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何将主动撞击一颗小行星?远不止“撞一下”那么简单!
其最大价值在于获取小行星防御核心数据,测量偏转效率是最直接的目标。通过对比撞击前后小行星的轨道,科学家可以精确计算出这次撞击给了小行星多少“动量”,从而得到一个关键的参数——“β值”(动量传递系数)。这个数值对未来设计任何真实的偏转任务都至关重要。撞击就像一次“主动地震学”实验,通过分析撞击坑的大小、形状、喷出物
[共同关注]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验证防御方案 危险和价值...
正在播放[共同关注]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验证防御方案 危险和价值并存 小行星值得探索 《共同关注》 20250906 00:47:38 本期内容 [共同关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铭记伟大抗战精神 矢志强军报国 00:04:41 [共同关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人士 中...
郭帆又要连夜改剧本?专家解读我国为何要主动撞击一颗小行星
为何要主动撞击小行星?此次验证任务的难点和意义何在?对此,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研究员唐正宏表示,此次任务主要是为了测试并验证通过动能撞击偏转有潜在威胁小行星的技术可行性,为未来保卫地球做准备。毕竟,理论计算和地面模拟终究有局限,只有真撞一次,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数据。唐正宏强调,中国...
撞击小行星,为何是最优解?
2022年9月26日,NASA的DART航天器以6.6公里/秒的速度撞击小行星Dimorphos,使其轨道周期缩短了33分钟,首次证明人类可以主动改变天体运行轨迹。但这项任务存在明显局限:撞击后观测依赖地面望远镜,无法实时评估溅射物影响。中国计划采用的"双航天器协同"模式,将弥补这一技术空白。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数据显示...
中国为何要撞击一颗小行星?这一计...@陈陈视野的动态
明面上的原因是避免地球被小行星撞击,保护人类,彰显大国担当。而深层的原因,其实就是向世界秀肌肉。 刚刚结束的阅兵,全世界都还没有回过味来,甚至有人对阅兵式上的东风-61和东风-5C是否能覆盖全球产生了质疑。那么,中国这次直接选择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外撞击一颗直径百米级的小行星,若精准命中,其战略价值远超军...
中国正式启动小行星撞击计划,不仅能保家卫国,还能保护全人类?
根据吴伟仁院士的介绍,中国准备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然后在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以外对小行星进行撞击。解除目标小行星在未来100年内撞击地球的风险。听着是有点夸张,但是这不是开玩笑,有图有真相的。这就代表着,中国不仅有能力保家卫国,也有能力保卫全人类。什么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中国为何要主动撞击小行星?三大战略意义揭示大国太空布局
联合国已将小行星撞击列为人类生存头号灾难,2022年我国将其纳入航天八大行动声明。墨西哥湾陨石坑的考古证据显示,直径仅1公里的小行星就足以引发全球性生态灾难。我国规划的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正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响应。不同于传统被动监测,中国方案强调主动防御能力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
中国为何规划撞击小行星?测试动能防御技术守护地球安全
而中国的目标是一颗单独的近地小行星,将直接测量其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变化,技术挑战更显独特。此外,DART计划主要依赖地面望远镜和伴飞的小型立方星进行观测,而中国将由主航天器自身携带功能强大的多个载荷进行近距离、长时间的精细观测,有望获得更详尽的撞击过程数据。此次任务的价值巨大且多方面。其最大价值在于获取小...
中国为何要撞小行星?6.5公里/秒撞击防御地球灾难
中国方案的独特性与增量价值,绝非仅仅是“跟跑”或“重复”,而是体现在其精细化观测与数据获取的深度和广度上。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22年实施的DART计划有所不同,NASA主要依赖地面望远镜和伴飞的小型立方星进行观测,其目标是一个双小行星系统,通过测量轨道周期变化来评估撞击效果。而中国的目标则是一颗...
上游科考室|中国要撞击小行星,目标是谁?为什么撞?怎么撞?
在9月5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吴伟仁介绍,太阳系中有数十亿颗小行星,它们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浩瀚的太阳系中...
中国为何要“主动撞星”?揭秘小行星防御背后的太空战略棋局
选定作为靶标的小行星直径约半个足球场大小,距地1000万公里,既保证安全距离又具备实验价值。任务最精妙之处在于"双伴飞"设计:前导观测器将绘制小行星三维地图,识别最佳撞击点;后续观测器则记录溅射物分布等动力学参数,这些数据对完善防御模型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宣布向国际伙伴开放数据共享和载荷搭载机会。这种开放
中国小行星防御计划曝光!动能撞击技术有多厉害?
小行星防御的战略价值 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数据显示,目前已知近地天体超3万颗,其中2000余颗被列为"潜在威胁"。动能撞击技术不仅能防御地外威胁,其衍生技术还可用于深空采矿时的轨道调整、太空垃圾清理等领域。正如吴伟仁院士强调,中国愿向全球共享监测数据,推动建立联合预警机制。这项任务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为构建...
中国为什么要撞击小行星?防御地球的终极武器来了!
从实验到体系:构建行星防御的"中国方案"吴伟仁院士透露,此次任务将验证三项核心能力:精确轨道预报技术、高速撞击控制技术、以及多尺度效果评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是防御系统的基石,也为小行星资源开发铺路——直径500米的金属质小行星所含铂金价值就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在国际合作层面,中国已承诺共享撞击数据,并开放...
撞击小行星有没有经济价值? 当...@骅骏说教育的动态
撞击小行星有没有经济价值? 当然有,且经济价值非常高。 比如,小行星动能撞击试验,可以促进稀有金属的开发。 小行星中的铂族金属(如铂、钯、铑)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汽车催化转换器、珠宝首饰、电子元件等领域。 小行星还有丰富的铁镍资源,某些还蕴含丰富的稀土资源,甚至可能还有人类未知、高价值的元素...
中国为什么要撞小行星?答案藏在这段6600万年前的历史里
计划在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迎面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改变其轨道,让它在至少几十年到100年内不会撞击地球。不只是防御,更是未来小行星不仅意味着风险,本身也是一种“宝藏”。它们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国科学家从监测预警、在轨处置、体系应对等方面,提出...
中国独创“伴飞撞击”技术震撼全球!小行星防御计划有多强?
当NASA的DART探测器在2022年以6.6公里/秒的速度撞向小行星Dimorphos时,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这场人类首次行星防御测试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小行星轨道,更改变了深空探测的竞争格局。如今,中国航天人正在书写新的篇章——一项融合"伴飞+撞击+伴飞"的创新任务即将登场,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对全人类安全承诺的...
中国正规划对1颗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网友:科幻走进现实为何
️ 三、“伴飞+撞击+伴飞”模式有何优势?你可能听说过美国NASA2022年的DART任务,它成功撞击了目标小行星。中国的这次任务模式更为精细:撞击前“伴飞”观测:可以先详细了解目标小行星的特性,为撞击参数提供关键数据。撞击后“伴飞”评估:可以近距离、长时间地精确监测撞击效果,评估动能撞击技术的实际效能。这种...
中国启动“行星防御”实验:动能撞击技术能否改写地球命运?
—一颗直径1公里的M型金属小行星蕴含的铂族金属价值超5万亿美元。当太阳帆推进、激光烧蚀等新技术成熟时,人类或将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调控"的跨越。地球防务不应有国界。中国此次实验不仅验证技术可行性,更在践行"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的承诺——毕竟,面对宇宙的随机威胁,人类唯一的盾牌就是团结。
我国正规划高速撞击一颗小行星
此外,撞击效果的实时评估可快速验证防御有效性 —— 例如轨道偏移量未达预期时,可启动备用撞击器(中国任务计划携带 2 个小型备份撞击单元)实施二次干预。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发展,本质是人类对太空威胁从 “被动监测” 向 “主动干预” 的跨越。动能撞击、引力拖车、激光烧蚀等模式各有适用场景:动能撞击适合短期预...
中国小行星撞击实验会引发太空灾难吗?专家解读三大安全预案
当人类首次主动向太空天体发起"攻击",这场看似科幻的撞击实验会否打开潘多拉魔盒?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近日披露,我国正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采用独特的"伴飞+撞击+伴飞"模式。这场太空实验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安全密码? 人类首次主动"击星"背后的战略意义 此次任务标志着中国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