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津到北大再回辛庄 黄土地的守望者_张维迎_陕北_课堂
脚踩黄土,仰望星空,纵观世界,张维迎老师用毕生的行动书写着对这片热土的大爱,这份爱,早已深深镌刻在辛庄的每一寸土地上,成为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 这方水土终将永远铭记:曾有一位从窑洞里走出的赤子,用经济学的理性丈量土地,用诗人的感性拥抱山河,让黄土地的褶皱里,长出了通向星空的阶梯。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在乡土与世界
张维迎的河流_何炼成_母亲_郭琦
张维迎也说,读懂专业课之前,首先要把英语学好,对当时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翻过去,一切皆有可能,翻不过去,只好半途而废。有人说机会是均等的,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机会是不平等的: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自救,上帝才肯帮助。” 张维迎当初是怎样补上英语这门课的?我不知道,也没有...
【冰点】:什么改变中国
张维迎: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看,简单地说,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如果从“英雄创造历史”或“历史创造英雄”的角度看,是邓小平改变了中国,因为邓小平启动了改革开放。 当然,也有人认为,在改革开放前夕,在经历了“文革”这样的灾难之后,中国即使没有邓小平,也会出来另一个领导历史变革的人。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承认,邓小平...
林毅夫+易纲+海闻+张维迎+黄益平:30年回溯与期许__财经头条
国发院四位联合创始教授林毅夫、易纲、海闻、张维迎同台进行圆桌对话。对话由国发院院长黄益平主持。 黄益平 欢迎我们国发院四位创始教授,林毅夫老师、易纲老师、海闻老师和张维迎老师。创始六君子中的其他两位,张帆老师和余明德老师也来到了会场,热烈欢迎。2021年,我们国发院承泽园开园仪式当天,也请到各位创始教授一起交流...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248期:难忘的红色岁月
所以邓小平对第三世界的同情心可能就是那个时候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干活时间最长的是位于巴黎附近蒙达尼小镇的哈金森橡胶厂。他也是在这个地方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后来说过,“生活的痛苦,资本家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初两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张维迎,一个经济学家的“皈依”
张维迎说,我现在的看法是,为了对真实的市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主流经济学需要一个范式的改变。2015年,他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自豪的是,与流行教科书不同,他的书里面有企业家的一席之地。他构造了以企业家为核心的“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他相信,在解释经济增长方面,这个模型远比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凯恩斯...
张维迎:学者最难是超越
一不能忘本,二要超越 张维迎说他是农民的儿子,这点他始终不敢忘记,2002年接受阳光卫视专访时这样说,现在还是这样说。 1959年生于陕西吴堡县的他,在黄土地上生活了近20年,留下的烙印是普通话不很标准、讲经济学道理时爱用农村的比喻。 张维迎说他来自贫困的小山村,当然痛恨腐败、痛心国有资产流失,但他仍然坚持对...
张维迎:追求独立思想的经济学家
谦逊、低调、不事张扬,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认认真真地教学生,是张维迎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行遍千山万水,受过中西教育,他的身上,始终保有黄土地留给他的朴实的烙印。 一九五九年,张维迎出生在陕北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地方,连饭都吃不饱。父母吃过目不识丁的苦头,一心指望儿子读好书,将来出人头...
张维迎:改革中邓小平如何让老干部退休_卫视_凤凰网
张维迎:对,我没什么冤的,这有什么冤的,对吧,但是我前面要讲的,就说你这样一个变革,你是想一个改革,你不是要搞一个革命。改革你就要在利益受损的时候,它有适当的一个平衡,城市提高物价给市民要物价补贴,政府它相对也要这样一个过程,如果你走不是这个过程,你改革是成功不了的,因为好多权利在政府,你怎么让它...
南巡讲话30周年:小平同志心里着急,深知什么叫机不可失
邓小平显然在危机中看到了机遇,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遇,但他觉得好像周边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是看不到。我想他心里着急,他是指挥过千军万马的人,他深知什么叫战机,什么叫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所以苏联解体之后才20来天,他就开始了南方视察,他有话要说,一路呼吁要坚持社会主义,要更大规模地推动改革...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_政治经济学_母亲_父亲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在收入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写成之前,我不曾想到会有这本书。我只是偶尔觉得自己心中有一股东西要流淌出来,流淌出来的,只是一篇篇文章,没想到它们会汇成涓涓小溪。 我生长于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9岁那年离开农村去西安上大学,读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到国家体改委工作,后来又去英国牛津大学读博士,1994年
40多年前,他这样为农民撑腰……
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 享年93岁 1989年夏天,邓小平在北戴河。同年3月2日上午 一架银色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 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 ……捐献角膜、解剖遗体 不留骨灰、撒入大海 ——这是邓小平的遗愿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根植内心,贯穿一生 他矢志不渝 ...
贴身翻译谈邓小平:从未见过这么精彩的人_新闻_央视网(cctv.com)
这是不能苛求的,电视剧里的演员当然是个优秀的演员,但是要有邓小平相同的经历、智力、阅历,那是不可能的。 昨天看到那一集讲的是恢复高考,我是从工厂里直接考进复旦外文系的,不容易,我当时真没想过还会有机会读大学,我在工厂里工作了三年,然后参加了77年的高考。但有一点挺好,我们从听到高考的消息到参加高考,...
小平小道:改革开放的策源地
这些思考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为后来的全面整顿及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1986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贝宁总统时说:“‘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倒两次,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使我有机会冷静地总结经验。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探寻邓小平的初心
1929年8月,邓小平离开中共中央秘书长的岗位,前往广西,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做上层统战工作和领导广西党组织的全盘工作。25岁的他领导了广西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领导创建了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右江左江革命根据地,开始做军事工作。1931年夏,邓小平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进一步积累了...
报国与创新刻在基因里
易纲和我博士毕业后都在美国的高校担任教职,但我们一直在寻找回国的恰当时机。1992年春天,88岁的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并指出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在此基础上,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看到国内的变化...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上)--专题报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齐老师很关心近平,因为近平上学期间一直是个好学生,而齐老师又是他的班主任,非常了解近平和他家里的情况,希望近平能有个更好的去处。但近平表示坚决要走,要离开北京。齐老师就对我说:“雷平生,你办完手续就可以出去了。”她把近平留下,要继续做他的工作,劝他留下。
...当我听到这句话已是泪流满面,这才是大国的自信!_邓小平_中国...
早在1978年,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邓小平就在考虑送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彰显了他的超前大智慧! 李政道担心地跟邓小平说:送到美国的留学生可能不会回国。 邓公回答:只要中国发展得好,我相信他们就会回来。如果中国10年还发展不起来,我不要他们回来,回来也没有用... 当我...
张维迎:生活在逻辑之中_滚动新闻_财经纵横_新浪网
有谁能说简单不好? 头发迅速变白,和社会知名度猛烈飙升,同样是近几年的事。 张维迎认定不染发,是觉得应该本色一点。 他从不回避西北黄土高原的老家,黄土地让他品了一段有各种滋味的生活。他个人认为,所有过去的经历都是美好的,只有正在经历的才可能是痛苦的。
张维迎:不放弃希望,也是一种企业家精神的表现|张维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吴堡有一首民歌《赶牲灵》,举世皆知。赶牲灵的人就是古代的企业家!他们扎根黄土地,但云游四方,志存高远。《赶牲灵》的作者张天恩本人就是一个赶牲灵的人。 我曾写过一首歌词《赶牲灵的人儿在北京》。来辛庄课堂学习的企业家,都将是新一代赶牲灵的人!赶牲灵的人儿将遍布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