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教师沦为高校“大厂”边缘人:末位淘汰,35岁危机,自证价值
这一连串被当成大厂“黑话”的质问,如今也悬在高校文科教师头上。KPI越来越高,专业之间实行“末位淘汰”,35岁年龄危机,都让好不容易“上岸”的文科教师重新被推到海浪之中。自费带学生做调查、发小礼品吸引学生参加讲座以进行“学科建设”,在整个社会要求“文科”自证价值的存在主义危机下,高校教师的“自证”就...
高校教师,全员“末位淘汰”__财经头条
社交平台上各类高校教师关于“末位淘汰”的讨论 除了压力,关于以往大学老师这份工作的“稳定性”,有老师也陷入了迷茫:“入职的时候说有编制,也签了合同。但是近期学校开会宣布实行‘全员聘任制’,一律要竞聘上岗,没竞聘上的调离原岗位,停发部分薪资,不是很明白这个操作,现在到底是有编还是没编……” 即使是长聘教授...
重磅!教师末位淘汰制真相曝光!这3类人成最大输家
一、数据触目惊心:教师末位淘汰制下的“三重绞杀” 2025年多地推行教师末位淘汰制,旨在“优化队伍、激发活力”,但现实却演变为对教师的系统性压迫: 1. 绩效绑架:学生进步率、家长满意度、公开课评分构成“三维度九指标”,教师日均填表2小时,教案沦为次要任务; 2. 恶性竞争:北师大研究显示,实施末位...
大学“青椒”逃不过35岁魔咒:上岗有多难,失业就多容易
而在湖北某高校读博的李佳维则称,自己所在的学院“实打实要末尾淘汰20%的博士”,被淘汰意味着延期,需要半年后再重新开题,然后再走评审流程,“并且可能被再度淘汰”。许多针对“青椒”的项目,有“男性35岁,女性40”岁的限制,因此越年轻的青椒,申请项目的机会越多、成功几率越大。如今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年龄越来...
教师末位淘汰、全员合同制:铁饭碗砸了,老师们的出路在哪儿
政策制定者总说末位淘汰能“激发活力”,但现实却是劣币驱逐良币:擅长搞关系的混得风生水起,认真教书的反而被淘汰;行政岗变成“养老院”,教学岗沦为“血汗工厂”。更可笑的是,某高校搞出“罪已诏事件”,教师写检讨承认自己“不够努力”,把职场PUA玩出了新高度。要想破局,必须改掉三座大山:取消硬性...
重磅!教师末位淘汰制真相曝光!这3类人成最大输家
北京师范大学则是属于我国重点师范教育教学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教育显示实行末尾淘汰制度,学校人民教职公交协作减少73%。教研将会变成情报站自身人民教职工拒绝分享教案,在当下教育基础人民教职工执行多项教学任务,比如5+2教学政策教师轮岗制度教师考核制度一系列的教学政策导致人民教职工患有高发性的职业疾病,长期焦虑...
当教育沦为“末位淘汰”的竞技场:谁在扼杀孩子的未来?
某地教育局局长办公室的抽屉里,塞满了教师调动申请和职称评审材料。权力高度集中在行政部门后,"末位淘汰"演变为寻租工具。教育学者调查发现,县域教师流动中38.7%存在非正常操作,某校长三年间通过岗位调配收受贿赂达120万元。这种机制正在制造新型奴役。教师们不仅要应付教学压力,还要周旋于各种"人情世故"。某青年教师...
教师过剩成定局?预计2035年近200万教师过剩!失业后难逃3种归宿
这几年,关于教师的新闻不断传出,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所谓的“教师退出机制”,比如末位淘汰和提前退休的政策一再引发热议。 这些消息仿佛一颗颗石子,砸进了曾被视为“铁饭碗”的教师职业的平静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教师这个曾经代表稳定的职...
当教育遇上末位淘汰制: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末位淘汰制隐含着"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这种简化论在教育评价中尤为危险。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曾披露,某区使用末位淘汰制时,30%的教师因微小分数差异被判定为不合格,但这些教师中不乏市级教学能手。评价标准的高度单一化,不仅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轨迹,更抹杀了教育工作的创造性价值。在具体操作层面,该制度存在明显...
教师行业危机即将来临?高校或取消教师编制,中小学老师何去何从
中小学教师“末位淘汰”,增大教师压力,对学生影响也不小 在末位淘汰制的影响下,教师提高的工作积极性,基本源自“危机感”,属于非自愿性自我强化。这种强化很难长久持续,还容易造成反弹,和较大的心理压力,对教师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促进人的正向发展应该是奖励或激励机制,从内心深处,产生向上的力量。教师...
警惕“教师末位淘汰制”给教育带来的伤害
当末位淘汰的阴影笼罩在教师心头,创新人才培养注定是空中楼阁,缘木求鱼!当教育沦为达尔文主义的斗兽场,所有参与者都会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话再说回来:校长末位淘汰吗?(今天我在这里发声,肯定很不讨喜,一些人恨我入骨,但是有些话不得不说。如果连说话的人都没有,有何颜面直面10年、20年后的现状?)
非升即走对青年教师有多残酷?35岁被学校扫地出门,没有撤退可言
一是博士超龄问题,如果被学校扫地出门,找工作将面临尴尬的年龄危机。目前就业对年龄卡得比较严,通常招聘博士都要35岁以下,到非升即走时,很多岗位基本超龄了,尤其是做过博后的博士,合适工作更不好找。二是末位淘汰问题,职称有数量和比例限制,优秀的新教师就算都很努力,总会有一定比例下来,高校新来的教师通常...
末位淘汰制惊爆教育圈:老教师拒离岗,谁在“淘汰”教育的温度?
自上而下:管理层率先接受考核,树立公信力。某校试点“帮扶制”,末位教师由骨干结对指导,半年后全员达标。校长感慨:“比起淘汰,教师更需要的是成长的机会。”教育的答案不在冰冷的表格里,而在师生的眼神交会中;改革的成功不靠淘汰的鞭子,而靠信任的种子。教育是“养根”的事业,别让制度伤了根基 老教师...
部分高校教师遭遇35岁困境:走向失业和再就业__财经头条
#高校教师困在非升即走里#【#部分高校教师遭遇35岁困境#:走向失业和再就业】“青椒”(大学青年教师)的生存环境又多了几分变数:从预聘转长聘的“非升即走”制度全面推行,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持续扩大,房价较十年前大幅上涨等等。 学历资本在阶层晋升中贬值越来越快,在高校教师这个群体里尤为明显。正如《工蜂》第二...
2024年,别再惦记教师这个铁饭碗了:教师的失业风险与出路-36氪
退出机制虽然听起来好听一点,但其实也就是“大厂毕业”和变相裁员。 这也意味着教师岗位有可能变得和普通职业一样,需要面对竞争和淘汰。 而与此同时,中国每年还有1000万人,在不舍昼夜地考教师资格证。这千万“预备军”脚还没抬起来呢,大门就准备关上了。
文科生的职场危机:30岁后何去何从
人在职场,年龄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职场,年龄都成为了晋升的重要考量因素。特别是在企业环境中,常说的“35岁现象”其实并非仅限于35岁,许多人在远未达到这个年龄时就已经感受到了职场危机。对于文科生而言,由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技能,且在市场上可替代性高,因此在年龄失去优势后,...
高校“末位淘汰”来了?教师怒吼:谁在逼我们内卷!
支持派高呼:“混子教师早该清退!”反对派痛批:“末位淘汰违背教育规律!”案例一:年轻教授科研强、教学差,被踢出讲台专心搞研究,算不算人尽其才?案例二:老教师坚持教改十年,却因“过程评估”被迫放弃,制度为何误伤实干者?专家直言:欧美高校允许1%“懒人”存在,换来99%教师的创造力;中国高校却把“退出...
被边缘化的副高教师:不是我不努力,是时代变了?
一、副高教师的"中年危机":从主讲台到冷板凳 老张是市里重点中学的资深教师,去年刚评上副高。本以为能松口气,谁料新学期被"发配"到普通班。"尖子班全给年轻老师了,我这老骨头只能带‘后进生’。"老张苦笑着摇头,"现在学生都喜欢年轻老师,说我们‘...
教师编制改革趋势预测:铁饭碗时代终结?人事科长研判
高校的情况更为严峻。天津理工大学今年2月推行了面向全体教师的转岗退出机制,明确要求教学和科研能力"双弱"的教师让出岗位,重新竞聘。早在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就实施了"末位淘汰制",连续两个学期排名末尾5%的教师可能面临暂停开课或转岗。"非升即走":高校教师的职场新常态 在高校,一个更常见的现象是"非升即...
教师末尾淘汰制:教育中的效率与价值冲突
教育管理需要构建“过程性质量观”,将评估重心从“淘汰末位”转向“培育首位”,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当教育领域开始流行“末尾淘汰”这类管理术语时,我们需要警惕教育话语体系的企业化蜕变。教育不是生产线,教师不是产业工人,学生更非标准件。重建教育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超越工具理性,回归价值理性。或许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