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中国这五年:毫厘之间铸造“中国精度”_央广网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 电题:“度”量中国这五年:毫厘之间铸造“中国精度” 中新社记者 刘亮 国之大器,始于毫末。“十四五”以来,中国高端制造业一步步迈上新台阶,离不开“中国精度”的毫厘之功。 一根直径为30毫米的金属棒材,在一台高精密数控机床连续21小时的铣削操作下,最终产生127根直径0.05毫米的针形试件,堪
0.02毫米的极致追求,毫厘间智造“大国重器”
0.02毫米的极致追求,毫厘间智造“大国重器”在制造业领域,0.02毫米,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距离,却是难以跨越的精度鸿沟。然而,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陈汉龙,却在这毫厘之间,雕琢出“大国重器”的卓越品质。2010年,刚毕业的陈汉龙踏入中铁科工江夏基地机加车间,成为一名车工。面对轰鸣的机器和精密...
...工业制造精度显著提高 毫厘之间显匠...-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从全程精度可达1微米的数控机床到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几百分之一的精密零件,中国制造在上天入地打造众多大国重器的同时,也勤练“绣花功夫”,通过精工细作、精益求精彰显大国匠心。 在“微米级”的世界里不断突破 国产数控机床向高端迈进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在山东蒂德精密机...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以毫厘定乾坤 技能人才锻造制造强省_央广网
央广网郑州7月24日消息(记者 张丽娜)从“地下穿山甲”盾构机,到大中型农机,再到舰船材料与工艺研究——毫厘定乾坤的匠心,正是大国重器昂首世界的底气。 而这条贯穿地下、陆地、海洋的工匠培养链,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河南“人才密码”? 近日,“技能照亮前程 豫见精彩未来”——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
...劳动者之歌丨“发明大王”杨永修:毫厘之间雕刻“中国精度”
4月25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机械加工车间,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杨永修正与同事们试制一款新型发动机。他时而紧皱眉头,盯着加工件的数据沉思;时而在转台前忙碌,确保零部件的精度。 “我们正在攻关电机壳体的精度问题,加工精度直接关系到高性能电驱系统的动力和稳定性。我们已经把精度...
龙江工匠:毫厘之间追求极致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大国工匠”,既要有在毫厘之间精雕细琢的定力,也要有将精益求精转化为体系化成果的智慧。 全国劳动模范马兵: 于毫厘处见真章 通用技术齐二机床马恒昌小组第十八任组长马兵的事迹,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在“量身定制”时代精益求精的缩影。他的“精”...
毫厘之间淬炼中国精度 - 人物 - 中工网
原标题:毫厘之间淬炼中国精度(主题) 记哈工大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超精密仪器技术创新团队(副题) 刘培香 黑龙江日报记者 赵一诺 午夜,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群平均年龄35岁的青年正在纳米级的微观世界里埋头攻关——哈工大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超精密仪器技术创新团队承担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40余项科研攻关任务...
毫厘之间雕琢“中国精度”——记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哈电汽...
机床上,董礼涛正用铣刀对各种零部件进行平面、沟槽、孔洞加工,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铣削之间,孔洞尺寸误差被精准地控制在0.01毫米范围内。 他扎根生产一线,参与加工制造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摘取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8...
河北工人报-夏立:在毫厘之间不断提升“中国精度”
夏立:在毫厘之间不断提升“中国精度” 夏立正在装配天线 人物名片 夏立,1971年7月出生,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钳工、高级技师,中国电科首届高技能带头人。从业38年来,他始终在岗位上埋头实干,靠着不服输的劲头与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毫厘间“起舞”,亲手装配的天线亮过“天眼”,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
用匠心丈量“中国精度”
“我们为此加快了研发节奏,先后经历数十个方案,无数次实验,相继突破刃径小易折断、结构难磨削、精度难控制等瓶颈,在2021年国庆前夕,终于生产出我国第一支0.01mm极小径铣刀,与之前研发的0.01mm极小径钻头,形成‘双剑合璧’之势。” “毫厘之功”见匠心。这种极小径铣刀,仅为头发丝的八分之一,肉眼几乎看不到,在...
追逐毫厘之精 助力中国制造不断跃升
这一精度跨越的背后,是杨永修和团队成员不断攻克技术难点,创新突破的结果。“这不仅是数字的跃迁,更是产业升级的刻度。”从突破发动机精密加工技术,到领衔红旗新能源电驱系统攻坚,杨永修始终相信,中国制造的每一次跃升,都始于对毫厘之精的永恒追逐。凭借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杨永修在数控技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身边的榜样】第15期|在毫厘之间创新逐梦 雕刻“中国精度...
【身边的榜样】第15期|在毫厘之间创新逐梦 雕刻“中国精度”——杨永修 春城党建 2025年07月10日 16:31 吉林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收录于身边的榜样
三湘匠韵·株洲匠心②丨文照辉:“毫厘哲学”铸就中国速度
毫厘间的“攻坚战”:镌刻中国精度 2021年雅万高铁项目启动,文照辉迎来职业生涯最严峻的考验。印尼湿热气候对电机转轴提出严苛要求:全长2.8米的转轴,全长直线度误差不得超过0.03毫米,相当于在30层楼高的钢柱上,偏差不能超过一枚硬币厚度。首次试加工,振动导致的波纹度超标让团队陷入困境。
【身边的榜样】在毫厘之间创新逐梦 雕刻“中国精度”
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 研发总院高级技师 杨永修:这是铣刀雕刻发动机缸体的声音,在我耳中,它是一种心跳,是红旗的心跳,是一汽的心跳,是中国制造的心跳。 一个发动机缸体上有100多个孔,发动机缸体的精度直接影响发动机性能,决定着一款新型发动机研发的成败...
中国精度:毫厘之功如何炼就?“华龙一号”背后的故事 - 中国日报网
中国精度:毫厘之功如何炼就?“华龙一号”背后的故事 中国日报网9月27日电 “1毫米,是“华龙一号”340多吨穹顶吊装最大误差。”近日在《大国重器里的中国精度》视频中,“华龙一号”作为累积于每一次不差毫厘的宏伟工程代表精彩亮相,成为镌刻国家发展的重要坐标。
好评中国丨平凡匠心闪耀伟大山河
于毫厘之间刻写时代精度,是平凡岗位上的“匠心密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跃迁的征程上,毫厘之间的较量决定成败。张腾蛟焊接的压缩机管路,承载着百万吨乙烯机组的心脏搏动;罗明浩攻克的半导体靶材技术,助力突破芯片制造“卡脖子”的封锁线。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的专注,将普通岗位淬炼成技术革命的“前沿哨所...
在毫厘间“起舞”,提升“中国精度”
从业38年来,他始终在岗位上埋头实干,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与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毫厘间“起舞”。他装配的天线,亮过“天眼”,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用一次次极致磨砺,不断提升着“中国精度”。回忆参与“天马”望远镜(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装配任务时的场景,夏立记忆犹新。“‘天马’...
洪家光:毫厘之间,用车刀镌刻精度
洪家光:毫厘之间 用车刀镌刻精度 党员代表分享 洪家光同志 洪家光,从普通技工到车工、数控车双料高级技师,再到特级技能师、高级工程师,先后完成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340多个技术难题。他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生产一线上创新进取、砥砺前行,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