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内蒙古境内首次发现《皇帝北巡之碑》,镌刻...
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内蒙古境内首次发现《皇帝北巡之碑》,镌刻在一花岗岩巨石上,当地正组织专家鉴定 据内蒙古文旅,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野外调查阶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乌兰察布市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普查队,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丘陵草原地带新发现了一处汉文石刻。该石刻顶部篆书“皇帝北巡之碑
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内蒙古境内首次发现《皇帝北巡之碑》,镌刻在一...
据内蒙古文旅,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野外调查阶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乌兰察布市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普查队,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丘陵草原地带新发现了一处汉文石刻。该石刻顶部篆书“皇帝北巡之碑”。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对《北巡碑》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拓片记录,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
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内蒙古境内首次发现《皇帝北巡之碑》,镌刻...
据内蒙古文旅,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野外调查阶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乌兰察布市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普查队,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丘陵草原地带新发现了一处汉文石刻。该石刻顶部篆书“皇帝北巡之碑”。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对《北巡碑》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拓片记录,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
阴山岩画:跨越千年的文明画廊_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阴山岩画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岩画之一,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与生活的现实情景和审美观。”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盖之庸说,阴山岩画地点集中,时代跨度大,内容丰富,艺术特色较为淳朴,具有生动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表现上具有原始的艺术再创造的特征。 关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信仰、生产力发展水...
内蒙古长城地带考察日志(下)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赵时所筑长城,并无烽燧。据张文平所长介绍,由他主持的赵北长城调查报告已于近日出版(《战国赵北长城卷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8年6月)。 昆都仑沟赵北长城航拍图(任超摄) 李零老师谈到,长城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防御体系,沿途设障塞、庭燧:障是障城,设于长城沿线的内外两侧;塞是要塞,...
重大考古发现!内蒙古赤峰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石器
9月13日,中国考古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赤峰市政府在呼和浩特举行新闻发布会,揭晓红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 自2024年4月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团队,在赤峰市敖汉旗开展了为期近4个月的考古调查。 考古队在敖汉旗完整地揭露出一座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石器,首次发现南方北圆...
重大发现!内蒙古出土目前体量最大红山文化玉龙
9月22日,在内蒙古赤峰市举办的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上,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考古重大成果公布。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出土的玉龙,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元宝山积石冢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组供图 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发掘全景 内蒙古...
首次公布!考古发掘体量最大红山文化玉龙→
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发现历程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未见登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未见登记。2015年,该地点因盗掘发现红山文化筒形器残片,文物部分确认为红山文化积石冢。2021年,敖汉旗博物馆正式树立保护标牌。2023年11月,因再次盗掘得以立案,敖汉旗博物馆向赤峰市文物局上报。2024年3~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
择一事终一生 传递文明薪火——文物保护领域代表守护文物的故事
近日,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负责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三级研究馆员夏格旺堆介绍,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玛不错文化”,是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遗址中的发现填补了高原地区跨大陆文化交流的诸多空白,映照着雪域先民与其他文...
内蒙古考古迎来开门红!2项考古项目分别入选入围2023年中国考古新...
1月30日,“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揭晓了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入围项目。内蒙古1项考古项目入选、1项入围。在同一评选年度、有2项重大考古项目同时入选(入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内蒙古考古历史上尚属首次。 “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创办于2002年,是中国考古...
北疆文化·文物说|妙趣石刻展“研”值_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1986年秋,阿拉善右旗文物站的巴音达来和阿拉善盟文物站的巴格那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曼德拉山岩画。该岩画群1996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白】我是远古时的“书记官” 对于今天端坐于电脑前的现代人来说,能想象出远古时代先民是怎样记录日常生活点滴吗?告诉你们吧
红山文化考古工作有哪些新进展?一文了解
穿越五千多年的时光隧道,在我国东北地区西辽河畔,一件件雕琢精美的玉龙正在抖落历史的尘埃;随着考古工作者对这片大地的不断叩问,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不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见证了中华文明“璀璨星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红山文化考古工作又...
从红山人像到元中都宫城——河北考古揭示中华文明的深度与广度-新华...
承德平泉发现红山文化人像,张家口宣化发现红山文化玉猪龙,邯郸战国赵国王城曾被认定为宫殿的台基下发现两座大型墓葬,石家庄发现迄今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诸侯王宫殿遗址,邯郸临漳发现规模宏大的邺城宫殿阙门遗迹,张家口张北元中都宫城布局进一步厘清……地处华北平原,西倚巍巍太行,河北山河壮丽,也承载着中华文明的...
...研究员塔拉在《学习强国》发表文章《回顾与展望:红山文化发现...
(一)从遗址发现到文明图景重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内蒙古东南部共发现红山文化遗址超过725处,包括聚落、祭祀坑、墓葬群及手工业作坊等多种类型。第三次普查中,利用遥感调查与地面踏查结合,确认了以牛河梁大型祭祀建筑群为核心、中小型...
2022年度内蒙古重要考古发现 - 百度百科
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出土大量红山文化典型陶器残片及玉器加工工具,首次发现组合式房址布局。其中彩陶纹样呈现中原仰韶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交融特征,为研究红山文化北向传播提供关键证据。后城咀石城遗址 该石城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总面积138万平方米,属内蒙古中南部已知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史前城址。发现三...
文化新观察|这些考古新发现,彰显文明探源中的科技力量
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科技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文物考古工作之中,如同给考古学者赋予了“一双慧眼”。近日,中国社科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了7项重要成果,其中不乏改变传统认知的新发现。透过这些新发现,文明探源中的科技力量愈发彰显。【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冕旒...
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4.19-4.25)
4月20日,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庆成宫)正式启动。本届赛事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农业博物馆等联合主办。作为全国性文博文创专业赛事,大赛以“文博・创意・生活”为主题,设置博物馆文创衍生设计、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视觉、社教研学课程、北京中轴线文化主题衍生商品、长城文化主题衍生商品...
...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金斯太遗址元宝山积石冢入选_ 内蒙古...
1月12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内蒙古锡林郭勒金斯太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入选。 锡林郭勒金斯太遗址位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第四名,该遗址位于东乌珠穆沁旗。2024年6月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等部门联合对金斯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
我市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惊喜不断
刘家梁遗址位于牛家营子镇团结村民委员会刘家梁自然村北,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一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2022年以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刘家梁遗址展开多次复查和勘探,并确定该遗址是一处典型且单纯的红山文化遗址,在喀喇沁旗境内所有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原始堆积保存相对较好。经“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专家...
十大考古新发现!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__中国政府网
一年一度考古盛会,十地十项重大发现,讲述泱泱中华的故事。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