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时隔26年回国,看到墙上写的一句标语,顷刻间泪湿满襟 - 苏文...
当听到机长说“我们已经进入中国领空”时,天知道杨振宁的心情有多激动。“中国”这两个字,很长一段时间里,总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傍晚时分,飞机抵达了上海国际机场。在出口,杨振宁看到了年迈的母亲带着几个弟妹们,在翘首以盼等待着他。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随后,杨振宁去了上海华山医院,看望了病重的
杨振宁逝世传闻真假?施一公发声澄清
但一个名为“θ-τ之谜”的实验难题打破了这一信念。两种粒子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却衰变成不同数量的介子。如果宇称守恒,它们就该是两种粒子;但如果它们是同一种,就意味着自然界存在“左右偏好”。杨振宁与李政道大胆提出:宇称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中可能不成立。他们建议通过测量粒子自旋与运动方向的关联来验证。1957年...
1973年毛主席会见杨振宁时预言
1973年7月17日傍晚,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会见了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作陪的还有周总理和杨振宁的老师周培源先生。当周总理、周培源陪着杨振宁一同走进毛主席书房时,身体已经很不好的毛主席特意从沙发上站起来向客人表示欢迎。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说:“主席,这就是杨振宁博士。”这是杨振宁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毛主...
100岁杨振宁终于赢了,多年前一句“盛宴己过”,印证如今的诺奖
2004年,潘建伟教授团队第一次在国际实现了5光子纠缠,这项技术的成功引起了杨振宁的兴趣,在中科院院士 ,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的邀请下,潘建伟于2005年第一次见到了杨振宁,并向他介绍最新的量子信息技术。他们的交流整整持续了一个上午,杨振宁对量子信息方面的工作非常认可,并且告诉潘建伟教授,激光有无限的未来,...
杨振宁情史!
这已经不是杨振宁家第一个发生矛盾,1964年前后,杨振宁和父亲杨武之被安排在瑞士和香港见过几面。杨武之自己也很矛盾,他希望儿子回国,但也知道回国后,做研究的条件几乎没有。一次晚饭后,全家人又聊起这个话题。杨武之说:“我小时候中国连一根针都不能做,现在中国可以大炼钢,从来文盲满地都是,现在小孩都可以...
103岁杨振宁逝世,半世纪的误解与辉煌
然而,杨振宁年少时,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贫苦和家人的离别。当时,中国正经历着内忧外患、国弱民穷的困扰,战乱纷纷,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救国,一些优秀学生被派往国外学习现代科学,杨武之也在这批留学生之列。父亲出国时,杨振宁还不满10个月,这一别就是5年。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独自照顾着这个小家,在杨振宁眼里...
21年无子无产,翁帆为何仍守杨振宁?9颗冷冻卵子揭开谜底
如今,21年过去,当初所有的质疑与喧嚣都已沉寂。杨振宁拄着拐杖,精神矍铄;翁帆陪伴在侧,眉眼间满是从容与淡定。他们住在清华园的普通住宅里,散步、读书、听音乐,日子规律得像一台精准的钟。杨振宁曾预言:“三四十年后,这段婚姻会成好罗曼史。”现在看来,他赌对了。时间最终证明,翁帆图的,不是钱,不...
杨振宁103岁辞世,清华少年到归国院士的圆满人生
2025年10月18日中午,103岁的杨振宁在北京逝世。这位从清华园走出的物理学家,一生划出一个完整的圆:少年离乡、负笈海外、登顶科学之巅,最终落叶归根。他最深邃的贡献,并非大众熟知的诺贝尔奖,而是一个诞生于1954年的数学构造——“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今天,它已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支撑着我们对宇宙最基本...
杨振宁多次到访华中科技大学,曾在汉准确预言:中国20年内必有科学...
他预言“30年内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杨振宁教授还多次参与华科大人文教育活动,与时任华中理工校长杨叔子院士就学科建设、人文与科学融合等展开深度对话,其“重基础、重交叉”的治学理念深刻影响了华科大从工科强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进程。2007年,杨振宁携夫人翁帆重返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出席奖助学金捐赠...
杨振宁预言的一个证明
杨振宁中小学生面临挑战作家文学创作教育观念光明日报社二十世纪中国青少年预言作家出版社送来一本该社出版的"二十世纪最后一本书"——《全国重点院校免试入学新生作文选》,并希望写点什么,发表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博览群书》上.事实上,自1999年亦是应报社记者之约,写了《张天天现象——当代教育观念面临挑战》以来,本...
走投无路的量子力学:杨振宁先生说“盛宴已过”背后的真正含义
如果"盛宴已过"指的是高能物理学的"盛宴已过",那问题就复杂了。 我们知道,高能物理学又称粒子物理学或基本粒子物理学,它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在很高的能量下,这些物质相互转化的现象...
杨振宁回国后收到一纸条,看完后却痛哭失声:有邓稼先,国之大幸...
1964年10月,中国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为自己祖国的强大感到非常激动。但是杨振宁心中却一直有个疑惑: 中国的原子弹,真的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吗? 虽然,杨振宁相信自己师友的实力,但是这个疑问却隐隐不去。当年,美苏两国均声称,中国能拥有核武器,都是出于自己的“帮助”。苏联人认为...
100岁杨振宁教授,国宝般的存在,他在科技教育上有哪三大贡献?
在部分物理学领域,现在清华已经接近世界顶尖大学的水平。有人说,杨振宁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这是他不了解,有人说,杨振宁回来是养老享福的,这就是小人之心了。杨振宁在82岁的高龄时,还在给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上课,上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基础物理课。杨振宁在国外基本没有当过老师,一直从事物理研究。回来之后他说...
它被科学家称为幽灵粒子,杨振宁预言没有质量,被日本科学家推翻
由于幽灵粒子不存在与三维时空中,所以我们很难对它进行直接观测、研究,籍华裔物理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根据理论曾经预言中微子的静止质量是零,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在宇宙中又诞生了一种除光子外另一种静止质量是零的物质,但是仔细推敲,杨振宁中微子静止质量为零的预言又站不住脚,一个静止质量为零、运动速度...
杨振宁李政道曾经有机会研究和实现“毛主席科学预言” - 知乎
——杨振宁李政道都曾经有机会参与毛主席启动的科学创新工程 1973年7月1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接见了诺贝尔奖得主、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周总理作陪,杨振宁的老师周培源把杨振宁领到了毛主席的中南海书房。当时,周培源正在积极完成毛主席安排的一个科学任务。
102岁物理学家杨振宁北京逝世,科学遗产规范场论永存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一个大胆构想:用非阿贝尔规范对称性描述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起初,学界冷眼旁观——方程预言的粒子质量为零,与现实不符。但数学的美感往往先于实验显现。六十年代,希格斯机制补上了关键一环,赋予粒子质量,使理论落地生根。从此,标准模型拔地而起。电磁力、弱力、强力三大基本作用力,...
百岁杨振宁:一个公式统治世界
昨天(2022年10月1日),杨振宁先生迎来了他的100周岁生日。 平时多有留意的人,大概会发现,杨振宁先生的“百岁华诞”,已经被庆祝了好几次。这首先是因为一个谬误:在杨振宁的护照上,出生年月日被错误地写成1922年9月22日。另一方面,由于新历与农历的差异算法,最早有人在去年就庆祝了杨振宁的“百岁华诞”。 惯常见到...
为何杨振宁逝世震动科学界?北京告别103岁物理大师
他曾说,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得了诺贝尔奖,而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这句话比任何公式都更有重量。在一个曾把“学好数理化”当作出路的时代,杨振宁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鼓舞。他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参与世界科学的对话,还能定义它的方向。他早年赴美求学,曾因时代原因加入...
邓稼先的一封信为何让杨振宁热泪盈眶?
这一分别,就是20多年。 1971年,杨振宁作为美籍知名学者获准访问中国,这是他26年来首次踏上故土。杨振宁的访华会见名单中,邓稼先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位昔日的同窗好友已是核武器研制的重要领导者。 在北京十几日的相聚中,两人有聊不完的话。当时在杨振宁心中有一个疑问:美国报纸曾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