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诺奖得主:中国科研环境“真香”,美国也这样就好了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10月23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的焦点活动——“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5年度会议在中国香港举行。在活动主旨演讲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盛赞中国对于科学和学术所展现出的“极大尊重”,并批评美国政府阻碍与中国开展科学合作。香港《南华早报》10月24日报道称
...今天,这位诺奖得主拿到“中国绿卡”,他说:中国科研环境越来...
作为首批来沪工作并申请到绿卡的诺奖得主,这位一生致力于运用核磁技术解决生物和生物医学方面难题的瑞士科学家现在一直在为新目标而努力:培养中国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 与中国科研界渊源颇深 在过去几十年中,维特里希致力于运用核磁技术解决生物和生物医学方面的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生物学。他运用核磁技术研究溶液状态...
诺奖得主重磅预言:中国凭三大优势,十年内将造出比美国更好的芯片!
十年,一个听起来不长不短的时间,在半导体这个分秒必争的行业里,几乎等于一个地质年代。就在这风口浪尖上,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老爷子语不惊人死不休,扔下一句话:“最多十年,如果美国继续这么搞,中国就能造出更好的芯片。”这话一出,圈子里直接炸了锅。你说这话的是个业内技术大神...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美芯片专家中大多是华人,而她是顶尖大佬
参考资料[1]新浪财经《诺奖得主称美国最多断供中国10年芯片:中国能造出比美更好的》20240614[2]新浪财经《英特尔AMD结束世纪之争,联手对战苹果和高通》20241104[3]环球网《7.3亿票:苏姿丰以压倒性优势留任AMD董事会》20210523
诺奖得主暴怒掀桌:美科研自残直逼明禁科技八百年
【诺奖得主暴怒掀桌:美科研自残直逼明禁科技八百年】当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聚光灯打在乔尔·莫基尔身上时,这位荷兰裔美国以色列籍的学者没有堆砌客套话——他直接把特朗普政府的科研政策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这是自中国明朝禁止科技发展以来,最严重的自我毁灭!”莫基尔的愤怒不是空穴来风。10月13日,他与...
《星际穿越》背后的诺奖得主索恩:中国涌现大量机遇,越来越多留美...
“早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赴美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更愿意留在美国进行科学研究或学业深造,那时候的中国科研环境或许不那么尽如人意,科学家看不到实际的机会。而今一切都变得好起来了,这是我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 2017年诺...
诺奖还是“三十年前”的成绩单,西方媒体怎理解今日中国科研已超美?
更有意思的是,诺奖这个曾经金光闪闪的招牌,自己也开始有点“文化偏见”了。它骨子里就偏爱那种宏大的、改变人类认知边界的理论性突破。这当然没错,但它也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一个以美西方为主导的“荣誉俱乐部”。圈外人想进来?难。我们的科研发展路径,注定了是“实用主义”挂帅。建国初期一穷二白,我们得先...
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点赞中国科研环境 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有望再迎诺奖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烨):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内顶尖科学家,10日在北京参加首届“崔各庄论坛暨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时,纷纷为中国科研环境点赞,称赞中国科学发展动力十足。 在世界科学研究领域,诺贝尔奖被很多科研人员视为毕生殊荣,世界各国也以在本国范围内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作为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格外重视。
诺奖为何偏爱欧美?深度解读中国科研的五大短板
第四味料:环境。诺奖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背后是一条“产业链”:一流大学、顶尖期刊、跨国会议、技术转化、专利律师、风险投资……一环掉链子,全链受影响。美国一个博士,发了 Nature,立马有公司飞过来谈转化,律师、风投、市场一条龙;咱这边,发完 Nature 先挂横幅,校长请吃饭,然后……评职称、报奖、...
中国科学家回流热潮,科研环境大变样,全球人才纷纷投靠
中国不只是吸引华裔科学家,还变成了全球“科研磁石”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霍尔,加入到“艺龄好”项目里 甚至于以色列的阻燃材料专家都主动跑来合作 这些例子说白了,就是在告诉全地方:咱们中国,不再是单纯“人才输入国”而是变成了“人才枢纽”== 制度创新:让科研成果变成“金矿” == 说到这里,阿拉还要讲讲...
美国前能源部长:“若特朗普摧毁美国高校,中国将把我们甩飞!”
“美国一旦失去来自全球,尤其是中国的科研人才,我们将在科技竞赛中全面落后。”美国前能源部长、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在德国林岛诺奖得主年会上直言,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而中国或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作为美国首位进入白宫内阁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朱棣文在2009年担任奥巴马政府能源部长。然而,
西方媒体纳闷:中国就拿了几个诺奖,为什么科研比美国还强?
没过多久,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都已经公布啦。照例嘛,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这三个大奖基本都被来自西方国家的科学家拿走了。美国这次拿到4个,日本有2位,英国也有2人,法国则是1人。咱们中国这次嘛,还是一如既往地没能踩中这个奖项。小圈子的奖项 因为这个诺贝尔奖,归根到底也算是个西方内部的...
本世纪30%诺贝尔奖得主是移民,美国如何吸引优质科学家?
未在本领域具有突出能力、研究方向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人才提供的绿卡通道。无需雇主支持,可自我申请,尤其适合科研工作者、博士后、创新型企业家和医疗专家。许多科学家最初以留学生或工作签证身份进入美国,最终通过人才移民渠道扎根科研环境。从硅谷创业者到哈佛、MIT、斯坦福的诺奖得主,无不体现了这一路径的成功。科研...
诺奖得主批评特朗普:现在美政府的科研政策,是明朝以来最严重的自残
当初的“中国行动计划”之所以引起反响,是因为里面夹杂着种族歧视,结果在科研圈里起了一种“寒蝉效应”,许多人才纷纷转向其他国家发展,搞得美国的科研和创新受到一定冲击。如今的美国又开始重蹈旧辙,甚至比以前更甚,搞得不少国际人才都觉得失望透顶,对在美发展的信心大打折扣。眼下看起来好像没啥大事,但这背后...
技不如人?同是中国血统,美国华裔6人得诺贝尔奖,中国无人上榜
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在科研等方面投入不断增加,成果也日益增多,但在国际上的宣传推广力度可能还不够。许多伟大的成果可能只在国内或者亚洲地区被熟知,而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足够广泛的传播,从而影响了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竞争力。而像陈志坚教授这样的美国华裔,他们在西方的学术环境下成长和工作,更容易融入西方的学术...
美国科技霸权终结?顶尖科学家为何纷纷逃离转投东方大国怀抱
千万级科研经费、顶级实验室资源、前沿研究项目,这些硬核条件让回国发展的科学家们直呼真香。看看丘成桐、潘锦功这些大佬的选择就知道,与其在美国担惊受怕,不如回国投身建设。就连诺奖得主都愿意来东方大国发展,这不是偶然。派萝维pro这类突破性成果的涌现,证明了东方大国的科研环境确实能出成绩。消费者用脚投票,...
美国与中国科研环境比较及选择建议
> 美国科研优势 美国学术生态稳定,为高风险基础研究与自由探索提供有力支持。 美国在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激励方面经验丰富,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径。同时,美国高度开放,为国际合作与跨机构流动提供了便捷条件。> 中国科研发展 中国在资源集中与工程化、规模化创新上展现出优势。中国正在进行评价体系改革与容错机制...
诺奖得主李政道在美国去世!曾与杨振宁齐名,入籍美国后久居海外
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中国人,持有中国护照。可惜的是,不久之后,李政道选择了离开中国,入籍美国。关于李政道教授为何选择入籍美国,离开中国,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对于李政道教授而言,这或许也是为了更好地专注于科研工作,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便未来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当...
外国科研环境恶化,专家纷纷投华?
其实吧,政治正确恶化科研环境的事情,不只有美国有,欧洲其实也很严重。比如,2022年,德国“马普所”的顶级脑科学专家洛戈塞蒂斯宣布带领自己的7人科学团队前往中国,加入中国科学院。“马普所”全称“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地位相当于德国的中科院,这里聚集了全德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共培养出了38名诺奖得主。洛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