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遗拾光 | 射阳草编:一叶黄草中的千般巧思
草编是一种采用苇、蒲、草、麻等原生态材料,运用柴撕、石磙、竹夹、刀、剪、纺纱车等简单工具,制作成篮、席、摺、篓等多种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技艺。 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另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
浙江出土7000年前芦苇席 系中国现存最早编织品
中美科学家鉴定了一片出土自浙江的芦苇席,距今有大约7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准确鉴定和测年的编织品。 这片席子,就来自大家还蛮熟悉的地方:余姚田螺山遗址。 这个遗址,小记之前已经报道过好多次,它属于河姆渡文化体系,也就是河姆渡人住的地方,2004年开始发掘至今,已经12年了。去年刚鉴定出的茶树根,证明...
7000年变迁:席子的历史角色与文化意义
浙江出土的7000年前芦苇席,经过中美科学家的鉴定,确认其源自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体系。这片席子距今约6645至6775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比中国最早的丝绸遗存还要早至少1000年以上。研究显示,席子残片中的植硅体和细胞形态与现代芦苇高度一致,从而推断出这些席子可能由芦苇茎秆编织而成。在古代,席子不仅是...
非遗草编:传统技艺的现代魅力与传承
草编,这一以草本植物为原料的传统编结技艺,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河姆渡文化时期,距今已达7000年之久。在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众多以植物纤维精心搓制的绳索,以及采用精湛的二经二纬编织法制成的苇席残片。这些珍贵的实物遗存,不仅见证了中国草编的悠久历史,更展现了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便已掌握的制...
草编艺术:从古代传承到现代的绿色手工艺
据历史记载,截至2012年12月30日,中国发现的最早草编遗物是由河姆渡人制作的,其历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此外,《礼记》中还记载,周代时期已经出现了用蒲草编织的莞席,那时便有了专业的“草工”来制作草编器具。周代已有草工制作莞席,春秋战国时期应用广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萱麻和蒲草更是被用来编织斗笠,展现...
源远流长五千年 “一草一稻”总关情
遗产地与余姚河姆渡遗址相距仅20公里,继河姆渡考古发现7000年前水稻遗存后,遗产地三星村芦家桥发现的水稻遗存和炭化草席碎片表明,5000年前古林先人就种植水稻并开始利用野生草料编制草鞋、草帘、蓑衣和草席等。这为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国家级非遗·草编🌾
🌿草编,这一古老的工艺,起源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利用各种柔韧的草本植物,编织成各种实用的工艺品,如草席、草鞋、草扇等。🌱草编的原料广泛易得,因此在中国民间非常普及。📜《礼记》中记载,周代已有专业的“草工”制作莞席等用品。🎋春秋战国时期,草编已经用于制作斗笠等实用物品。👣秦汉时期,草编在...
席出东方 | 一“席”窥史,聊聊考古发现的那些“席” - 知乎
距今约7000年前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出土了数十片芦苇席残片,最大面积达一平方米。经植硅体分析确认由芦苇茎秆编织而成,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有明确测年的编织品之一。这些席子可能用于铺地或作为门帘,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居住习惯与编织技术。
宁波河姆渡遗址,七千年前文明基因库,河姆渡解码人类源代码
七千年前的晨露突然从黑陶碎纹里蒸腾成 越绝书 失传的扉页 穿防晒衣的孩童蹲在第四文化层 考古刷轻触骨耜残件的刹那 姚江淤泥中漫出 吴越春秋 记载的 断发文身 者 他们兽皮裙摆掠过的岂止是灰坑剖面 分明是长江流域的文明源代码正被数字画笔重新编译
古人如何避暑!2000多年前的凉席,刘备当年卖的应该也是这种吧_席子...
人们总觉得古人避暑只能靠扇子和汗水,其实在考古工地上,泥土里挖出的东西早已告诉答案。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里,出土了大量“人”字形编织的蒲草席残片,形制与今天市场上卖的草席、藤席几乎无异。那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稻谷刚种下,陶器刚烧好,先民就已经把“躺得凉快”这件事研究透了。
余姚草编——传承的坚守与没落的窘境!访余姚草编传承人杨小珍
余姚草编——传承的坚守与没落的窘境 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草编代表性传承人杨小珍 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已经用芦苇编织席子,铺在干栏式建筑的顶上遮风挡雨,足见余姚草编历史之悠久。 据历史资料记载,清乾隆年间,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余姚。《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曾有...
草编——七千年过去了,人类还在使用它 - 知乎
草编是一种利用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其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据考证,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约7000年的历史。到了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包括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
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河姆渡文化与江南先民的生活
河姆渡聚落持续使用2000年,同期沼泽文明平均存续仅300年。河姆渡遗址 结语:潮湿催生的文明之光 当现代建筑师为上海黄浦江畔的防潮堤坝颁奖时,或许该把第一座奖杯颁给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他们用木桩、艾草和陶罐证明:人类从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最敏锐的观察者与学习者。正如遗址中那件刻着稻穗纹的陶钵所示:...
草编艺术的历史与现代魅力解析
草编艺术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那时人们已开始以草本植物为原料,编织出各种生活用品。随着历史的演进,至周代,《礼记》中便有记载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且已出现专业的“草工”负责制作萑苇之器。至春秋战国时期,萱麻和蒲草更是被巧妙地编织成斗笠,为人们提供遮阳之用。秦汉时期,草编已广泛流行于...
古林白麻筋草席:千年编织技艺的美丽传承
黄古林草席的编织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在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的苇席残片,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宁波草席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销往国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品之一。在千年以前,从横街、集士港到高桥镇,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水带,它就是广德湖。广德湖“广袤...
“中国编织凉席之都”--台州编织凉席(上) - 知乎
乡村处处织席人,家家户户编织忙 中国席编历史由来已久,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席织品,由此可见浙江席编闻名遐迩。
平度手造·草编|指尖上的灵动编织 赋予植物崭新生命
用指尖上的灵动编织,赋予植物以崭新的生命力。这种神奇的手艺,谓之“草编”。最早的草编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时期;令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 草编在漫长的传承过...
走进草编艺术,感受非遗传承的魅力
草编技艺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据考证,截止2012年12月30日,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