从“四台一中心”到“六台一中心”的升级,不仅等效口径从3200公里拓展到3800公里,还将首次...
【科技日报】这一年,我们奋勇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科学院
嫦娥六号带回世界首份月背样品、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自研水冷磁体创造世界纪录……回望2024年,我国科学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留下了一个个闪亮的中国足迹。 这一年,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为加快实现高水...
月球和深空探测“巨眼”上新!我国正式启用两台40米射电望远镜
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供图 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供图 中国VLBI网“六站一中心”模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供图 2023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探月工程的支持下,相继启动了长白山和日喀则的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两地建设条件异常艰苦,一处是在海拔4100米的...
极目星空 步履不停——“中国天眼”为世界天文提供“中国智慧”
4月17日,记者从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获悉,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900余颗新脉冲星。 在快速射电暴起源、引力波探测等领域产出一系列世界级成果;自主研发的接收机核心零部件有望走出国门;FAST核心阵建设蓄势待发…… ...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总师张永合:“中国天关,一眼千年”|寻新_澎湃号·政...
近日,中国面向时域天文学的发现型X射线天文探测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首批科学成果在北京发布,并正式在轨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使用,其“天关”卫星命名也正式对外公布。 自2024年1月成功发射以来,“天关”卫星以其卓越的X射线探测能力,探测到多种类型的暂现天体,并捕捉到几例可能的新类型暂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