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习近平在浙江的文化故事丨要保护好古村落_央广网
习近平反复叮嘱村干部: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味“贪大求洋”,要保护好古村落,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老屋就是根啊,文化就是金钥匙啊!200多间古屋他们一间没动,如今这里成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村之一,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近20年间,村里的美景与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2024年就有107万游客,全村文旅收入达2...
第一视点·习近平在浙江的文化故事丨要保护好古村落
“习书记说,这个老村很有特色,你们不要把老屋拆了,要把它保护好、利用好。如果都把老村拆掉了,也就把文化、把根拆掉了……”时任乌石村党支部书记张威平回忆说。 习近平反复叮嘱村干部: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味“贪大求洋”,要保护好古村落,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老屋就是根啊,文化...
第一视点·习近平在浙江的文化故事丨要保护好古村落
习近平反复叮嘱村干部: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味“贪大求洋”,要保护好古村落,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老屋就是根啊,文化就是金钥匙啊!200多间古屋他们一间没动,如今这里成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村之一,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近20年间,村里的美景与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20...
“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部署了浙江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比如,对于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2002年,习近平同志将西湖作为考察杭州的第一站。200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指出,“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护”
那时的浙江,正处于城市化改造和城镇化发展的爆发期,不少地方有着商业开发的冲动,位置优越的古城古街区自然是关注的对象。2003年1月,瑞雪初霁。履新浙江3个月的习近平来到这里,踏着湿滑的石板路,听着老台门里抑扬顿挫的绍兴乡音,兴致很高。“保留老街原貌,我们要不要坚持?”时任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陪同调研...
第一视点丨千年古城 以文润城_央广网
冒着古往今来的烟火气的仓桥直街改造项目,不仅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肯定,在2003年9月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从那时候起,这样的模式从仓桥直街起步,沿着绍兴的桥、绍兴的水,在古城里一处处荡漾开来。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共27次到绍兴,其中有20次考察调研与文化相关。
文脉华章丨千方百计呵护好文化瑰宝
《时政微观察》与你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感悟中华文化魅力。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景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五千多年前,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灿烂的文明。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彼时的良渚,处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当地一...
第一视点丨润物细无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下)
卧薪尝胆、精忠报国、经世致用、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知行合一……“浙江的文化及其内化于人们心灵中的人文精神,是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每至一处调研,习近平细心观察,深刻感受涌动于浙江人血脉里的时代张力——蚂蚁岛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海霞精神、“四千”精神……“世界在变化,时代在进步...
时政_农视网
在福建,他提出城市建设要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强调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在他的支持下,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遗址等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保留至今; 在浙江,他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要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他心系良渚等遗址和非遗保护工作,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
文化中国行丨我家住在古村落
行走在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建德新叶村、富阳龙门村……一座座各具风貌的古村落,犹如一颗颗“珍珠”,闪烁着新的光彩。 浙江是全国首个全省域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省份。2003年,习近平同志就在浙江省“千万工程”启动会上为古村落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20多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古村落保护持续推新。从今...
第一视点|良渚纪事:文明的实证与对话
杭州北郊一片水草丰茂的旷野上,年轻的考古人施昕更蹲在地上翻找着。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吸引了他。这是良渚文化在五千多年后散射出的第一道光。2003年,盛夏——同样是这片旷野,已历经半个多世纪考古发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这里,留下殷切嘱托。必须保护好良渚遗址!这个理念在越来越多的浙江人心中生长起来。2019年,依然是夏日——
学习进行时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习近平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各个工作时期推动了多个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留下许多故事。这是2024年1月22日拍摄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保护好是第一位的”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的千年瑰宝,也是古丝绸之路多元...
镜观·回响丨之江潮涌 文脉承新
这是良渚博物院内展出的文物(2024年4月18日摄)。良渚文化因最早在浙江杭县良渚镇发现而命名,良渚遗址是我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2011—2012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千年大运河纵贯南北 朔门古港见证古“海上丝绸之路”运河文化和海丝文化 在浙交融,传承至今 京杭大运河与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第一观察丨传统村落保护,总书记这样强调
——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色,保留传统村落历史风貌,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古民居、古建筑等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大别山青龙岭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河南省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田铺大塆考察时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在当地博物馆一个小会议室里,他观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听取情况汇报。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在五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灿烂的文明。新世纪之初,良渚遗址正处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遗址区分布着30余家石矿,噪音大、...
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一)丨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本期关注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助力文化和自然遗...
文润之江丨赓续文脉,弦歌不绝 浙江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20周年纪事
此情此景,时任梅家坞村村党支部书记翁广银记忆犹新:“习书记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嘱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西湖的一草一木。”梅家坞干部群众下定决心,整改农房立面,扮美湖光山色,还保护性修缮了清代古宅、碑亭、古道等,丰富了龙井茶文化内涵。“十里梅坞蕴茶香”名扬四海。回看世纪之交,工业化、...
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延绵后世、...
第一视点·学习手记丨以廉洁文化推动尊廉、崇廉、爱廉--时政--人民网...
习近平同志常常叮嘱干部算好经济账、法纪账、良心账这“三笔账”;多次引用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等名言,讲述清代海塘塘官“决堤就跳塘自尽”等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宣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亲自为《廉政镜鉴丛书》作序,力荐党员干部阅读,并推动全省建立17个廉政文化...
学习进行时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习近平推动文化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各个工作时期推动了多个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留下许多故事。 这是2024年1月22日拍摄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保护好是第一位的” 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的千年瑰宝,也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