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四个字,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
9月3日当天,我抵达点位的时间是凌晨1点。这一夜听起来很漫长,但到了现场,我只觉得时间不够用。1个400mm定焦镜头、1个70-200mm中长焦镜头、1个24-70mm常用标准镜头、3台运动相机,再加1个36斤重的小推车……上下楼梯好几趟,才把所有器材安置好。随后我立即开始确认角度、不断调试设备。准备妥当,已是早上5
为了这四个字,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这句人民日报新媒体创立之初的口号,正在此时此刻,真实而具体地践行着。 9月3日,全景相机和同行镜头记录下的工作瞬间。
“复制粘贴”!为了这四个字 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 国博42.5米高的...
【为了这四个字 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9月3日凌晨1点,记者巩晗抵达阅兵拍摄点位。他认真扛起真实记录历史的责任,以创意延展时空表达,拍摄出徒步方队“复制粘贴”般的震撼!这次重大活动的报道任务中,巩晗的拍摄点位被安排在国家博物馆42.5米高的楼顶,这个位置堪称整个拍摄区域的”制高点”。他回忆道:”在第三次全流...
为了这四个字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网友:哪四个字
9月3日凌晨1点,记者巩晗抵达阅兵拍摄点位。他认真扛起真实记录历史的责任,以创意延展时空表达,拍摄出徒步方队的震撼“变阵”。为了拍摄到受阅部队整齐划一、精准无误的“复制粘贴”般画面效果,人民日报记者巩晗和许多媒体同行一样,付出了长时间的等待与精心准备。这些画面展现了中国军人的严谨纪律和高超素养,也...
太厉害了!为了这四个字 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 徒步方队“复制粘贴”般...
【为了这四个字 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9月3日凌晨1点,记者巩晗抵达阅兵拍摄点位。他认真扛起真实记录历史的责任,以创意延展时空表达,拍摄出徒步方队“复制粘贴”般的震撼!这次报道,巩晗的点位在国家博物馆42.5米高的楼顶,即拍摄“制高点”。他神情激动地回忆道,在第三次演练的关键时刻,自己终于迎来了首次登顶的机...
#为了四个字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 九... 来自中国记协 - 微博
【#为了四个字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 】九三阅兵现场,@人民日报 新媒体中心记者巩晗在国家博物馆楼顶“制高点”,以独特的视角带来不一样的阅兵报道。#九三盛大阅兵幕后故事# ,是从凌晨1点调试设备到正式拍摄,虽然累到虚脱,但看到#第一批复制粘贴照来了# 微博引发全网3万转发、11万点赞、登上热搜,一切都值了!
为了这四个字,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em|纪念|分列式_网易订阅
我在现场丨为了这四个字,人民日报记者等了一夜 本文作者:巩晗 “你是人民日报的?” 九三阅兵现场,当我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顶层的拍摄点位时,身旁一位同行看了看我的工作牌,突然说:“你们有个三语种的视频不错,我们朋友圈刷屏了,有力量。” 我愣了一下,随即涌起一阵自豪——来自同行的认可,总是格外珍贵。他...
一张差点被毙的照片,藏着80年代报人全部的胆子
1984年10月1日深夜,人民日报社的夜班编辑室里,空气比窗外的秋风还凉。大伙儿刚编完国庆的稿子,正准备收工,一堆刚从暗房里冲出来的照片散在桌上,其中一张瞬间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照片上,一群大学生在游行队伍里,高高举起一条横幅,上面就四个字:“小平您好”。在那个年代,这种自发的、带着浓烈个人...
任正非: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0日 第 01 版) 近日,在深圳华为总部,围绕大众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人民日报记者一行与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面对面交流。 从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企业家“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自信。 “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问: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 答...
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浙江行活动优秀记者手记之二:强“四力...
人民日报新媒体编辑王靖远正在拍摄素材。 “义乌商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能力” “义乌商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义乌商贸城的老板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个令人有点意外的答案:学习能力。 早晨8:40,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不少商户店铺尚未开门,但商贸城三区60号门的大厅却已经抢先一步热闹了起来。“外...
汪晓东:与人民共情,这是人民日报记者一辈子的坚守 - 人民网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个词:共情力。“他们向我们求助,我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如果他们是我的家人呢?”这是一位前方同事的话,这话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这就是一种共情力吧。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就要始终当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
时代变了,新闻变了吗-新华网
“正如穆青同志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们新华社提出的那穿越历史、如黄钟大吕般的四个大字——‘勿忘人民’……那是根与泥土的感情,相依相生;那是十指连心的感情,幸福着你的幸福,痛苦着你的痛苦;那是一个记者的初心与责任,信念与本色。” 时代变了,“大编辑、小记者”“勿忘人民”……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不能...
记者们发来这些故事,只能在深夜
人大开幕会结束,记者“堵”到了她……作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进进 人大开幕会刚结束,胸前别着红色证件的代表们快速走出会场,在人民大会堂熙熙攘攘的大厅里,来自境内外的记者们蜂拥而上,希望从中捕捉到最可贵的新闻瞬间。尽管这是我第五年上会,但每次站在这里,心中仍不免涌起一股悸动。这份悸动,并非...
今天,让镜头对准这群北大人
我叫宋子节(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校友),就职于人民日报社,这是我成为记者的第6年。 工作以来,我陆续“解锁”了大半个中国,在最北极漠河拍摄元旦跨年、在青藏高原拍风力发电机、乘着劳务专列十几个小时从甘肃一直到青岛……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观察着社会的每一...
灯光映照下的“四力”人生 追记安庆新闻人闫树泉_央广网
央广网合肥7月22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实习记者宋季敏)从河北衡水的麦浪田间,到安徽安庆的新闻一线,闫树泉用20年时间诠释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坚守。2025年4月30日,这位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原掌上安庆编辑部主任因病离世,终年43岁。 2004年从安徽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这个北方小伙扎根安庆,从一线记者到新媒体负责人,始终...
夜读丨付出过怎样的努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
今晚,《夜读》从《总台人物》一书中摘取了9位新闻工作者的讲述,和大家分享他们的从业感悟。通过这些讲述,我们见到了新闻工作者这一职业的日常图景,邂逅了一群人在敬畏中守望、并为之悸动的事业。虽然,他们角色不同,有主持人、记者、评论员……但他们都担得起“记者”两个字的分量。何为记者?脚印串成千万...
祝华新 回望80年代人民日报夜班
1991年某个凌晨,罗荣兴值完最后一个夜班。他独自走过空中连廊,望着排字车间最后一批铅版被运走,突然有些怅然。这个上了三千多个夜班的老报人,第一次觉得铅字油墨的味道如此叫人留恋。如今的人民日报大院,五号楼早已改建,空中连廊也不见了踪影。但那些深夜里激荡的思想碰撞,那些为了一字一句较真的劲头,那些铅字...
传媒观察|凌晨四点半的“新闻特种兵”,记者如何变身“六边形战士”?
”这也是无数两会记者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湖南日报记者唐婷表示:“真正进入两会时间,只能用一个词形容:没日没夜。”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郑凯描述他最难忘的场景,就是人大开幕前参加第一场代表通道采访,排在第一位的记者竟然凌晨四点半就开始排队,闸门开启后,记者们狂奔冲进人民大会堂抢机位。新华日报记者陈月飞...
李幼斌:人民日报点赞,67岁只做一件事,让娱乐圈刮目相看
有个叫张爱国的老兵,都52岁了,他跟记者说,看到李云龙又站在那儿,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20年前,天天守在电视机前头追剧的时候,更激动的是,咱们国家现在这么强了,真好。亮剑精神这四个字,现在早就不光是一句口号了。现在的小年轻,手机里刷来刷去的都是亮剑的名场面,手机铃声设的都是那句,狭路相逢勇者...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我们所有的流血牺牲都是为了打败侵略者,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今天我高兴啊!国家强大了!军队强大了!”孙文秀说,“盛大的阅兵,振奋人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人民军队,必将是和平的忠诚捍卫者!”“习近平总书记用‘艰苦卓绝’这四个字描述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一直萦绕在我耳边。我深刻感受到,正是无数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