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育儿“追高战”:30万成本,副作用不断,只为孩子“170上岸”
3岁的儿子身高94.6厘米,这本是个接近平均值的数字,在某育儿APP中却代表着“中下水平”,发出了偏矮预警。根据APP预测,儿子的成年身高可能只有1.65米,这个数字成为击垮陆旭心理防线的爆破点。“至少要到170”的执念,让这个上海家庭陷入一场没有终点的身高内卷。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诊室里,医生用不到5分钟的面诊时间给
媒体评中产育儿“追高战” 身高焦虑下的抉择_新闻频道_中华网
媒体评中产育儿“追高战” 身高焦虑下的抉择 陆旭身高1.83米,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孩子的身高抓狂。他的儿子三岁时身高94.6厘米,这在某育儿APP中被标记为“中下水平”,并预测成年身高可能只有1.65米。这个数字击垮了陆旭的心理防线,他希望儿子至少要长到1.70米。于是,上海家庭陷入了一场没有终点的身高竞争。 三甲医院...
30万“追高战”背后的中产教育焦虑:从奶粉到生长激素,我们交了...
中产育儿的"身高内卷"现场直击 育儿APP的百分位曲线成为新一代中产家长的噩梦制造机。陆旭的家庭并非个例,数据显示上海某三甲医院儿童内分泌科年接诊量5年内增长300%,其中60%是身高处于正常范围却要求干预的"追高族"。这些家庭遵循着相似的行动路径:补剂、运动、针灸、医院往返,最终大多会站在生长激素的抉择路口。
中产家长「挤爆」儿科,身高焦虑让药企年入百亿
早在1950年代,就有学者成功在体外化学合成出人生长激素,后来逐渐投入临床使用。目前,这类产品已获批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身材矮小等多个适应症,是不少家长心中的“追高”良药,也是市场热捧的百亿级消费医疗单品。 市面上,常见的生产激素有粉剂、短效水剂和长效水剂3种类型,区别主要在于注射频次...
科学管理身高 避免过度焦虑 医生提醒这些“追高”手段不可取
对于一些想要“追高”的家长,科学引导尤为重要。医生也特别提醒: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医学对身高的干预都要基于专业、科学地评估和检查。此外,若想寻求医学干预,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切勿轻信一些机构夸张的商业宣传,盲目注射生长激素、冒险“断骨增高”等更偏激的手段,更是严重影响健康,甚至造成不...
中产家庭的“富养孩子”,只不过养出了新型穷人?
有博主把“童年富裕症”归为中产娃跌落的关键。 这让人不禁纳闷,富养孩子,居然是在害孩子? 看到“童年富裕症”,鱼Sir想起前两年另一个颇为流行的叙事:中产家庭的孩子“出生即巅峰”。 这种说法的逻辑是: 这代中产孩子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期,自幼享受...
“消失的爸爸”:中产育儿博弈 - 澎湃在线
李一慢是育儿 KOL(关键意见领袖),从 2007 年开始在博客上分享育儿心得,他的文章很快就达到了百万的阅读量,他也是各大网站、育儿杂志上的专栏作家。为了写专栏,他曾经访谈过 70 多个爸爸,他们都是对育儿有经验和心得的。“中国育儿方面是妈妈投入得多,但不能说爸爸就没有。”李一慢说。 李一慢家的餐厅...
中产父母,高价抢大学生带娃暑假一到,... 来自人物 - 微博
【中产父母,高价抢大学生带娃】暑假一到,城市里的育儿江湖便暗流涌动——一边是中年父母迫于工作和带娃的双重压力,想找到外包的帮手;一边是大学生摩拳擦掌,在社交媒体的帖子下复制粘贴自己的介绍,“211研究生在读,英语专八,有英语教资证明,有普通话证书,会开车”,以此吸引青睐。 带娃正在成为“知识经济”的蓝海...
被群嘲“巨婴”的中产家长, 为何活成了全社会最焦虑的一群人?|...
然而,“如何做父母”恰恰是我们制度化学校教育的一个盲点,对大多数人来说,目前仍然依靠对父辈教养方式的模仿借鉴来为人父母,而面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充斥的各种教育资讯和似是而非的育儿言说,家长在不同的育儿“选项”中频繁切换与试误,也增大了陷入角色混乱和冲突的风险。更何况,在完成母职/父职角色身份“自我...
中产破防第一步:孩子念国际学校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中产破防第一步:孩子念国际学校 原创 崔斯也 努力了半生的家长们,愿望是继续努力,给孩子一个“松弛自洽”的人生。 作者| 崔斯也 题图| 《三十而已》 中产家长们似乎并不会计算所谓的“投资”和“收益”。努力了半生的家长们,愿望是继续努力,给孩子一个“松弛自洽”的人生。
中国中产的坑,美国二十年前已经踩过一遍了(二)
与托尔斯泰所说的正好相反,不幸的中产家庭都是相似的。美国有娃家庭申请破产的主要原因 你今天就可以问自己的五个问题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费用并不高。与美国相同,中产家庭若选择更“中产”的生活方式:补习班、月子中心、育儿嫂,也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无论在哪儿,中产家庭的生活,
中产父母,别跟着北大教授“瞎矫情”?
初看这个片子,很多人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县中和市中的资源差距上。就像我身边有不少中产父母就对林小英教授的想法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林小英教授说得都对,但并不适合中产父母。 且不说,中产父母的孩子基本都在市里甚至一线城市读书,本身就处于“多吃多占”优势地区。...
4亿中产遭遇返贫危机:当代中产的“作死”,比失业更可怕! - 知乎
2、普通父母盯语数英,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放弃所谓素质教育,死磕语数外,搞语数外不需要花什么钱,网课资源极度丰富的今天,大部分优质资源都免费,关键是耐得住性子用起来。很多牛妈育儿根本花不了多少钱。比如(举例是说不完的,我整理合集放在最后了) 3、如果想考年级前三的话,学习上一定要有方法,有规划!不要被一...
面对育儿,当代新中产是不是最焦虑的一代?-36氪
综合年龄和婚姻状态,大多数新中产正面临着育儿和子女教育的问题。中产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同时拥有一定的财力和社会地位,已成为教育行业的主要消费者。而即使按照划定标准同为中产,不同的中产人群之间仍有不小的差异。如何把孩子留在中产阶层,甚至可以再往上跃迁,当代新中产在子女教育方面也许是最焦虑的一代。
中产阶层脆弱的巨婴是怎么养成的? - 澎湃在线
不过,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在精细程度上,美国中产家长是远远比不上中国中产家长的。即使是对互联网世代,我观察到的美国家长的育儿风格普遍都很放松、粗糙。比如喝凉水、穿得少、不吃就算了绝对不喂、满地打滚、脏就脏、爬树、玩水、不垫汗巾、不干预使用纸尿裤……真是百无禁忌,快高长大。我初次看到这种情景,...
中产妈妈自曝现状:“我45岁,银行行长,裸辞带娃逃离内卷,现崩溃了”
中产妈妈自曝现状:“我45岁,银行行长,裸辞带娃逃离内卷,现崩溃了”作为家长,你是否也曾思考过这些问题:人生是旷野还是囚笼?教育到底应该是野蛮生长还是规行矩步?在一档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我们能够看到各个国家社会环境下的学生,接受着怎样的教育体系影响。在德国,性教育被摆上桌面,在小学阶段,...
985中产妈妈的“反鸡娃”实验,是另辟蹊径,还是极端的个例?
985中产妈妈的“反鸡娃”实验,是另辟蹊径,还是极端的个例?自媒体账号“真实故事计划”讲了一个985中产妈妈的育儿故事,故事的梗概是:一对中产夫妻,在北京海淀买了学区房,可是孩子由于和其他孩子的性格不合,遭遇了霸凌。孩子的成绩很好,可是在格格不入的环境下,性格越来越差。所以,他们果断把孩子送到仓平...
月薪3万仍不敢生育:中产家庭的“铺路焦虑”与生存困境
当李先生40岁重拾课本考取香港硕士时,他书架上的考研资料与儿子的奥数习题册形成了奇妙对照。这位年收入30万的中产父亲,正用最极端的方式为孩子规避高考风险——而这只是当代中产育儿图鉴的冰山一角。教育军备竞赛:没有硝烟的代际战争 香港硕士学历成为跳板,跨省陪读变成常态,职业导师团进驻家庭...这些看似疯狂的...
顾祥|为什么中产易出贵子:从社会分层到... 来自冰曦微语 - 微博
【顾祥|为什么中产易出贵子:从社会分层到教育差距的实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逐渐出现从“寒门出贵子”到“中产出贵子”的趋势,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呢?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二零一八年数据,分别考察了贫穷阶层、中产阶层、富裕阶层家庭孩子的成绩,以及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通过有序Probit模型...
3000万中产富养娃?很可惜,童年富裕症,正在制造一批批新型穷人...
和大家说一个有意思的事,前阵子,我写了一篇爆文其实,我们这种双985、一线A8中产家庭,已经没必要鸡娃了,引发10万+讨论,至今仍有很多家长在评论区共鸣: “我们做家长的努力托举,给娃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娃只要健康快乐成长就好” 不可否认,咱们做家长的,富养孩子的初衷是好的,自鸡的精神也是值得表扬的,但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