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许倬云:一生只做旁观者-虎嗅网
许倬云的朋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超在采访中也表示:“他是真真切切地去关心历史与历史背后或者历史中的这些人。” 三、暮年:希望帮助年轻人安顿身心 作为“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许倬云目睹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迅速的变化和发展,他的心中始终萦绕着对历史和当下的忧思。在2019年播出的《十三邀》的节目上,许倬云结合个人经历,从全球政治局势谈
从流亡学生到文化巨匠:许倬云的传奇人生与学术思考
1956年,许倬云在胡适的引荐下,得以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凭借其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学术能力,他在芝加哥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在美国,他师从多位学术大师,如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等,通过艰难的求学历程,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视野。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学术资源,尤其注重研究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史。许倬云在其博士论文《...
94岁史学巨擘,用7个字治好了年轻人的焦虑
孙曼丽的一生虽然都站在许倬云的身后,却依旧盖不住她的光芒。她欣赏许倬云的智慧、热心和仗义,认为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即使当时是在许倬云被各种斗争裹挟,处在人生的艰难境地时,曼丽依旧坚定的选择了他。▲许倬云和孙曼丽结婚照结婚50年,许老每每提起妻子,总是感慨自己的运气很好:“如果真有来世,我还...
许倬云:生而不同,有史为证
2025年春,95岁的许倬云通过重新梳理一生的学问精华,再次带着他的新作《千秋一脉》与读者低调见面,他说这次要把学问中无数“互相折射、映照的明珠”呈现出来,他要向人们,尤其是向青年读者馈赠一套系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简便理论,那就是科学认知中国历史文化的“源”与“流”...
大师许倬云:一生与中国的历史和命运紧密相连
“我们要想办法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这是著名史学大师许倬云先生对我们说的话。 许先生已91岁高龄,他这一生,始终与中国的历史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大陆,童年时饱受战乱流亡之苦;青年时求学于台湾和海...
许倬云: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要有一个远见,超越未见
许倬云的关注点虽然始终在中国古代社会,但他的眼光从未局限在一个时期、一个国家,“要拿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算作我走过的路之一”,这也是他认为中国历史在向前发展时应该有的胸襟。 许倬云在南京中研院史语所旧址 四、历史与当下 谈中国学界: 今天学术界非常显著地崇洋媚外,也非常显著地抱残守缺,这两者是相配...
如何评价许倬云? - 知乎
许倬云认为:欧美信奉基督教,犹太的上帝和古希腊的求知,是西方人所追求的“神”的精神内核,即要求尽善...
...破处事之道:人有两个“不要”,一个必须“要”_长江_中国_许倬云
幼年时,许倬云跟随父亲在江上旅行,船行一路,远山近水,甚有风味。 抗战胜利后,他和家人乘船回乡,见识了长江沿岸搭建棚屋、捕鱼为生的沙洲生活。 1949年,又随亲人离开大陆,从上海出发,看到黄浦江对面的江南造船所,隔壁是父亲曾任职的旧海军总部,只剩战火的残迹··· 许倬云带...
许倬云先生侧记:忍不住的关怀,与未尽的才情
为什么选择在晚年“抛头露面”?治学时和生活中的先生到底什么样?身为许倬云编辑、学生的冯俊文,在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里,书写了作为“丰满个体”的许倬云和一位老人的暮年心曲。他让我们看到许先生对于时代、国家以及具体问题和个人的关怀与深情,同时也与大家分享学术、学者面向之外的许先生。
许倬云先生寿诞:我不在书斋里,我在人中间
幼年家教:无锡的文人传统与战时记忆 许倬云先生是江苏无锡人,家里兄弟姐妹八个,他排行第七位,下面还有有双胞胎弟弟许翼云。许先生一生对故乡故土魂牵梦绕,其间经历从不曾忘怀。 在混沌课程里,许先生这样回忆自己在无锡的所受的“家教”:“我的家庭在无锡住了几百年。无锡有一群知识分子,从明朝开始,就是持秉持着...
许倬云:游走在学术与大众之间 - 新京报
这“桥梁”蕴含着许倬云对中华文明的深深眷恋和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切与责任。在专业化与通俗化两种写作模式日渐泾渭分明的当下,许倬云的公共历史写作,是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呢?对许多人来说,许倬云就是那位写出“中国三部曲”的著名历史学家,而对横跨新旧两个时代、游移于东西方、游走在学术与大众之间的许倬云知之甚少。与很多埋首在象牙塔里搞研
婚姻幸福,就靠这三个关键词 - 知乎
哲学家培根说过:“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 在许知远专访许倬云先生的那一期《十三邀》里,这句话得到了充分诠释。 许倬云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他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有“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之称。 当然,他还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也是王力宏的舅爷。 他的...
历史学家许倬云: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丨影响世界华人...
许倬云的学术成就,与其大时代下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80岁时,他总结一生:“在时代巨变之中,残疾之身躯,随同父母,不断迁徙。二十岁前,未尝宁居,中年时,离台来美,不觉又已四十年,一生之半,在海外度过。一转眼,已是八十岁,眼看要终老异国。”时光荏苒,又十三载,这段总结依然可以用。“抗战是我...
许倬云:中国历史的“本”与“变”
许倬云:中国历史的“本”与“变”许倬云,1930 年出生于厦门,江苏无锡人。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86 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 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20 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 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
许倬云与王赓武:地域 文化与文明
许先生所轻视的是这种中心,因此,他认为,躯体回不回“地域中国”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对“永不停止的历史文化的中国”的皈依,就成为了许先生暮年的“生死大事”。许先生如此看重这种“文化归属”确是有一个逻辑支撑。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个判断句:“移民美国多年的许倬云先生还是一个典型的华人”,这个句子里...
读书|许倬云的“书写人生”
说实话,我是由衷高兴并感谢冯俊文为许倬云先生所做的事,所以,我就凭着尚未褪色的记忆,追述我与许倬云大兄半个世纪的往来与交集。写到这里,我觉得讲许倬云先生的学思历程,有一点是值得一说的。简单讲,许倬云的学术发轫期是得天独厚的,发轫期是指许倬云从在台湾大学求学到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这段时间。这...
一部有“现实感”的 台湾简史 -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 - 豆瓣
虽然作者已经在尽力克制,你还是会被其间弥漫的情感所挟裹——八十多岁的老人,暮年回顾台湾400年来的历史,以及自40年代末至今的家国离乱,其间的喜乐悲欢令人动容。这种情感的力量,在许先生其他著作里是很少见的。 《台湾四百年》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三本,与前面的《大国霸业的兴废》(http://book.douban....
如何评价许倬云? - 知乎
80多年过去了,许倬云的太太孙曼丽告诉我,时至今日,他仍然会在深夜梦魇,「所以一个人年轻时候的记忆...
人这一生:少年是《文城》,中年困《围城》,老年进《边城》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都有做不到的梦。” 对《文城》中主人公林祥福来说,小美就是生命里来去不定的云彩,触手不及的幻梦。 林祥福,是黄河北岸的富裕乡绅,原本过着平静如水的生活。 24岁那年,他遇到了来家借宿的小美...
微博正文
许倬云为什么选择在晚年“抛头露面”?治学时和生活中的先生到底什么样?身为许倬云编辑、学生的冯俊文,在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里,书写了作为“丰满个体”的许倬云和一位老人的暮年心曲。他让我们看到许先生对于时代、国家以及具体问题和个人的关怀与深情,同时也与大家分享学术、学者面向之外的许先生。 许倬云,修己以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