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进驻察隅后,三粒葵花籽是如何开满整个察隅河谷的?
当年,葵花便在察隅河谷各村落扎下了根。察隅边疆军民对葵花之爱,它不仅仅是油料作物,其果实生熟可吃,而且当时犹有"葵花向阳开,人民忠于党"的一层政治色彩,所以,察隅军民都喜爱葵花,除大面积种植外,在房前屋后都种上几株,以表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葵花点缀着察隅河谷,传承着军民的友谊,展示着
解放军进驻察隅后,三粒葵花籽是如何开满整个察隅河谷的?
1951年10月1日,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14军42师126团的部队从云南抵达察隅。尽管这里气候宜人,雨水充足,适合农业,但当地农耕技术落后,作物种类稀少,产量低下,向日葵和花生等作物更是从未种植过。 1952年2月,察隅驻军响应上级指示,组织官兵开展农业生产,计划实现蔬菜自给、粮食半自给。某日,3连7班班长修世武与战...
解放军进驻察隅后,三粒葵花籽是如何开满整个察隅河谷的?
三颗葵花籽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不仅填饱了边防战士的肚子,更化作金色花海,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从生存的挣扎到希望的绽放,察隅的故事见证了小种子如何撬动大改变。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有用 1952年,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察隅河谷,三颗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葵花籽,居然在之后影响了一整个地区的生活和风貌。想象一下——三...
西藏军区某部三连与驻地群众合力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天德田”种出团结硕果 在这个季节走进下察隅,能见到在雪域高原十分罕有的景色——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如一块块绿宝石,镶嵌在祖国边陲,秧苗青翠嫩绿,长势喜人。 位于喜马拉雅山东南的下察隅,村落大部分坐落在河谷台地上,背靠茂密的青山,远眺察隅河谷。这里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气候温暖潮湿,盛产水稻、香蕉、柑橘,无...
解放军进驻察隅后,三粒葵花籽是如何开满整个察隅河谷的?
1951 年 10 月 1 日,从云南进藏的 14 军 42 师 126 团的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跋涉,抗高寒、战酷暑,总算到了察隅。察隅虽说气候不错,雨水也多,适合种地。不过,当地群众种地的技术不行,种的农作物种类少,产量也低。向日葵、花生这类作物根本就没有。驻守察隅的部队积极响应“ ”的号召。在 1952 ...
解放军进驻察隅后,三粒葵花籽是如何开满整个察隅河谷的?
这下可好,察隅河谷瞬间掀起“向日葵大跃进”,连寺庙喇嘛都在经堂前种了两排。 表面上看,葵花成了军民团结的“吉祥物”,暗地里却藏着火药味。有顽固头人私下散布:“汉人的花会吸地力,种过葵花的地三年长不出青稞。”更棘手的是,某天夜里,三连的葵花地突然被牦牛群踩得稀烂。修世武带着战士沿蹄印追查,最后...
1962中印边境往事(八)——兵抵察隅河谷 - 知乎
1962年11月6日,丁指各主要指战员进入察隅地区,其中左起第9名是丁盛 11月6日,丁盛和其他指战员抵达察隅地区,并正式在此开设指挥部(简称丁指),而其所属部队已先期抵达该地进行集结,并开始对印军阵地展开侦察,重视情报工作历来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在11月2日130师抵达察隅地区后,第153团团长和长度军分区侦察科副科长...
1950年解放军,到达边境赛图拉哨所,竟发现坚持戍守在此的国军?
一周后,中央军委发来专门指示:对这八名在极端环境下仍坚守岗位的军人,应给予充分肯定和妥善安置。他们可以选择回乡生活,也可以选择留在部队继续服役,国家将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人意外的是,其中有五名战士表示愿意留下来,继续为保卫边疆贡献力量。他们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也熟悉这里的环境,希望能够...
罕见,中央军委为一个团直接指定驻防地!察隅花生从此成“金豆”
〔注2〕:中央军委在《关于进军西藏的训令》中命令126团进驻察隅地区。中央军委直接向一个团下达驻防命令可见其重要性。 (注:文中图片除“察隅花生”一张由作者拍摄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鲁原:男、汉族,1962年7月生于西藏察隅,籍贯山东平度。1979年12月应征入伍,服役于驻藏56108部队。1983年10月起,先后在四...
1961年,中央军委组建空15军,为何驻防武汉军区?军部选址有讲究
空15军军部在武汉军区领导机关附近,既能确保就近指挥,又能依托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本部各项建设,可随时遂行中央军委赋予的战略性任务。综上所述,空15军驻防武汉军区,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兵种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也考虑到了湖北的地理位置优势。空15军正式成军后,一直是中央军委的重点建设对象。成军数十年来,空15军从...
解放军577团抓阄调防记:八连抽中调令 坝上土豆吃一年
对此,杨栓晓老书记后来也表示,连长当时是这么说的,但究竟是真抓阄,还是团领导的一种特殊策略,到现在也说不清楚。不过,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许是当时领导层在面对一个敏感的单位调动问题时,为了避免直接指定可能引起的负面情绪,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手段。通过“抓阄”,在形式上制造了一种“公平随机”的氛围
察隅河畔,守望相助 - 中国国防报 - 中国军网
自1951年进驻察隅以来,边防官兵把驻地当故乡,把僜人百姓当亲人,通过与僜人融在一起、干在一起,实地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们下足绣花功夫,做燕子垒窝的功课,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不做空喊扶贫口号的虚功,也不因部队改革、人员变动等随意改变既定计划,而是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用深情厚谊...
“绝不把领土守小了 绝不把主权守丢了!”他们为每一寸国土生死守护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 匡思静:将教育课堂搬到烈士陵园来,让孩子们同我们官兵一起缅怀先烈,听先烈们的英勇故事,让他们从小就崇尚英雄,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汲取好好学习的奋进力量,将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 饶平曾是“墨脱戍边模范营”的某连尖刀班班长,2004年7月7日,参加武装巡逻返回途中,遭遇泥石流,他奋力将战友推出...
一支英雄的部队刀枪入库,扶犁生产,究竟为了什么?-包头市昆都仑区...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正式命令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军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一声令下,8万多名官兵脱下军装,变身为屯垦戍边的战士。一次性组建了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和4个建筑工程团,1个汽车团和2个汽车营,总人口约17....
繁荣兵团·新时代新征程丨新疆图木舒克:黄沙里种出“金豆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四团兴安镇,一个镶嵌在沙漠里的新兴小镇,8年前,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基地。 航拍五十四团油莎豆种植基地。贺跃摄 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包围,没有沙进人退,唯有和风沙抢生存。在不断的尝试与挫败中,五十四团形成了...
忆任荣同志在察隅边防片段(一)_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忆任荣同志在察隅边防片段(一) 任荣首长是一位久经革命考验、工作特别认真,作风十分严谨,非常关心群众的老红军干部。 1964年,任荣同志从沈阳军区38军政委调任西藏军区副政委。他到职不久,从工作情况反映,得知驻在藏东南一隅的察隅边防153团,是原从云南方向进藏的14军部队。进藏后,长期驻在察隅,守卫边防。这支部队,...
“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察隅位于喜马拉雅和横断山脉交界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这里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600米,交通不便、人迹罕至,崇山峻岭间,溪流冰冷刺骨,沼泽暗藏危险,蚂蟥肆虐嗜血……国庆前夕,西藏军区某边防团米古边防营五连官兵在连长王奉爽的带领下,再次向密林深处某点位挺进,执行大雪封山前的最后一次巡逻任务。一 “向前,...
坚守“遥远的地方”——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支普齐边防连
坚守“遥远的地方”——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支普齐边防连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支普齐边防连官兵奔赴海拔5700多米的点位,官兵们手拉手走过碎石路。诺木青/摄 地处阿里高原的支普齐,藏语意为“在那遥远的地方”,打开电子地图,可以看到它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从北京出发需要走将近5000公里的路程。驻守在这里的支普齐边防连,是...
耸立山巅的界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某边防连守卫着一个山口要塞,是距团机关最偏远的连队,一年四季人迹罕至。每当有人员车辆经过营门口,官兵都会自发列队致意。该连陈连长说,这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彰显着边防官兵“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人民请放心”的使命情怀。 某边防连前哨班,驻守在海拔5100多米的雪线之上。那里只有3名战士执勤,平时...
强军路上丨扎根边关 守望万家灯火 - 中国军网
走进西藏军区某边防团“高原戍边模范营” 扎根边关 守望万家灯火(强军路上) 图①:岗巴营战士在打扫石碑上的积雪。马 科摄 图②:岗巴营官兵与国旗合影。刘煜钦摄 雪域高原,群山耸立,座座哨所点缀其间。日前,记者走进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岗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