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罪低龄化问题突出 最高法:对未成年人、在校生可依法从宽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王鲁指出,对于帮信罪等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骨干成员等,应该依法从严惩处,而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以及处于犯罪链条末端、情节较轻的人员,从宽处理。 《典型案例》提到,一案被告人高某符合主观明知认定,仍组织同校学生进行信息网络犯罪。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以涉嫌帮助信息网络
...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_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对于组织性、职业性和跨境协同实施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以及实施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骨干成员等,依法从严惩处;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以及处于犯罪链条末端、情节较轻的人员,依法从宽处理,并分别对从严、从宽的具体情形予以明确,便于办案人员准确理解适用。(五)坚持系统治理,强化...
《中国日报》专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防治 决...
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日前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民法院将坚持严格公正司法,不断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 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近年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面临...
最高法强调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工作方式、制度机制,夯实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保护;树牢前端预防犯罪理念,坚持厚爱严管、管早管小,细化、压实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及时化解、消除可能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者被侵害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
未成年犯罪是否从宽-法律知识|律图
未成年犯罪一般会从宽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在量刑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犯罪的时候不满...
最高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最高人民法院5月30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在民事、行政案件中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治理念,强调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意见提出,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准确把握和判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等,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
未成年在校生犯罪怎么处理?-法律知识大全|律图
专家导读 未成年在校生犯罪可能会从轻处理,主要就是根据我们国家《刑法》第17条第3款当中明确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犯罪人,如果从事犯罪行为的话,应当从轻处罚或者是减轻处罚,这也就意味着不满18周岁是法定从宽处理的一个情节。 未成年在校生犯罪怎么处理? 一、未成年在校生犯罪怎么处理? 未成年在校生犯罪...
最高法最新意见回应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热点问题 - 晋城市人民政府...
最高法意见明确提出,人民法院在审理涉未成年人刑事、行政案件中,发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存在其他因家庭监护管教缺失、不当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情形的,根据情况,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最高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本报北京5月30日讯(记者宗河)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民事、行政案件中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治理念,强调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意见共计42条,分别从加强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推动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实质化等方面,对当前未...
法院会对学生从宽处罚吗
年龄因素:若学生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相对较弱。 自首与立功:如果学生在案发后主动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有立功表现(如揭发他人犯罪、提供破案线索等),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赔偿...
最高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准确把握和判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
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犯罪案件有宽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宽容,即对于非严重犯罪行为,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受到刑事处罚。 对于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学生,仅在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且情节恶劣,并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情况下,才应当负刑事责任。这进一步体现了对...
“严”护未成年人!最高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蔡金芳表示,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时候,可以参照成年人的标准适当地提高。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监护管教十分重要。《意见》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涉未成年人刑事、行政案件中,发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存在其他因家庭监护...
最高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最高人民法院5月30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在民事、行政案件中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治理念,强调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意见提出,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准确把握和判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等,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
最高法对校园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态度_律临
四,分案处理的原则 对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实行诉讼程序分离,分别关押,分别执行.这是为了防止成年罪犯对未成年罪犯产生不良影响,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最高法对校园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态度是坚持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以及分案处理的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
宽容不纵容!最高法最新意见回应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热点问题
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监护人责任重大。最高法意见明确提出,人民法院在审理涉未成年人刑事、行政案件中,发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存在其他因家庭监护管教缺失、不当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情形的,根据情况,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
最高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
红星新闻注意到,关于加强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意见》提到,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准确把握和判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等,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
最高法: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法报告提出,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审结案件4.1万件6.1万人,同比增长28.5%。 法律和伦理底线不容挑战。对“姐弟坠亡案”被告人张波、叶诚尘、假借恋爱性侵多名幼女的倪笃群、线上“隔空猥亵”线下威逼强奸的王小山、孙保昌等,依法判处死刑。
最高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
记者注意到,关于加强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意见》提到,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准确把握和判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等,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对于...