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了,中国农民重新学习种地
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变化已经持续了数年。为应对这种长期的变化,部分农户开始调整种植策略,比如采购耐热耐旱的种子,或者筹资铺设灌溉管道,但这无疑会提高种植成本,压缩本就微薄的利润。有些农户因此打算离开农田、脱离农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将2020年定为“气候危机纪元时代”的元年。在他看来,近五年来的天
为挣钱农民“放弃”种地?那粮食安全怎么保证?现在有了新建议
面对农民"放弃"种地的挑战,我们已找到破解之道。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让愿意种地的人有地可种,会种地的人种好地,种地的人能赚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中国人的饭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你是否关注过身边农村的变化?你对职业农民体系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曾经,许多农村孩子想要逃离农田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新型职业...
如今,看准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变的机遇,越来越多“90后”“00后”农二代从父母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年轻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思维更活跃,积极拥抱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也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写下了新答案。 学有所用 让农业更智能 记者第一次...
种地越来越难,是农业造成了环境污染?农民选择离开土地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土地对于农民而言,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情感与文化的承载体。因此,任何改革措施都应尊重并维护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教育与培训,提升农民对可持续农业的认识与参与度,让他们成为土地保护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为了在环境保护与农民利益之间寻得更佳平衡,政策制定者、科技...
中国农业陷断层危机!90后为啥集体逃离农村?未来的地谁来种?
这种"技术断层"在90后农村青年中相当普遍。根据中国农业大学2023年的一项调查,90%以上的90后农村青年表示对基本农业生产技能缺乏了解,75%的人承认"即使想种地,也不知道从何做起"。 技术的缺失,导致很多年轻人即使有心回乡创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成本和失败风险。
气候俗语不灵了,农业生产怎么办?
尽管个体农户通过调整作物结构、灵活安排农事活动、拓展收入来源等方式进行适应,但受限于资源可获得性和技术能力,这些策略往往难以形成稳定的气候适应体系。在村庄劳动力日益短缺的背景下,邻里间土地代耕、农具共享等非正式互助网络式微,小农户应对气候冲击的“社会韧性”减弱。目前有关气候变化的成因争议仍存,但实际...
从“土地的眷恋”到“离乡的抉择”:农业缘何遇冷?
2023 年 7 月,海河流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河北、北京等地的农田被洪水淹没。大量农作物被冲毁,农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在河北涿州,许多村庄的农田变成了一片汪洋,玉米、水稻等作物浸泡在水中多日,无法挽救。当地农民的损失惨重,不仅一年的收入化为泡影,还可能面临债务危机。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此次洪涝灾害造成...
当农民不再种地:新时代农民的生存之道!
农民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变成了农业科技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他们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比如数据分析、机械操作等,以适应新的农业生产方式。3.2 农业教育者 随着农业知识的普及,农民也可以成为农业教育者,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现代农业。3.3 农业创业者 一些有创业精神的农民开始尝试新的农业模式...
农民纷纷离乡:乡村困局与挑战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生,甚至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过着艰辛的生活,也不愿再从事农业生产。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粮价走低与成本攀升 粮价持续走低,而种地成本如承包费、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费不断攀升。虽然粮价与成本同时降低可能会让农民稍感宽慰,毕竟投入会减少一些,有望增加收益。然...
中国迈入发达国家,农民消失倒计时,将来农村土地谁来种?
要说现在种地,没点文化还真玩不转——得会看土壤检测报告,懂电商运营,甚至要学开无人机执照。政府也没闲着,土地承包再延30年的政策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去年砸了2400亿搞农田建设。浙江某地的"农田管家"系统更神,卫星盯着庄稼长势,AI算法算着施肥量,连田埂边的杂草都逃不过电子眼。要说种地这行当,早就从"...
体面不再!农民背井离乡,农村路在何方?
国家其实对农村特别上心,脱贫攻坚的时候,那真金白银可没少投,光是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达到1461亿元。现在又搞乡村振兴,还有粮食安全保障、基本农田保护这些政策,都在努力让农村好起来。但就算这样,农村还是有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趋势,这咋不让人发愁呢?有些专家说,中国农民得从普普通通的变成高精尖的专业人才,这才是农业发
农民“消失”了吗?其实是换了身衣服,科技种田正在开挂
这些“棚二代”玩的是物联网、农业APP和直播,祖祖辈辈的耕作经验,被他们变成了数据模型。要说现在种地,没点文化真不行,得会看土壤检测报告,懂得电商运营,甚至得学开无人机。政府这边也没闲着,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接连不断。比如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这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去年,全国砸了2400亿搞农田建设,...
丰收时节,河南小麦田里的农民为何选择逃离?
这种困境导致许多农民最终选择放弃收割,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麦种植的困难。极端天气的影响,农民束手无策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层出不穷,给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挑战。持续的干旱会导致小麦产量减少,而短时的强降雨则会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由于农民无法准确预测这些极端天气的变化,他们往往无法确保自己的...
中国农民消失倒计时?未来种地靠无人机和AI,田头种地画风大变!
中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但深刻的变革,从"人海战术"到"科技种田",从传统农民到"数字新农人",种地的画风早已经大变样。土地没人种的焦虑,实际上是农业转型的阵痛。未来的农田里,可能看不到几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会有更多的科技达人和数据高手接管这片土地。这场农业革命,不仅重新定义了"农民",还让...
农业的十字路口:农民的未来是回归土地,还是跃入科技浪潮?
中国农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一边是“人均耕地不足1.4亩”的资源约束,一边是“90后农民工返乡率不足10%”的人口流失,叠加全球气候变化与市场波动,传统农业的生存逻辑已难以为继。2024年数据显示,尽管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40.6%。这种“丰产不丰收”的悖论,折射...
国家重磅政策出台,农民即将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
四、未来已来:2035年的中国农场长这样 根据规划描绘的蓝图,到2035年,中国农业将呈现这些颠覆性场景:"无人农场"成标配:农民变成"农场经理",主要工作是分析数据 "云种地"模式兴起:专家通过5G网络远程诊断作物病情 农机"自我进化":通过大数据学习,越用越"聪明"农业专家张教授告诉笔者:"这不是科幻电影,在江苏...
种地变“潮”了!从田间到云端,新农人如何改写中国农业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邱宁宏疾呼:“农技师不能只会拿锄头,还要会看数据、懂电商、搞品牌!”她从事农业职业教育30年,见证了许多农民从“抵触新技术”到“主动学直播”的转变。四、未来农业:让土地成为“有奔头”的人生舞台 农业的变革,最终要回归“人”的价值。北京在乡镇规划中预留空间,吸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业态...
气候俗语不灵了,农业生产怎么办?-新闻频道-和讯网
在2017年刚开始进行气候话题研究时,李朝关注的是中国冰川冻土的研究,当时公众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伪命题”而非正在潜滋暗长的既成事实。 选择以冰川的报告切入气候议题,李朝也是想用比较具有视觉冲击的方式,通过图片、数据让冰川退缩更加“可视化”,让公众更为直观地意识到“气候变化是真的”,她是绿色和平气候...
土地之殇:年轻人逃离农田背后的农村危机与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为了预防年轻人逃离土地引发的农村危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加强政策扶持是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通过实施农业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措施,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增加他们的收益。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
近年来农民为何开始弃耕抛荒?专家说是这几点原因,让人大吃一惊
农村人只知道种地,但不知道如何种地,如何种好地,获得好的收成。因为农村人在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少,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也没有专业化的理念,再加上销售渠道不多。所以导致投入大,收益少的现象,这让农民对种地灰了心,这时大家会认为放弃耕地,进城打工会是一条更好的道路。虽然不种地了,他们也不愿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