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烽火中,他写下187字的诫子书:捍卫国家复兴民族责任,“端在...
这是川军将领邹绍孟写于台儿庄大战前的绝笔家书,亦是一位父亲留给儿子跨越时空的嘱托与训诫。 ▲邹绍孟的家书 一封封抗战家书背后,凝聚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这...
家书抵万金!山东台儿庄重读抗战家书 缅怀抗日先烈
家书抵万金!山东台儿庄重读抗战家书 缅怀抗日先烈 1938年台儿庄战役期间,中日双方军队进行了惨烈的巷战,战后的台儿庄城内,可以说是:“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恢复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战斗遗址保留下来,建成了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今天那里也在举行纪念活动。 总台央视记者 胡洋:我现在是在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里,193...
回忆!抗战家信抵万金,是烽火岁月与家国深情的情感交织
"娘,儿在台儿庄挺好的,子弹从耳边飞过的时候,我还想着您烙的葱花饼……" 泛黄的信纸在玻璃展柜里静静躺着,这封 1938 年台儿庄战役中战士李金山写给母亲的家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家的思念与抗战的决心。抗战时期,这样的家信承载着无数战士的牵挂。"王妻亲启:若我马革裹尸,望你替我侍奉高堂,待儿辈长成...
战地家书里的台儿庄记忆:一封未寄出的信与80年后的时空重逢
当修复师用专业术语描述书信显影过程时,她或许没想到,这份承载着台儿庄战役细节的家书,将成为连接两代人的时空胶囊。正如发布会上文旅部副部长卢映川所言:"深挖细节才能让历史真正鲜活。"【烽火家书】门板担架与战壕学堂 农家妇女的生死时速"王嫂带人卸下自家门板时,日军炮弹正落在村口槐树上。"家书中这段描写,...
抗战家书 山河回响 | 乔秋远:笔锋淬火 烽烟铸魂
“国难至此,人人应各尽所能,挽救国运……儿为壮年,从事文化工作,虽未能持枪卫国,但是,执笔亦等于持枪也。”山河破碎风飘絮。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乔秋远,一名战地记者,一袭青衫直面风雨如磐。硝烟弥漫处,他执笔如枪,在长夜...
《新华日报》战地记者陆诒亲历台儿庄战役 “我的抗日就是拿支笔...
之后,陆诒在台儿庄外围战场继续跟踪采访直至5月徐州会战,3个月共发回电讯稿以及战地通讯近30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史专家陈玉申说,在台儿庄战役的决胜时刻,不少记者都回徐州躲避炮火了,在城内专发官方的战报,而陆诒和范长江却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距离中心战场最近的地方。当这场战役刚刚锁定胜局的时候...
台儿庄血简:那封浸着硝烟的家书与永恒的归向
跨越时空的归期2018年台儿庄大捷八十周年纪念仪式那天,苏晓捧着家书复制品站在中正街上时,忽然明白了祖父信里的"归"字为何笔锋凌厉。秋风卷起她米白色的衬衫下摆,与远处古运河上的游船汽笛声撞了个满怀。脚下青石板的缝隙里,几株狗尾草正摇晃着毛茸茸的穗子——考古队说,这一带的土壤里至今能检测出微量的硝烟...
硝烟里的坐标:家书串起的红色印记
10 岁的小演员捧着复刻的家书站在舞台中央,童声念到 “咱们的队伍正从运河两岸包抄过来” 时,背景屏幕突然亮起台儿庄战役的军事地图,红色箭头如活物般在街巷间穿梭。这封来自川军士兵王建堂的家书,字里行间藏着惊人的军事细节:“西门外的拉锯战已持续三日,日军的坦克过不了小桥,咱们就用炸药包堵口子。” ...
81年前这封军人的绝笔信,告诉我们为何不能姑息“精日” - 中国...
81年前这封军人的绝笔信,告诉我们为何不能姑息“精日”一 1937年秋风萧瑟的时候,一位中年军人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小房间里给自己刚考上学的孩子写家书。在此之前,他和部队出川千里迢迢跋涉到此,一路征尘艰辛无比。此时,全国军民团结抗战的热潮正在形成。行军的劳顿并没能消磨他杀敌的热忱,但途中所见所闻却令他...
女记者赴台儿庄采访结识抗日将领,两人战地情谊延续至下一代...
这封信开头说的正是1938年台儿庄战役时的一段历史:当时的战地女记者张郁廉,在采访台儿庄战役时,结识了覃异之将军,并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笔者研究台儿庄战役多年,对这个故事早有了解。在研究台儿庄战役的过程中,笔者与不少台儿庄战役亲历者的后代有联系,因此当覃珊女士把这封信转发给我后,笔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居住在北京的覃珊女士
血色无名家书
台儿庄战役,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在那场战斗中,胜利不仅意味着战略的胜出,更彰显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信仰和意志。正是那些像他一样的士兵,用血与肉,筑起了民族的钢铁长城,抵御侵略者的虎口。1938年,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敌人的铁蹄肆虐大地,生灵涂炭。而这位年轻士兵的绝笔,犹如黑夜中最...
烽火家书:穿越硝烟的思念如何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
#抗战回忆里的家信# 那是一个没有微信、没有电话的年代。当炮火撕裂山河,当亲人相隔千里,只有薄薄的信纸承载着生死未卜的牵挂。你是否想象过,在子弹横飞的战壕里,一位战士是怎样用冻僵的手指攥紧铅笔?在油灯摇曳的寒夜里,一位母亲又是如何把泪水滴落在皱巴巴的家书上?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硝烟中,战士李金山...
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战地记者张天虚--党史频道-人民网
中共秘密党员、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政训处干事张天虚在台儿庄抗日前线,创办了全国第一份由军人编辑油印的报纸《抗日军人》。张天虚既是军人,又是记者;既拿枪上阵杀敌,又提笔撰写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又跟随六十军驰骋抗日战场,撰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 护送聂耳骨灰回国...
烽火家书:一封血泪浸透的台儿庄绝笔,藏着最硬的脊梁
#抗战回忆里的家信# “爹娘,儿死不足惜,唯恨不能多杀几个鬼子!”这行蘸着硝烟与血泪的字迹,曾在一封被炮火灼得焦黄的家书上跳动。七十余载光阴流转,当《血战台儿庄》的炮火再次于银幕上轰鸣,那薄薄纸页上无声的呐喊,仍能瞬间击穿岁月,让和平年代的灵魂为之震颤。血色家书,民族脊梁的刻痕 1938年台儿庄...
档案里的抗战家书|烽火里的信仰之光 - 中国军网
家书发出5个月后,赵渭滨所在的师于山东滕县全军尽没,那是台儿庄战役的开始。 “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这是赵渭滨在家书中对亲人的勉励,也是对后来者的期许。 “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临捕时以手枪向敌射击,弹尽将枪埋藏后拼命北跑,敌有骑兵追上被捉。
太行“新”声 | 于暗夜中找寻微光——乔秋远
暗夜寻路,他追求自由独立,赴北平求学;笔锋似箭,他穿梭于战火壕沟,报道台儿庄战役;甘洒热血,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以身许国,为民族独立传递希望。他,就是乔秋远,一位迎着恐惧上前、在黑暗中找寻微光的战地记者。三十三载岁月,他从未放弃求索,用日记和书信记录...
看看!台儿庄战役前川军将领的绝笔家书 - 川观新闻
台儿庄战役前川军将领的绝笔家书 慕陶家书。 吴志维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 李思忆 “烽火连天日,家书抵万金”,70多年前,抗战期间,一封出自川军将领的绝笔家书曾经在抗战队伍中盛传一时,鼓舞了无数爱国青年弃笔从戎,奔赴战场。究竟这封家书中写了什么? 家书成“遗书”,滕县守城川军舍身成仁...
“七七事变”83周年,台儿庄古城重读抗战家书,缅怀抗日先烈 - 鲁网
1938年发生的台儿庄大战,让台儿庄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大战遗址公园真实展现了当年战争的惨烈。“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战,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及当地的民众展读邹绍孟、张自忠、赵渭滨等英烈在激战中写给家人的深情家书,这些...
滇军抗战将士家书再诉“家国记忆” - 新华社新媒体
究竟是什么令人如此难以回首? 清明时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台儿庄战役胜利80周年之际,云南省博物馆首次公开展出数百封滇军抗战将士家书,从一个侧面揭开了那一段国家危难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铁蹄所到之处,中国大地生灵涂炭。1938年,自云南出发的六十军将士向着1700多公里外的台儿庄进发,与侵华日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