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浙大博导坠亡!考核压力成为压垮表面光鲜“青椒”们的稻草
8月4日下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发生一起坠楼事件,年仅35岁的博导杜老师在校园内不幸坠楼,事件经社交媒体发酵后引发广泛关注。8月5日,众多媒体跟进报道,校方三缄其口,医院证实其坠亡。事件再次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推向风口:内卷卷到了博导,教育体系一定出现了严重问题。社会太卷了,把人逼的喘不过气,看看
网传浙江大学35岁青年教师跳楼身亡
从多个方面的消息获悉,8月4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生工食品学院某博士(后)青年教师跳楼身亡。 据爆料者称,该教师是8月4日中午跳的,由于事发白天,现场很多学生都看到了。 知情者透露,这位老师是博士后才35岁,非常年轻,从浙工大本科到浙大博士,再到浙大教职,一路走来非...
浙江大学35岁博导坠楼!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生活压力同样巨大——30多岁的年纪,成家、买房、育儿接踵而至,而杭州的房价对比“青椒”微薄的薪资,是另一座无形大山。03深层反思,制度与关怀的双重缺失 杜老师的离世引发了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质疑。当一位年轻学者从教学楼顶跃下时,我们不得不问: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令人担忧的是,高校普遍...
35岁浙大博导坠楼身亡:高校“非升即走”制度下的生命之殇
#热点新知#当实验室的仿生机器人还在自动记录数据时,它的创造者——35岁的浙大博导杜某某,却永远缺席了原定九月的果园采收实验。8月4日发生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坠楼事件,撕开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光鲜表象下的生存困境。校方"无法告知"的缄默与医院确认的抢救无效,让这场悲剧更显沉重。事件还原:青年教师坠楼背后的校...
浙大35岁青年博导坠楼身亡,非升即走压力暴露高校盲区
2025年8月4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声巨响,宣告了一位年仅35岁青年博导生命的戛然而止。杜某某,这位从浙江工业大学本科一路奋斗至浙江大学博士并留校任教的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坠楼事件迅速引爆舆论。校方对此三缄其口,医院证实抢救无效。尽管坠楼原因众说纷纭,从“非升即走”考核压力到感情困扰、科研...
30余岁浙大博导凌晨坠亡!压垮青年学者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有多重
“青椒”(青年教师)光环下的生存之战 “特聘副研究员”、“博导”——头衔背后,是难以想象的生存压力。在高校“非升即走”的预聘制下,他们如同走钢丝:考核重锤高悬: 3-6年内必须达成严苛指标——顶级论文、国家级项目、显著成果。三年内发表SCI论文20篇?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每一天都在倒计时。独立...
浙大青年博导坠楼身亡,'非升即走'成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这事儿一出,“非升即走”这个词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仿佛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说实话,这哪是简单的“非升即走”能解释的?这分明是现代职场,尤其是高校这个“围城”里,无数青年学者在科研、情感、经济等多重压力下,挣扎求生的一个残酷缩影。你以为大学老师就是“朝九晚五”,寒暑假躺平,喝...
35岁浙大博导为何陨落?高校考核内幕曝光
的园圃。当制度回归人性,当考核尊重差异,或许才能让更多像这位浙大博导一样的青年才俊,不再被无形的压力“压垮”,真正实现他们的学术抱负,为社会贡献更大的价值。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能否共同构建一个,让知识分子不必再“无声崩塌”的学术环境呢?别让“非升即走”,成了压垮“青椒”的“最后一根稻草”!
浙大青年博导坠亡事件曝光,高光环下的沉重代价
反思浙大博导坠亡事件,我们必须以一种残酷的理性,正视高学历人才光环下那不为人知的生存困境。高校改革已刻不容缓,必须建立更人性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大学的终身教职(Tenure)制度,其核心在于给予教师长期稳定的职业保障,减少短期考核压力,鼓励他们进行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同时,也可...
浙江大学 90 后博导坠楼:成就与光环之外,是什么让他松开了手?
表面光鲜的学术成就背后,是很多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残酷生存现实。经济压力:在杭州这样的一线城市,若高校有安置房,青年博导的经济压力尚可缓冲;可是对既无安置房、又无额外经济项目的青年博导而言,月薪仅约一万多元,当地房价却已超 4 万元 / 平方米,生存压力不言而喻。考核枷锁:很多网友都提到的一个高校压力,...
为何青年博导选择坠楼?浙大事件曝光非升即走压力
2025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38岁博士后讲师宋凯在家中自杀,其悲剧的导火索正是因为缺少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未能通过考核。宋凯长期饱受抑郁症困扰,而高校普遍缺失的心理支持体系,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唯项目、唯论文”的单一评价体系,将青年教师推向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边缘,让他们在学术的殿堂里,感受到的不是知识
浙大一青年博导被送医救治,有人称其坠楼身亡,医院急诊证实抢救...
压力大、支点少,出了问题没有疏解通道,一时走了极端,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像羊圈里...
考核未过博士自杀引发关注,青年教师面临现实压力与“非升即走”困境
一旦被“非升即走”制度淘汰,35岁左右、正处于家庭与事业双重压力下的青年教师们,将面临重新就业的困境,同时可能还需为孩子的转学问题而奔波。更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收入并不丰厚。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青椒”月收入不足一万,大多数人拿着五六千元的工资。有人戏言,这样的收入水平,可能连主播...
青年学者,为何成“高危”职业?_ZAKER新闻
压力型的职业竞争体制导致青年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失衡,为应对不断加剧的竞争,教师不得不挤压休息时间来应对不断增加的工作量。以 " 非升即走 " 制度为代表,严苛的考核评价制度是压垮许多 " 青椒 " 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高校教师,尤其是 " 生产力最强 " 的青年教师,被要求必须在聘期内完成一定的 KPI,否则可能面...
35岁浙大博导坠楼事件:我们是否正在批量生产“绝望的教授”?
多维压力形成致命合围:国家自然基金机械工程学科2023年中标率仅18.5%,杭州房价收入比高达15:1,而杜老师手机里未提交的项目申请书,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讽刺的是,其研究的采收机器人本可提升农业效率,研究者自己却倒在学术丰收的前夜。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代价 《中国教师心理健康报告》显示,高校教师抑郁...
网传浙江大学一博士青年教师跳楼,这是真的吗?具体是怎么回事...
感情危机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真正压垮人的是日积月累的绝望。就像你往骆驼背上放稻草,最后那根引发了...
浙大一青年博导被送医救治,有人称其坠楼身亡,医院急诊证实抢救...
35岁的年轻学者,从浙工大一路升级打怪到浙大博士,两站博后,再成为特聘副研究员,在大部分人眼中他已...
54岁博导骤逝惊醒谁?高校青椒健康红灯亟待关注
翻开他的"时间账簿":年均授课368课时,指导6名研究生,主持3个省部级项目。2024年高校教师健康普查显示,超七成青椒(青年教师)日均工作时长超12小时,体检异常率竟比程序员高出15%。当"非升即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河南某高校青年教师自嘲:"我们左手输着葡萄糖,右手改国家社科申报书。"二、学术KPI...
大象评论丨“非升即走”压力之下,高校应该找回学术“留白”
应该说,这种量化考核的制度初衷是为了激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但一刀切的僵化量化考核也让高校学者疲于奔命,陷入忙课题、忙论文、忙备课的忙乱状态,眼花缭乱的各种奖励、帽子和荣誉更是让学者们停不下来。2023年浙大的一个实验室调研显示,42%的教师周均加班超3天。而根据教育部2022年的调研结果...
科研悲剧那么多,谁来关心科研人的压力?
悲剧事件有增无减,近年来,有关研究生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遇到奇葩导师、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关于青年老师英年早逝事件也屡见不鲜,基本都和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大、学校考核任务重有关。特别是今年,开学短短一个多月,浙大、南大等多所高校接连传出博士自杀事件,复旦又发生博士生导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