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
3月8日,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世界银行前行长、美国前贸易代表罗伯特·佐利克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佐利克指出,美中两国的交往历史其实有两百多年,其中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潜在的或现实的大国、传教士的历史作用是三个不可忽视的主题。全文7025字,阅读约需18分钟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胡杰 校对 贾宁 “这是一...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他由此得出一个观察,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在迷恋与挫败之间如钟摆般摇摆。 当前,随着多领域竞争加剧,中美关系显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佐利克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应保持和中国的接触:第一,避免冲突;第二,尽量避免可能造成麻烦的意外和误判;第三,努力达成某种经济安排。此外,尽可能重建部分信任,这样两国就可以在其他问...
微博正文
佐利克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应保持和中国的接触:第一,避免冲突;第二,尽量避免可能造成麻烦的意外和误判;第三,努力达成某种经济安排。此外,尽可能重建部分信任,这样两国就可以在其他问题上合作。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新京报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新京报 685万粉丝 · 1.2万个视频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接下来播放自动播放 00:25 《黄雀》开始上尺度了!温馨提示:看这条视频的时候可以呼吸 钓娱日记本 30万次播放 · 446次点赞 02:32 雄狮外出狩猎,碰上贪睡的长颈鹿躺在地上,他还能顺利逃脱吗?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 来自新京报 - 微博
佐利克指出,美中两国的交往历史其实有两百多年,其中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潜在的或现实的大国、传教士的历史作用是三个不可忽视的主题。他由此得出一个观察,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在迷恋与挫败之间如钟摆般摇摆。当前,随着多领域竞争加剧,中美关系显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佐利克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应保持和中国的接触:...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这样的不确定性也体现在了中美关系上。佐利克指出,美中两国的交往历史其实有两百多年,其中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潜在的或现实的大国、传教士的历史作用是三个不可忽视的主题。他由此得出一个观察,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在迷恋与挫败之间如钟摆般摇摆。 当前,随着多领域竞争加剧,中美关系显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佐利克认为,...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3月8日,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世界银行前行长、美国前贸易代表罗伯特·佐利克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佐利克指出,美中两国的交往历史其实有两百多年,其中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潜在的或现实的大国、传教士的历史作用是三个不可忽视的主题。
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两国交往历史悠久_中华网
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两国交往历史悠久 3月8日,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世界银行前行长、美国前贸易代表罗伯特·佐利克接受了专访。他提到,美中两国的交往历史长达两百多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作为潜在或现实的大国地位以及传教士的历史作用是三个重要的主题。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会员专区 游戏 快捷访问 历史 创作 客户端 00:00 00:00 倍速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侵权/举报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2025年3月22日发布 11:49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国在对中国的迷恋与挫败之间摇摆 新京报...
美国的中国战略为何失控,经常摇摆?真实原因美国人也很困惑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拜登政府对国家管理失去了控制,各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导致管理困难重重。类似于一家年迈的公司,问题太多,扯皮太多,会议太多,即使身居高位的人也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其次,美国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纠结与矛盾。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众多问题时,美国国内的意见分歧较大,无法达成共识。
美国外交之惑:对华政策背后的矛盾挣扎
美国外交之惑:对华政策背后的矛盾挣扎 在国际政治的大棋局中,美国的外交策略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矛盾与挣扎之中。伯恩斯的抱怨,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意见分歧与摇摆不定。一方面,美国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国进行无休止的对抗是无效的,甚至可以说是自损八百。他们...
在过去的70年间,美国对华做出6次战略误判,中国崛起势不可挡!
当时,美国对华政策内部充斥着各种争论与意见分歧。然而,随着二战接近尾声,这种局势逐渐趋于明朗化,并倾向于一个明确的策略——支持蒋介石而反对共产党。在1944年,赫尔利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肩负重任。而在1945年,他返回美国汇报工作时,将中国共产党形容为“军阀”,并明确表示,美国的对华政策应当是“承认...
中国误判美国衰落?三大交锋揭示美国对中国的真实误判
提到美国对我国的首次误判,其实可以追溯到朝鲜战争,而非近20年间。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新中国不仅与苏东阵营和第三世界积极建立外交联系,对西方世界也并未完全封闭。1950年初,英国开始考虑与我国建交,并通过香港的商人将我国急需的各种物资提供上架。事实上,英国只是美国的先锋,美国在对华关系上同样持观望态度,...
美国迷茫了:让俄赢就没人听美国的了,不让赢又无力对抗中国
美国一边在欧洲战场上耗费资源,一边在亚太地区不断挑衅中国,试图以军事威慑维持自己的地位。事实证明,这种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让美国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对中国而言,这正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美国的战略纠结,意味着它无法集中精力遏制中国的发展。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美国明明手握王牌,又何必对中国如此歇斯底里?
一直以来,美国都在打压中国企业。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曾对华为等企业实施制裁,限制这些企业参与美国的5G建设项目。一、忌惮中国的发展 俄罗斯国家中心局前局长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在亚洲加快了对华遏制步伐,这是一场争斗,尽管暂时只是经济和技术上的争斗。这不是中国的错,是美国人在游戏...
美国对华舆论战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几十年努力一朝被毁
美国通过潜伏在东欧国家的特工,秘密支持反苏组织,为波兰团结工会的领导人提供巨额资金,同时策划了包括传单、信件、宣传画、手册、报纸、杂志、书籍和折页等形式的心理战宣传。这些材料被广泛散布于苏联,最终促成了苏联的崩溃。这个策略同样被应用于中国,在1990年至2010年间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直到小红书的出现,...
述评:美国如何患上“失落焦虑症”——解析美国对华强硬顽固立场的...
这是实体经济对美国打压遏制政策作出的真实回应。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指出,中美之间会有很多竞争,但两国也必须展开深入合作,“遏制中国并不可行”。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
外国学者谈美对华恐惧“神经质”_手机新浪网
他强调,中国不是对美国的“威胁”,而是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已经处于一种“神经质”的状态。事实上,来自多国的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都就美国对华恐惧呈现过度极端、非理性的趋势进行分析和批评,包括美国学者也对此展开反思。在他们看来,美国对华恐惧失控不仅不利于美国解决其自身问题...
美国对华摇摆不定,高层访华,美军司令却想用导弹摧毁中国舰队
而且,中国也不只满足于替美国做代工厂,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中国要在高科技制造上打破美国的垄断,这让一向独裁惯了的美国人倍感危险,但轮番制裁也拿中国无可奈何,中国反而靠着强大的韧性一步步走上了自主研发的坦途。没法通过经济手段取得好处,美国便用起了盘外招,对国内渲染中国威胁,对外又和台湾眉来眼去,...
美国对华认知中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
造成当前中美关系颠簸震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在对华认知和行动中坚持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冷战思维的本质是用二元对立、非友皆敌的范式认知世界,以两极化的阵营对抗来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在零和博弈思维的驱动下,美国不仅在一系列关乎中美两国与世界利益的问题上排斥阻挠与中国开展互利共赢合作,而且对华滥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