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贝:跨越时代的英勇与善良
这一传奇故事在八十三年后的今天仍然被传颂,通过中国在疫情期间对他的家庭提供的帮助继续书写。在这段跨越时代的友谊中,拉贝的英勇和善良得以延续,两国人民的情感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加深。
托马斯·拉贝:《拉贝日记》弥补西方二战叙事偏差
托马斯·拉贝:十余年间,通过查阅祖父的日记手稿及相关文献,我编撰了《拉贝与中国》一书。这既是一部关于祖父的传记,回顾其在北京、天津和南京长达30年的经历,也讲述了拉贝家族四代人与中国跨越百年的深厚情谊。一次,我在德国举办一场读书会。活动后,一位年长的女士走到我面前,眼含热泪,情绪颇为激动,说...
约翰拉贝救人,拉贝日记成证,善良为何如此稀缺
而托马斯拉贝,还真把祖父的精神继承到底,不光在德国传播历史,还把日记手稿捐给了中国国家档案馆,把南京和海德堡地理距离上的一万公里,变成了感情上的零距离。一国的惨痛往事,是另一国的人用行动慢慢疗愈,这事说起来,听着就像全球版的“亲戚来帮忙”。但说到这里,不妨换个思路。这种跨越时空、跨越国籍的...
一个德国纳粹,救了25万中国人,结局让人五味杂陈
1996年,《拉贝日记》公之于世,成为控诉日本法西斯罪行的如山铁证。他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南京市政府修缮了他在南京的故居,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一行字:“一个好人,一个南京人。”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德国医疗物资紧缺。中国第一时间向拉贝的后人,他的外孙托马斯·拉贝工作的医院,捐赠了口罩和...
南京与拉贝的83年跨国互助
南京拉贝纪念馆将汇款单上的“你护我们一时,我们记你一世”放大展示;南京政府为其墓地续租40年,墓碑铺满雨花石。2020年疫情时,拉贝孙子托马斯收到中国援助的2000多套防护服、620瓶药品、3万多只口罩,83年恩情仍在延续,见证跨越世纪的互助。这份情谊,让人思考:在今日世界,我们能否如南京人与拉贝般,用善意温暖彼此?
80年跨越三代!德国医生家族与中国的“神仙情谊”,阅兵式这一幕看...
从《拉贝日记》到抗疫物资,从南京安全区到柏林医院,这场跨越80年的“双向奔赴”,诠释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冰冷的国际政治中,善良与感恩也能融化隔阂,让世界变得温暖。“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放在国际关系上同样适用。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故事,之所以...
从汉堡到南京:一个德国商人为何用生命守护25万中国人?
最惊险的记录发生在1938年1月1日:650名难民挤在他宅邸时,日军小分队强行闯入。拉贝举起日记本高声宣读希特勒演说词,出人意料的震慑让士兵们最终撤退。这种充满实用主义的周旋,使得3.8平方公里内死亡率比外界低87%。跨越世纪的和平启示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拉贝日记》时特别指出:"它修正了西方二战叙事...
一部日记,万千生命;一段恩义,跨越世纪 1937年,南京沦陷。德国人...
一部日记,万千生命;一段恩义,跨越世纪 1937年,南京沦陷。德国人约翰·拉贝没有离开。他写下24本日记,详细记录500余次日军暴行,以2000多页的铁证,守护历史的真相。他不仅以笔为剑,更挺身而出,在西门子收容所庇护了600余名中国难民。而当拉贝战后因纳粹身份陷入饥寒,南京人民纷纷解囊,募款捐物,连续多月寄送食物...
跨越四代的中国情——托马斯·拉贝续写“南京好人”故事
他与北京联合大学梁怡教授的合作已逾20年,两人共同研究拉贝日记中的文献资料,建立了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对于梁教授不辞辛劳地审校书稿,他更是赞不绝口;而对于南京大学约翰·拉贝纪念馆主任杨善友与其共同进行学术研究、筹备约翰·拉贝生平展示的那些经历,他至今仍难以忘怀。中国前驻德大使吴恳(中)和夫人(...
...发电报向希特勒求救,结局怎样,约翰·拉贝与跨越时空的守护
那些被没收的资料,当时在纳粹德国被当成“抹黑盟友的罪证”锁进了档案室,拉贝自己都没想到,这一锁就是半个世纪。从罪证到铁证 那些被盖世太保没收的日记和照片,在纳粹档案库里躺了半个世纪。1945年柏林被盟军攻占时,档案库被炸塌了一角,这些标着“作废文件”的卷宗混在废墟里,被拉贝的家人偷偷捡了回来,藏在
88年前的呐喊永不停止,拉贝主题展开幕
新书发布仪式上,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分别致辞发言。周峰指出《拉贝日记》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穿越时空的正义呐喊,跨越半个多世纪拉贝的文字依然有动人的力量。王保顶介绍了《拉贝日记》与江苏人民...
中国人对拉贝的世代感恩 - 智能助手
跨越世纪的感恩:中国人对约翰·拉贝的永恒铭记 黑暗中的灯塔 1937年冬,南京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沦为炼狱。当三十万无辜平民面临屠杀之际,一位德国商人毅然打开自家花园,用纳粹党旗与《拉贝日记》为盾,筑起3.88平方公里的"安全区"。约翰·拉贝(John Rabe)这个本该置身事外的外国人,以"南京好人"的身份,在刺刀与...
拉贝日记(法国2009年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历史电影) - 百度百科
《拉贝日记》是有并意将影片的悲惨性削弱,并且有效地尽可能地将那些暴力场面的惨烈程度降到最低点,而打造这样一部世纪惨案的影片却在限制级场面的表现上显得甚为低调。除了那场日军砍头比赛中一堆人头惨烈地罗列的镜头外,《拉贝日记》中所出现的惨绝人寰的场面基本上都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剧情人物带给观众...
四代“拉贝”的中国情_今日中国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第一次翻开祖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写日记时的情景。”谈起那些跨越世纪的往事,74岁的托马斯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娓娓道来,眼眸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1908年,年轻的约翰·拉贝初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城市生活过,不仅爱上了这片土地,更在这里娶妻生子。“1937年南京沦陷前...
纳粹商人冒死救25万中国人,晚年露宿街头,我国表示给他养老
人物·跨越世纪的“报恩” 1948年6月,德国汉堡市的街头,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国人,握着一个老年乞丐的手,激动地说: “约翰·拉贝先生,总算找到您了! 我是中国政府的工作人员,特意代表南京25万老百姓,前来感谢您的救命之恩!” 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大叠美元,塞进拉贝的手中,深情地说: ...
昨天阅兵仪式,最让人惊喜的不是...@霄风扯船篷的动态
因为他爷爷约翰拉贝可是咱南京的大恩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那段黑暗时期,约翰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一起搞了个安全区,救了20多万中国人的命 。他还在自家院子里挖了防空洞,保护了600多个难民 。老爷子还天天写日记,把日军暴行都记下来了,这就是后来特别有名的《拉贝日记》。 托马斯这孙子也挺靠谱,继承了爷爷的遗志...
...一个德国人在危难之际,收到了中国捐赠的2000美元_约翰·拉贝...
从约翰·拉贝无私救助25万中国同胞,到他的外孙女在半个世纪后冒着压力出版《拉贝日记》,再到他的孙子在医学领域为中德友谊添砖加瓦,中国人民与拉贝家族的深厚情谊已经跨越近一个世纪,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拉贝的后人呼唤援助,心怀善意与感恩的中国人民,必定会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1948年,德国的大街上,一...@地瓜街头采访的动态
他还成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继续传播人道主义精神。 2018年,托马斯还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成为连接中德两国的重要纽带。 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情缘,从祖父约翰·拉贝开始,已经延续了四代人,跨越了一个多世纪。这段跨越时空的友谊,见证了两个国家的沧桑巨变,也诠释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 - 勇气、正义与善良。 拉贝...
“我可以逃走吗?我认为我不能!”拉贝主题展开幕,铭记至暗时刻…
开幕式上,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江苏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保顶,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分别致辞发言。周峰指出《拉贝日记》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穿越时空的正义呐喊,跨越半个多世纪拉贝的文字依然有动人的力量。王保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