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不足6000只的黑麂,他家冷库里有4只
浙江检察网衢州讯 黑麂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全世界仅存不足6000只。但在常山村民的夏某某家中,却一次查获了4只,只是,全都已经死了! 除了黑麂,夏某某家的冷库里还藏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角鸮(俗名猫头鹰)、鹰,以及豹猫、鼬獾、尖吻蝮、眼镜蛇等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为什么一个村民
全世界不足6000只的黑麂,他家冷库里有4只常山“野味大亨”获重刑...
全世界不足6000只的黑麂,他家冷库里有4只 黑麂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全世界仅存不足6000只。但在常山村民的夏某某家中,却一次查获了4只,只是,全都已经死了! 大量被非法捕猎的动物 除了黑麂,夏某某家的冷库里还藏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角鸮(俗名猫头鹰)、鹰,以及豹猫、鼬獾...
#保护# 全世界不足6000只黑麂,他家冷库... 来自锦江检察 - 微博
近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法院对夏某某以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6万元@检察日报 °全世界不足6000只黑麂,他家冷库有4只!浙江... 重庆检察 全世界不足6000只黑麂,他家冷库有4只!浙江常山“野味大亨”获重刑 û收藏 1 评论 ñ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
全球不足6000只,2017年在浙江村民家冷库就有4只,冰冻堆成小山
2019年4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民警在浙江常山县的一户村民家中搜出了堆成一座小山一样的动物制品。 有些已经被肢解,有的被脱毛,有的还是完整的动物死体,在这些动物中甚至还有很多是国家保护动物。 经过清点有300多只,其中有一种还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世界的野生数量也不足6000只,而在他家的冷库中却...
全球不足6000只,2017年在浙江村民家冷库就有4只,冰冻堆成小山
2019年4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民警在浙江常山县的一户村民家中搜出了堆成一座小山一样的动物制品。 有些已经被肢解,有的被脱毛,有的还是完整的动物死体,在这些动物中甚至还有很多是国家保护动物。 经过清点有300多只,其中有一种还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世界的野生数量也不足6000只,而在他家的冷库中却...
全球仅浙江省有!2016年农民在樱桃林发现“镇海棘螈”,却没尾巴
镇海疣蟾是两栖动物,属于四脚蛇科,是咱中国独有的宝贝。它对环境特别挑剔,属于全球少见的超小种群本地物种,只在浙江宁波镇海区的一些低矮山丘里才有。早年主要在镇海九龙湖附近的山林里,高度不超过300米。因为它要的地方得常年湿润、温度稳、树木多、水干净,住的地方特别少,还容易被人类打扰。一直以来,镇海...
第一视点丨“莫名其妙” “无中生有” “点石成金”——义乌故事...
数据显示,2005年,义乌国际贸易额首次超过国内贸易额。和阿里一样常驻义乌的外商,已有8000多人。光境外企业经批准登记设立的办事处(代表处),就有近600家。 但从外汇管理,到外资企业登记,县级市要么没权限,要么权限不足。 时任义乌市工商管理局工作人员黄松宜说,比如登记外企常驻代表机构,外商得去杭州。顺利的,一次...
中国种子的“方舟号”
2017年,东阳市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时,东阳县原农业局种子管理站普查人员陈小央偶然在白云街道里坞门小区外的废墟上发现一片红壳粟,询问当地人后得知,这是退休教师吴广仁的“宝贝”。三四年前,有人给吴广仁送了一些红粟米,他发现这红壳粟比黄粟米糯性好,就自己种来吃。陈小央了解到...
浙江日报:浙西何以频频上演“熊出没”
十余年来,浙江黑熊的发现点位,从2011年的2处扩展到2024年的17处;拍摄记录频次从年均3次增至28次;黑熊活动范围扩大至开化、江山、遂昌、常山、淳安等五县,形成了一条依山傍水的“黑熊走廊”。 黑熊的活动日益频繁,当人与熊遭遇时,会发生意外吗?“人与熊的相遇不可避免,但冲突可以预防。”徐爱春说,山中的居民...
回顾:162户人家出现400万条蛇,村民说白娘子在此,真实原因是啥
浙江省湖州市有一个村庄,名叫子思桥村。不同于寻常村庄里的鸡犬相闻,子思桥村十分安静,安静得让人产生一丝寒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子思桥村的村民们不养家禽,不养牲畜,只养殖令人闻之色变的毒蛇。这个村子里共有162户人家,800余人,但蛇的数量竟达到200多万,并且大多数都是剧毒蛇,比如蝮蛇,眼镜蛇等...
出圈!今天,《浙江日报》整版聚焦泗门万圣村
从文字图像资料溯源,2013年村民首次放生了误捕的中华鲟,至今当地渔民放生误捕的中华鲟数量已超过400条。他们自发成立中华鲟保护协会、建成全国首个渔民主导的中华鲟主题科普馆、打造“鲟宝”IP……12年间,人口不足3000的万圣村,逐渐成为中华鲟保护的“前沿阵地”...
青田:一库碧水,惠泽于民
走进村庄,只见道路整洁、店铺林立,不少农家乐门前停满了私家车和骑行摩托。“正是这一库碧水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6年前,村民陈艮兰放弃了温州的餐饮生意,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和民宿,如今生意红火,忙得不亦乐乎。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仅在北山镇,全镇从事旅游业...
浙江有一村庄多户养了上百万条蛇
浙江有一村庄多户养了上百万条蛇,在浙江湖州德清县的水北村子思桥,这个河道密布的江南水乡藏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秘密:40多户村民家里养着上百万条蛇!最疯狂的时候,全村近百户人家总共养过300多万条蛇,连村头的石板缝里都能看到蛇信子嗖嗖地晃,被人叫着“中国第一蛇村”。这事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浙江粮仓,装的都是什么粮
耕地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导致浙江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难度大。同时,浙江作为全国第二大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仅26%左右,确保粮食供应的压力相对突出。 端稳“浙”碗饭,不仅有“量”,更要有“质”。那么,浙江是怎样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慈溪市:冷库上“云端”共享促共富
慈溪是浙江的果蔬大县,年产量近120万吨,居全省前列。像王侠浃这样,恰好有空间建冷库实属幸运。尽管需求十分强烈,但慈溪全市现有冷库容量仅41万立方米,只可...有农户笑称“种植一季不如冷藏十天”。今年杨梅季,匡堰镇钱炳村村民戚跃鹏就因为合作社新建了冷库,收入从5万元增加到了12万元,足足翻了一倍多。
全球首次!低海拔与极高海拔绵羊成功杂交,浙江援藏科研项目为那曲...
近日,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那曲高寒牧场,100余只特殊的“湖藏”杂交羔羊过了一次8月龄的“集体生日”,这是它们出栏的日子——这是全球首次在极高海拔地区实现低海拔优质绵羊与高原藏系绵羊的杂交繁育。目前,首批8月龄的杂交羔羊已展现出“长得快、繁殖性能高、耐高寒”的显著优势,成为浙江援藏结出的又一个...
浙江现有十万头野猪 这场人猪拉锯战如何解决? - 浙江日报
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朱羲说,2004年左右,他曾到普陀进行过动物调查,当时翻阅过普陀较老的县志,里面记载着普陀以前有野猪。“很早以前,普陀和宁波是相连的,那时,野猪不用游泳就能举家从宁波搬到普陀去。而随着普陀的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只要山里有野猪存活,它们重新下山也不足为怪。”昨天,我联系...
藏粮于林,浙江打造绿色“金饭碗”
2015年起,浙江持续实施“一亩山万元钱”等行动,从规模、品种、产业链、空间等关键环节入手,提升产出效益,夯实了“森林粮库”基础。 “如果规模上不来,就很难赚到钱。”龙泉市兰巨乡,食用菌种植大户项永年开着“小三轮”往山里运菌棒。当地人有种植灵芝、铁皮石斛等...
在“世界屋脊”书写传奇——浙江对口支援那曲30周年纪事
临街的一间新居内,传来哗啦啦的自来水声。57岁的女主人措加旺姆正忙着洗衣做饭。“一年多以前,我们住的还是逢雨必漏、没有厕所的自建房。家里不通自来水,每天要往返好几公里挑水,一挑就是20斤。”曾经的“烂泥村”,措加旺姆历历在目。 2021年,正是在浙江援藏指挥部支持下,总投资1.43亿元的斯定咔村美丽宜居...
浙江日报:记者走进全省最大的单体冷链物流基地——“超级冰箱”有...
泰国的榴莲、智利的车厘子、大西洋三文鱼……近年来,越来越多家庭的冰箱,被进口生鲜占据一角。进口生鲜走入寻常百姓家,少不了一台公共“超级冰箱”——冷链仓储。 日前,历时三年建成的宁波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基地迎来首票进口货物,意味着这个全省最大的“超级冰箱”,开始面向全球囤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