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攻克纳米级 OLED 难题,推出 300nm² 全球最小发光像素
团队创新运用“光学天线”技术,在仅300纳米×300纳米(约300nm²)的微小面积上,成功制造出可独立寻址的亚波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像素。实验数据显示,这款纳米级像素的外量子效率(EQE)达到1%,峰值亮度高达3000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同时具备超越视频速率的快速响应能力,性能可与传统像素媲美。
科学家攻克纳米级OLED难题,技术落地重在可制造性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团队近日在《科学进展》发表成果,成功制造出300纳米见方的OLED发光像素——这是目前全球最小的可独立寻址发光单元。它不仅实现3000尼特亮度与视频级响应速度,更关键的是,通过“光学天线”结构解决了纳米尺度下电流短路的物理难题。理论上,1920×1080分辨率的屏幕可压缩至1平方毫米内,为隐形眼镜级AR显...
科学家攻克纳米级OLED难题,科技终于学会隐形陪伴
这不是科幻电影。就在几天前,德国维尔茨堡的一支物理学家团队,真的把OLED像素缩小到了300纳米见方——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十倍。他们用一层绝缘膜和一个微小的电流孔,解决了纳米级发光体容易短路的难题。这项技术,让未来的AR显示可以藏进眼镜腿,甚至隐形眼镜里。我们等这一刻,其实已经很久了。这些年,智能眼镜...
纳米级OLED突破:科学家开发出全球最小发光像素,仅 300nm² 见方
OLED 由多层超薄有机材料夹在两层电极之间构成。当电流通过时,电子与空穴结合并激发有机分子,进而释放光子。由于每个像素可独立发光,因此无需背光源,能呈现更深的黑色、更鲜艳的色彩,并具备更高能效 —— 这一特性对便携式显示设备尤为关键。解决微缩 OLED 的物理难题 普夫劳姆指出,过去在进一步缩小像素时遇到...
扫描电镜:打开微观世界的"超维相机",科学家如何用它破解纳米谜题...
但如果告诉你,科学家手中的"相机"能将物体放大百万倍,连病毒表面的蛋白突触都清晰可见,你是否会好奇这背后的黑科技?这把打开微观宇宙的钥匙,正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SEM的"超能力"从何而来?传统显微镜受限于可见光波长,放大极限止步于200纳米。而扫描电镜利用高能电子束作为"探针",通过电磁透镜操控电子轨迹,...
逆天!清华攻克“不可能”,外媒:规则被中国定了
“玉衡”体积只有传统设备的1/10,能耗降低70%,却能捕捉到星体光谱的“埃米级波动”。天文学家兴奋地说:“以前看脉冲星光谱像看马赛克,现在像看4K电影——‘玉衡’让FAST从‘顺风耳’变成了‘火眼金睛’。”三、暗物质与黑洞:“玉衡”给基础科学递上“新钥匙”如果说应用领域的突破是“解决现在”,那“玉衡...
点亮中国首片 OLED 试验片!维信诺张德强:让中国 OLED 惠及全社会
以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为代表的新兴显示技术 成为助推我国从显示大国 迈向显示强国的重要力量 作为我国第一批OLED技术专家和创业者 清华大学化学系校友 维信诺董事长兼总裁张德强 在这条坚持自主创新的征程上 一走就是近30年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
纳米人-熬出头!纳米银问鼎Nature:颠覆传统认知,攻克OLED烧屏难题!
此外,作者对Ag纳米立方体的外耦合作用进行了表征分析和在525nm处的电场强度模拟。对于NPA基OLED器件,在525 nm处的模拟电场强度明显更高,并且起源于Ag纳米立方体的角,这证明NPA是外耦合光增强的来源。 作者还表明,如果NPA基OLED的光谱与Ir(ppy)3的发射完美重叠,并且所有激子都耦合到Ag阴极,那么OLED的外量子效率将达...
东京团队取得蓝色OLED突破
东京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深蓝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该器件工作电压仅为1.5V,一举克服了长期以来限制蓝色OLED发展的高压与颜色纯度难题。此项研究成果于2025年9月30日在线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料》杂志上。这一重大突破由东京科学大学材料与结构实验室的井泽诚一朗所领导的研究小组达成。他们通过引入一...
重大突破!中国科大攻克纯红光 LED 效率暴跌难题
对未来说:"当我们在实验室攻克空穴泄漏难题时,其实是在为未来的元宇宙铺路。" 团队成员林岳副教授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张 AR 眼镜的设计草图,其显示分辨率达到 8K,而功耗仅为现有产品的 1/3。结语:在材料革命中寻找 "中国答案"从石墨烯到钙钛矿,从量子点到二维材料,中国科学家正在新材料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
"它"号称能秒杀OLED?国外科学家新发现 - 中关村在线
上个月26日,京东方正式下线了一条AMOLED屏幕生产线,这不仅代表着我们已经能够自主生产柔性屏幕,更表示我们可以摆脱三星的掣肘,做到全球第二家可批量生产柔性显示屏的国家。做到这样的成绩,京东方也值得所有国人为之骄傲。但是在国外,新一代屏幕技术已经悄然酝酿。 OLED技术被秒杀? 根据国外媒体报道,已经有科学家将银与
“伯乐奖”获得者尹周平:以智潜心育人 以情立德树人
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OLED屏制造技术国际引领 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规模世界第一,但核心装备依赖进口,制约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自主可控发展。新型显示器件向大尺寸、超高清、柔性化方向发展,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在大面积柔性基板上实现纳米特征-微米结构-米级器件跨尺度高精度制造,急需发明新的制造原理、技术与装备。
突破物理限制!德国科学家解决OLED微型化难题
三星押注玻璃基Micro OLED,试图以低成本打开市场;苹果和Meta在硅基OLED上加速落地,Vision Pro与Orion项目接连亮相;索尼则深耕高端专业领域,维持技术壁垒。这些商业路径各有侧重,但都建立在现有工艺的渐进改良之上。维尔茨堡的突破不同——它不是优化,而是重构。理论上,这种纳米像素能让1080P画面缩进1平方毫米,...
科学家解决MicroLED巨量转移难题,实现柔性化一体化电子皮肤显示
日前,相关论文以《MicroLED 和水凝胶电池无缝集成的全柔性一体电子显示皮肤》(Fully Flexible All-in-One Electronic Display Skin with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MicroLED and Hydrogel Battery)为题发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1]。牛嘉楠和白雪是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所胡卫国研究员担任通讯作者...
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优化彩色墨水屏省电显色
黑白屏的“彩色逆袭”! 中国科学家攻克60年显示难题,护眼省电还能玩转彩虹 你手中的电子书只能显示黑白?超市电子价签颜色灰暗像蒙了层雾? 这些痛点即将成为历史!中国科学院和内蒙古团队双线突破,让墨水屏首次拥有了“调色盘”。苏州纳米所通过纳米级“光学弹簧”技术,在一块屏上变出7种彩虹色;而内蒙古科学家...
诺奖级成就,量子点技术的百年接力,中国有望完成显示革命 - 知乎
考虑到 2014 年日本三位科学家仅仅因为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就能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浙大叶院士团队对于量子点 LED 领域前沿两大难题的攻克,我们也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这大概也是诺奖级的科研突破。 从1900年的量子点萌芽到如今的量子点电视,我们需要看到,产学研之间,往往有着遥远的距离。
科学家制备纳米片超晶格,纵向厚度仅2.5nm且结构稳定均一,让LED可直接...
在进一步文献阅读和实验中,他们意识到这种非对称形状的纳米片量子点,具有较高的激子精细结构裂分,有望实现高度线性偏振。 然而,如何将这些量子点在薄膜上进行有序排列并保持偏振发光的性质是他们要解决的科学难题。 期间,叶俊志在与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戴霖杰博士讨论中,参考了传统 CdSe 纳米片的一些前期工作,发现溶剂蒸...
中国OLED蒸镀机,纳米级“炒锅”破垄断,国产高端显示崛起
另一家位于合肥的企业欣奕华,则攻克了另一个难题。当屏幕尺寸越来越大,比如从手机屏幕变成电脑显示器或者电视,如何保证在这块巨大的面积上,材料薄膜的每一个角落都保持完全一样的厚度,就成了一个世界级的挑战。欣奕华通过创新的线性蒸镀技术,完美解决了大尺寸面板的膜厚均匀性问题,为我们国家量产更大尺寸、更...
前沿| 科学家为提高显示器和照明的蓝色OLED性能提供见解
美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与三星高级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一项新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退化。该研究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导致蓝色OLED失效的降解机制仍未完全了解。这限制了蓝色OLED的稳定性,并进一步限制了OLED技术在全彩显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